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60亿元,本周20亿元!央票连续2周的地量发行已给央行出了一道管理流动性的难题。作为以往回收流动性的利器,央票这一数量型工具发行“无人接招”,已不单是尴尬二字那么简单。
事实上,这一道多选题还暗藏两个可选项:一是央行上调央票发行利率并可能在紧缩预期下视为加息信号,二是央行直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
诱因: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严重
据悉,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放380亿元,较上周下降30%且连续3周累计投放资金1660亿元。其中于本周发行的10亿元3个月期央票,中标收益率连续第三次持平于1.8131%;10亿元1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同样持稳于2.3437%。本周,央行未进行正回购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央票发行量已连续两周创下地量。今年以来,央票合计发行4.22万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周发行938亿元。然而,11月22日至今的两周期间,央票发行量竟只有80亿元,还不到周平均发行量的9%。巧合的是,不仅是央票发行量,连近期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量也不断走低。本周有400亿元资金到期,上周为600亿元,均低于年内周平均水平1428亿元。
通常情况下,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来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最终达到调节基础货币的目的。而在到期资金量不变情况下,央票发行量增加意味着被回笼的流动性越大,货币政策从紧的预期也水涨船高。蹊跷的是,为何央票发行量会骤然掉入冰点?
一级市场利率对机构缺乏吸引性显然值得注意。目前因一级市场利率远低于二级市场,从而形成严重的“利率倒挂”现象。资料显示,截至11月26日,1年期央票二级市场收益率升至2.34%,较一级市场发行利率高出68个基点;11月30日,3月期央票二级市场利率报3.1%,3年期央票报3.71%,分别较同期其发行利率高出129个基点和71个基点。
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显然也让央票一级市场发行吃了闭门羹。从11月24日至12月1日期间,央行仅发行出合计30亿元的1年期央票。相比11月10日当天发行的320亿元1年期央票,更显得无比迷你。
光大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表示,最近央票地量发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二级市场倒挂是主要诱因。在发行利率远低于二级市场收益率情况下,若银行直接购买央票,相当于买了就亏本;其次,随着年末来临,银行资金面已非常紧张,这又推高了二级市场利率。通俗说,部分大行已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买央票了。需求的下降就直接导致地量发行。事实上,在资金面仍显紧张之际,央行可能不会通过上调发行利率的引导方式,来刻意提高央票发行量。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应呈维稳态势。
事实上,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往往被视为基准利率变动的风向标。不过在10月份,该指标却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10月13日,即央行首次加息的前一周,220亿元的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4个月持平于2.0929%。风平浪静下,很多投资人似乎还没有从国庆大假中缓过神来。然而,10月19日晚间,央行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的决定彻底将市场打蒙。直至10月27日,1年期央票利率才姗姗来迟地上调了19.84个基点。
目前,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已连续1个月持稳于2.3437%。距上一次加息已过去2个月,央行此次还会否再给市场来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