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修订了一下错别字和语句,搞出版的,看着错字难受)
从2007年第一次开始考注会,到现在第4个年头了。有些话实在是如骾在喉,不吐不快。文章有点长,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考试历程
1.07年——财务管理、经济法,财管没过。
我年龄偏大,工作过几年,后来上的研。由于会计基础差,先挑这两科进行学习,不需要太多的会计知识,加上财务管理是最偏重理科的,所以信心很足,备战了4个月。经济法就是听郭守杰老师的课,帮助很大,总共大概学了40天左右,中间还穿插着复习财管。听郭老师的课,看他的北大东奥的讲义,省去很多不常考知识点,最后我书课本几乎还是新的,只学讲义就过了,其他几科好像还没有可以这么做的。
财管最开始是听闫华红老师的课。要是有一定基础,听她的课还行。她讲课思维容易跳跃,感觉逻辑性不强,不太适合初学者。听到期权,放弃她了,她讲的基本什么也听不懂。改听陈华亭的,他思路清晰,讲的明白多了,后来又回头听了他前面的一些章节,感觉讲的还是不错,就是声音缺乏一些起伏,一个调子讲到底,听着容易犯困,呵呵。财务管理感觉学的不错,总结了自己的宝典,比如固定资产更新的计算题,总是正负号搞不清,最后总结了一个表,往里填着算,很清晰,不容易错。期权部分基本也全部搞明白了。还经常给我女朋友讲讲题,介绍方法给她。最后结果是我考了56,女朋友过了。有一道计算题中的一句话,具体记不清楚了,反正是有两种理解方式,可能对计算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属于固定资产,我自认为在这一章是没有盲点的,明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是不让你得分。
后来听很权威的老师说,注会考试阅卷是有调控的,每年改卷先挑几百份卷子,看通过率如何,定个调调。低了就手松点,高了就手紧点。那些说的模棱两可的题可以用来调控分数。不知道现在的题出的如何,反正那年我做练习题的时候发现,对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出现过不止一次表述不清楚的情况,导致判断折现年数的时候有分歧。虽然很气愤,明明会的知识点不让得分,不过还是要承认,学的不够细致,成本部分有知识盲点。毕竟只要60分,考不过不能全怪考题。
2.08年——财务管理、会计,全过。
财管复习了不到半个月,做了做练习题,查缺补漏,自我感觉考的极其自信,出来还是六十多分。这里说一个细节,就是这些讲课老师,会被一些单位请去讲课,比如四大。在四大的课和网上能听到的,还是有一定差别——押题更准。每门课串讲一到两次,我那年和不少同学去了普华永道听串讲,可以进去没人管的,关键是你要知道哪天有课。我自认为两年已经把轻松过关1里面的所有的题已经都看个面熟了,固定资产部分闫华红还是给弄出了个新题,虽然没有质变,但是形式的变化还是很大。当年试题中,确实有类似的变化出现。
会计学了三四个月,听张志凤的课。由于只懂点基础会计,听课基本不懂。最大的帮助,是把书上的错改了改。我就不明白,会计也不是什么高新技术行业,用得着年年修大纲,改教材吗?说白了不就是为了挣点卖书钱嘛!年年考,年年买,没过的科目,书就没用,谁也不敢完全不管新教材。其实这也不是中注协一个部门的问题,看遍国内,哪个权威机构不是如此。考过研的都明白吧,数学这么成熟严谨的学科,大纲年年改,辅导书年年换,说什么节约型社会,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没用。
呵呵,说远了,回头说会计学习。张老师其实水平还是不错的,我听不懂一是因为基础差,二来可能是跟这个学科的特殊性有关。后来就看轻松过关1,不懂就问女朋友。重点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没太理解,但是总结死背了,书中还有些难点没弄太明白。考试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会计试题调整。这里不得不鄙视一下中注协,没见过哪个考试改革不提前通知一下的,好歹样卷应该反映一下吧。网校和东奥那些老师,和命题组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最后给的六套题,也还是按老试题模式出的。具体的情况是这样,原来的考试,选择题是每个小题单独成题,互不联系,练习的时候,大概控制在30到40分钟解决,才能给后面的题留够时间。08年,选择题改成了类似英语阅读理解的形式,一大段背景在前,跟着四五个相关的小题。由于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在1个小时的时候,还有五六个选择题没写,前面还空了拿不准的,一下子就乱了阵脚。放弃选择题,开始做后面的题,具体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有一道大题随便写了几笔,回头把选择题做完就到时间了。一出考场,许多考生在聊天中、电话中,更多的考生估计和我一样,在内心中,亲切问候了会计命题组的这帮**的上几辈的以女性为主的直系或者旁系亲属。考试结果大家一定能猜到,我过了,女朋友没过。问题关键在于,她本硕都是会计,学习认真,还是第二次考了,并且学的比我好得多。所以我感觉,考注会需要的不仅是能力,还有个关键因素是运气。
