------------------------------------------------------------------------------------------------------------------------------------------------
tld9630437 发表于 2010-12-5 20:50
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六单《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中写到。“例如在一个狩猎的民族里,如果捕杀一头海狸通常需要捕杀两头鹿的劳动量,自然而然一头海狸就应当交换或值两头鹿。”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导。我们不会因为一别人的劳动时间而决定他能在我这里换到任何东西,我如果需要一头海狸,如果我有十头鹿的话,我也愿意去换一只对方没有花任何时间拣来的海狸。如果我不需要一头海狸,就是我只有一百头鹿,我也不会用一只去换对方花了一千倍劳动量捕杀来的海狸。所以说这个以劳动量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在伪公平的基础上的假想,它与任何人的交换的心理都是不一致的,它歪曲了本来明显,正确的交换原则,就是根据需要的自由原则。
楼主没有看懂斯密的交换原则。斯密的交换原则反映了市场上的交换规律,而不是反映个别人的交换想法。交换规律是由大多数人的交换思想决定的,不是个别人的交换思想决定的。如果市场上的一头海狸可以交换两头鹿,那么,你用十头鹿去换一头海狸,岂不是傻瓜吗?个别人有可能是傻瓜,全社会的人不可能都是傻瓜。所以说,斯密根本不是误导。再说,“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也不是斯密发明的,首先表达这个思想的人是德国的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约1206~1280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2343280
-----------------------------------------------------------------------------------------------------------------------------------
是这样的.
你所说的" 交换原则反映了市场上的交换规律,而不是反映个别人的交换想法。交换规律是由大多数人的交换思想决定的,不是个别人的交换思想决定的。
"都是在海狸的交换的例子中推导的.事实是基础,而理论是归纳.如果从来都没有的事实上推导出来的理论,就必然是彻头彻尾的误导
如果你看过国富论就知道,这个例子是亚当.斯密推导出价值论的例子".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
这一章中,亚当斯密自己也只用了"似乎"一词,而后世的人却把它作为价值论的基础.然后他所用来支持这个"似乎"的等价关系的,就是我上文举的海狸的例子.
他把这个例子做为价值观的主体,不能不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不管他是从谁那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