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衍生的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研究》
研究报告《基于企业衍生的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研究》是浙江财经学院李永刚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该报告揭示了企业衍生现象的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廓清企业衍生的内在过程、环节与机理,把握企业衍生与地方产业集群演化发展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成的互动关联规律,为**制定正确的地方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完整的知识指南。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衍生问题研究的新理论规划,并且以企业衍生分析为入口,给出了关于产业集群生成演化逻辑的更加科学和完整因而更加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学说。项目研究总结归纳了企业衍生的五种重要形式:裂变衍生、孵化衍生、分蘖衍生、分工衍生、原生创生,并且具体解析了不同衍生形式的过程特征和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关于一个地方产业集群生成演化规律的理论模型。为**制定正确的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完整的知识指南。
其主要内容:
一、关于企业衍生现象研究
该报告从企业裂变衍生;企业孵化衍生;企业分孽衍生;企业分工衍生等四个方面对企业衍生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企业衍生与地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地方产业发展有两种不同路径可循。一是基于企业规模扩张的内生式成长路径,表现为既有企业物质资本规模、人力资源数量、专业技术知识的持续增长;另一是基于企业数量衍生的外生式成长路径,即企业通过裂变、分孽与孵化,不断对在先企业进行模仿复制,形成企业链式衍生的产业发展格局。沿第一种路径,地方产业将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产业,甚至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产业景观。沿第二种路径,地方产业将成为中小企业“扎堆”的“灌木型”产业。对后一类地方产业而言,企业衍生能力是决定产业发展快慢的重要控制变量。
二、关于企业死亡现象研究
企业不但每时每刻都大量生成,同时也大量在死亡和消失。研究企业如何从存在走向消亡,是研究企业衍生演化进程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该报告认为引起企业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企业家自然更替导致的企业死亡;(2)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企业死亡;(3)外部经营环境突然恶变导致的企业死亡;(4)企业家用人不当导致的企业死亡。该报告还对企业死亡后的资产价值的归向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死亡并不会即刻销声匿迹。企业临终的“后事”仍然是非常复杂同时富含各种机巧的事宜。企业倒闭所残留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依其退出市场的不同方式而有不同的价值遗存和归所。(1)人去屋在、鸟飞巢留型。如果企业的倒闭属于一种“兆亡”———由于企业家匆匆“退场”所致,并没有久经磨难与耗损,企业家面临危局时,一旦预见大势已去,便当机立断,宣布企业倒闭。则企业命脉虽断,但功能组织仍然健在,大部分资产价值仍然保存完好,企业品牌的声誉与影响、客户关系与营销网络、固定资产的功能价值都无严重耗损。(2)烟飞灰灭、火尽薪消型。如果企业的死亡是一种缓慢的消耗性过程,企业家对所面临的经营危局进行过竭力抵抗,为此尝试过各种可能采用的策略,并且拼耗了企业大部分资产价值,则企业死亡时已经成为一具有形与无形资产价值几乎完全丧失的躯壳。
三、关于企业家合作机理研究
企业衍生和扩张是企业家活动的结果。企业家是经济生活的主导者,是经济奇迹发生的初始因。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企业家一个人就能成就的事业,而是主导企业家与许多企业家合作的结果。无论考察单个企业的成长,还是研究企业群体的衍生与演化;都不能离开对企业家行为理性和实际活动分析。该报告从企业家经营才能与禀赋、企业家收入动机与非收入动机以及大企业家与小企业家合作的三个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家合作机理。
四、关于企业衍生关联变量研究
该报告从市场需求变化与企业衍生、产业发展阶段与企业衍生、潜在企业家资源(即社会人群的平均企业家禀赋)与企业的衍生等方面的变量进行了研究。
五、关于企业衍生与地方产业集群生成演化机理研究
该报告认为企业发展有两种不同路径与图式。一种路径与图式是企业组织壳体内的自我生长,沿此路径企业将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另一种路径与图式是企业组织壳体外的裂变衍生,沿此路径企业将衍生发展成为众多企业构成的专业化企业群落。企业人力资源是否逃逸,是决定企业沿循哪种发展路径从而形成哪种类型产业组织的一个关键控制变量。
该报告还研究了企业衍生的动力模型和企业衍生的时间动态。
六、关于创新、模仿与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技术演化路径
该报告从无模仿环境下的产业集群技术战略、内部模仿环境下的产业集群的技术战略、外部模仿环境下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战略、拥有领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模仿战略的选择等方面对产业集群的技术演化路径进行了研究。
主要观点:
第一,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采取自主创新还是对外模仿的技术战略取决于多种内外部因素与条件。大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内在创新激励比较强,应该偏重自主技术创新战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激励机制往往不健全,可以更多依靠学习模仿的技术战略。产业集群如果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则应该以自主技术创新作为首选战略;如果离国际顶尖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差程,则应该以学习模仿作为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追赶,我国的家电、信息、通信、纺织、服装等产业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这些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应该将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于创立世界领先技术和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我国还有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对于这些产业和产业集群的企业来说,技术学习模仿仍然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第二,我国一些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创新的激励弱。外部模仿长期以来成为这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对于以学习模仿见长的地方中小企业集群,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机制。不仅要完善和强化对“源头”技术的直接模仿,提高模仿效率和模仿技术的适用性,而且要完善和强化对先行模仿企业所模仿成功的外部先进技术的“二次”模仿,通过建立适当的模仿技术转让机制,来既保护先行模仿企业的利益,又使更多企业通过模仿来实现技术的跨越与进步。
第三,如果因为技术专利保护、技术隐密性和复杂性等原因使外源性技术模仿成本过高,模仿战略对产业集群已经不再适用;同时由于产业集群企业规模小、创新动力弱、自主创新机制又不能形成;这就需要从外部植入技术创新源。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办法:(1)由地方**或者地方产业协会主导,设立专门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2)鼓励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将他们的研究计划与产业集群企业的实用技术需求相互对接,利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
第四,对于存在核心领头企业的地方产业集群,核心领头企业与其余跟随企业的技术战略行为会出现分岔。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行相对具有比较强的“抗”模仿干扰的特性,因此将成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主体。培养和提高核心领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健全技术专利保护和技术有偿转让机制,形成核心企业创新和跟随企业模仿的相互兼容局面,改变一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存在的模仿者一哄而上,侵蚀创新者利益的状况,就显得十分重要。
该成果认为中小企业的群落式衍生发展与大企业成长有完全不同的内在机理。大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或企业家的理性设计与安排,而中小企业集群的衍生和扩展是多个分散决策主体在共同制度与知识背景下实现策略均衡的动态演化过程。因此,**不应该像对待大企业发展那样依据人为规划来构建各类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而应致力于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自然生成演化创造条件,并致力于克服其自发衍生和演化过程产生的各种盲目性。**具体调控策略应包括: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为企业集群植入创新机制和现代管理与贸易模式;组织实施产业和企业行为规范,防止集群内部的无序与过度竞争;管理维护好由企业集群共享的区域产品品牌;制定企业集群长期发展规划等。
(王三炼 提供)
网址
http://www.zjskw.gov.cn/index/magazineshow.aspx?ArticleId=401
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