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价格”与“价值”
昨天读《北京晚报》,看到一则有趣的消息,一个前些天刚进行完博士答辩的大连博士生小林为自己在答辩中的花费算了一笔帐,具体如下:
1、 论文评阅费1000元
2、 答辩费1000元、
3、 请外地老师交通费2500元、住宿费1500元、
4、 谢师宴4000元、送礼费5000元……
粗粗一算,已高达上万。这还不包括其中可能产生的诸如“去摩擦”等费用。
这位博士小林告诉记者,“一般外请老师都是来回双飞,住五星级宾馆,请老师吃饭要上鲍鱼和海参,一般花费在 2万元左右”。“论文答辩的花费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
这个价格只是博士生本人为这个头衔付出的一点儿微薄的“银子”,与此前国家为每个博士生投入的大量经费而言只是一个小小数目。
有趣的是,现在博士找起工作来却越发地困难,我的一个同学,毕业于名校,学的是名校中的名专业,想去高校当老师,被拒。后来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该校的附中,不想同时前来报名的“博士”数量众多,竞争依然激烈,前途甚是渺茫。
前日接到一个想考清华博士的女教师的电话,她说想通过“名校博士”之路改变目前在广东高校任教的命运。不知是应该为她祝福呢,还是应该提醒几句呢。
按理说,市场交换的价格应是围绕价值上下浮动的,不应偏离太远。而当博士们的价格与价值如同两条渐行渐远不相交的轨迹时,教育的喜与悲,人才的得与失,则在其中显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