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前公募名将孙建冬执掌的“鸿道3期”产品正式发售。据知情人士介绍,该产品首发规模达到18亿元,刷新了此前重阳保持的首发12亿元规模的纪录。
“孙建冬在华夏基金时名声就很响亮,加之此前发行的几期产品业绩都可以,所以具备相当的号召力,银行也很愿意介绍自己的客户购买。”今年年初,孙建冬离开老东家华夏基金,自立门户创办了北京鸿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从4月至10月,已经发行3只信托产品。成立于4月8日的鸿道1期累积回报已达16.85%,其余两只产品的业绩也相对稳定。
稳定的业绩加上原有的知名度,作为渠道方的银行自然很愿意推销,而银行渠道的“给力”也促成孙建冬18亿元的首发规模纪录。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私募都有孙建冬这样的好运。11月阳光私募发行迅猛,六禾、智德、冀虎、盈容达、尚雅等发行了新产品,其中不少大型私募基金公司一般直接与银行总行合作,总行负责包销通常能保证这些私募产品发行规模达10亿元级别。相比之下,一些中小私募基金公司话语权不足,只能与银行分行合作,一般新产品募集规模偏小。据了解,11月发行的私募产品有56只,其中非结构化有36只,走出了前2个月发行较少的低迷期。
私募新战场
私募里的渠道之争,让人想起了公募里的渠道之争。事实上,作为国内主要的投资产品销售渠道,银行一.直是公募基金力拼的阵地。
“好的渠道,比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等大型银行,网点分布多,销售能力强,争取到一个,新基金发行就容易很多。”一位上海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一到新产品发行时,基金公司就会对银行“加大公关”,甚至开出很高的营销费用。
而现在,争渠道的战火也蔓延至私募。一位私募公司老总告诉记者:“行业发展到这一步了,必须去争。”
自2007年首只私募信托产品出现至今,私募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前改行做私募的人少,头一批客户全是熟人,一般以积累的老关系为主,所以产品规模发大发小全靠历史老本,之后全靠业绩带动的口碑传播。”上述私募公司老总告诉记者,而现在私募公司多了,发的信托产品也多了,寻找稳定的客户源就成为渠道发展关键。
该人士告诉记者,银行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产品集散地,各个需求层次的投资者都有,尤其是私募产品急需的高端客户。“私募产品门槛起码100万元,只适合私人银行销售,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稳定的客户源。”
某大型银行私人银行部门在某中型城市举办的高端金融服务推销会上,30人的客户中就有半数当场表示有投资意向,而这些客户的身家均在亿元以上。“这仅是一个地区的私人银行客户,如果是银行总行帮忙推销,产品规模可想而知。”
事实上,由于优质客户集聚,银行在私募竞争格局中占领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实力的私募则可以直接跟总行合作,首发规模动辄10亿元,中小私募只能与分行合作,产品募集规模只有2亿元左右。而只能借助“老关系”发行的私募日子则更为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