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这个经典寓言,曾被钱钟书在《围城》中引用。孙恰倒好处地使用了信息不对称的爱情小伎俩,终于迫使方鸿渐一时就范。当时方鸿渐和孙柔嘉新婚燕尔,方一时得意,就给孙讲起了摘葡萄的故事,柔嘉当时马上心理泛酸,因为按照这个理论,她孙柔嘉总是被选的最坏的那颗葡萄。
究竟选择在什么时候结婚?加里.贝克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他将那些在寻找配偶的人集合成了一个婚姻市场,“一旦进入婚姻市场,求偶者就会寻找下去,知道他所发现的配偶的任何预期的改进对他来说在价值上不超过他的时间及其他投入用语另外的寻找的价值”。而婚姻市场上的某些成本与收益的决定因素是十分有趣的。
一般而言,“从另外的寻找中的预期收益愈大,寻找的时间就愈长。而预期的婚姻持续期愈长,婚姻收益就愈大”。所以,任何会延长预期婚姻期限的因素,就会影响人们决定结婚的时机。譬如法律规定的离婚的烦琐(负相关,越烦琐,人们对结婚越谨慎),周围人对婚姻的态度、教育程度、还包括自身对子女和孩子的期盼心理等(这些都是正相关,越高,人们对结婚也越谨慎,从而推迟了结婚时间)。现代社会,由于影响人们结婚时间的这些相关性因素变得更为显著,所以,试婚也好,同居也罢,还有“剩女”和“王老五”相安并存也就见怪非怪了。
此外,“各种潜在配偶愈多,从另外的样本获得的预期收益也愈大,寻找的过程也就愈长。”这是因为样本过多,寻找者势必要进行比较、甄别和鉴定,从而加大了寻找的交易成本,推延了结婚决策,这也就是为何会挑花眼。在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变幻的社会中,爱情的葡萄或麦穗,都檀变为你后期选择的一种参照。
还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此结论:“寻找过程的幸运者(对已经相识的情侣感到非常满意)结婚相对较早,然而,当一些人对他们吸引更好的潜在配偶的前景感到非常悲观时,这些人也会较早地结婚。所以,早婚既包括幸运者又包括悲观主义者,而那些晚婚者既包括不幸者,也包括乐观主义者(自信能吸引更好的潜在配偶)”。
在爱情的麦田里,你究竟拾到了哪颗麦穗?
在婚姻的市场中,你又是个幸运的悲观主义者呢还是一个不幸的乐观主义者?
呵呵,自我测评一下吧。
仅供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