3.09年——税法,过。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过去,赶上这么一个幸福年份——金融危机。那年毕业的人一定对找工作有很深刻的体会。海龟们占据了不少的位置,银行的招聘门槛有了相当的提升,证券机构也在大量的压缩人员。纸质简历至少投了上百份,电邮更不知道发了多少。女同学更不容易,拿到四大offer的好像没几个拒的。
说这么多废话,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时间不够用。作为老考生,09年是终结年,必须全部过完,不然要按新制度考大综合。虽然也过了愤青的年纪,可种种的事情让我看着实在想起义,再低头看看手里没武器,只有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长期以来的注会考试制度,要求在5年内过完,这就等于给了考生一个承诺,凭什么说变就变,我现在必须3年过完,过不完了就要加科。注会考试不比别的,是持久战。毕竟一次5科的人中龙凤,不是打着探照灯就能随便找到的。刘胜妮说新制度一次6科的比老制度多的多,可毕竟最快也要2年。很多考生都是对考注会都是进行了长期规划的,让中注协这么一搞,直接打乱了规划。时间上错不开,结了婚有了孩子可能就要放弃了。这里也劝一下正在考试的学生,“考证要趁早”,以防考试制度再变化,我们是不能以做人最基本的诚信标准,来揣测所有机构的,尤其是某些流氓机构。
4.10年——审计,未知。
审计,其实我08年也报了,当时听刘胜妮老师的课,听到八九章了,直接决定放弃。说实话,是她把我吓倒了。她把审计作为一门艺术,第一章就讲半天,联系后面那么多章节。听别的老师的课,耳朵疼,听她的课,手疼。每章都要往后翻书,给你做链接。这样的弊端是,她自己翻来翻去的,导致自己精力分散,本章的知识点没讲明白;学生的精力也被分散,本章的没听懂,后面的也不会。最要命是,等她讲到后面章节时,她还会再跳回来给你说前面讲过,后面讲的时候她又简略了。反正总感觉在有链接的地方,我都没学好。她特别爱说:这里你要不懂装懂,这里你不要装作不懂,弄得我很纠结。
10年我改听杨闻萍的,听到20章,找不到课件了。大家网的课件都被删了,估计是网校要求的。杨老师讲课讲得很不深入,蜻蜓点水就过去了。审计书编写的本来就乱,不是按咱传统教材的方式写,每章的标题不能涵盖本章,节的标题不能并列,乱七八糟没法看,加上杨老师的课,唉!学的是一个惨。按照审计书的组织语言方式:我经常睡醒了发现自己在听审计课,按照大家习惯的说法就是:我经常听着审计课就睡着了。
8月中旬我又开始听刘胜妮的,从第7章听起,用media player,1.4倍速。这次我发现,刘胜妮老师对审计的理解确实要高很多,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前翻后翻的增加了知识的联系;修改了部分章节的名称,介绍逻辑关系,对学审计帮助不小。我在论坛里看不少人说受不了她太罗嗦,听不下去。我也是个急性子的人,建议大家耐下心来听,可以选择1.4倍速嘛,呵呵,有时候直接跳过几分钟接着听,发现知识点一个也没耽误。不过这样子也有个弊端,现在一想到这个老太太,满脑子都是她普拉普拉普拉高速说话的声音。
审计没正经准备,否则也不会8月还在听课了,呵呵,最后做了几套题就去考试了。不敢对试卷作出评价。本来以为改成6+1以后,6会相对的简单些,毕竟时间都压缩了半个小时,考试范围也缩小了(刘胜妮说会计不考合并报表),可听说税法还是很难,关键是题量增加了。减时间还加题,把注会当公务员考呢!人家公务员是高风险行业,要求反映快,再牛逼的人也不知道哪天就翻船,谢亚龙当年毁人不倦,凭借叉腰肌一夜成名,现在不也进去了嘛。话说回来,足球也就查到这个级别了,再往上就没意思了,毕竟查案的人也有领导。好像举例不当哈,足协没有公务员,不归**管,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回头说考试,咱考个注会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没必要考反映速度吧。这样的考试设计,让执业人员不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