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75 2
2010-12-08
背负巨额不良资产,2003年初“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突破改革资源和路径的双重掣肘?完成银行改革未竟之局,尚需怎样的深层变革和决策智慧?

一场贯穿中国30年的重大改革,终于在2010年阶段性收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由此载入史册。
8月18日, 光大银行[3.84 -1.03%](601818.SH)在A股首发上市。此前,农业银行[2.66 0.00%](601288.SH,01288.HK)7月15日在上海挂牌上市,加上已上市的交行、建行、中行和工行,自2003年起计划中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至此基本完成。
这一轮改革经过近八年时间,在主政者的大力支持、主事者的巧为谋划和参与者的多方配合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11月底,仅四大国有银行市值已超过4万亿元,并全部跻身全球十大市值银行之列。
此时,距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已过30年光阴。从四大行渐次恢复和重建,到推进商业化改革,实现从单一到具有多元化竞争的银行体系,再到基本完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上市,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邓小平生前夙愿大体实现。
回首2003年初,由于背负巨额不良资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资不抵债”几成共识。其时亚洲金融[3.55 -0.56%]危机殷鉴未远,作为中国资金配置主渠道的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速度,甚至危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国有银行深层次改革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据当时有关部门测算,欲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标准要求,需动用大约9700亿元财政资金。而从彼时中国经济状况看,动用近万亿元资金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困局,近乎不可想象。
在当时,近万亿元资金大致相当于中国一年财政收入的50%,相当于中国GDP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面对这样一笔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文数字,任何改革决策都既需要决心,更需要勇气,何况1998年实施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之效果不彰,亦足以让人对类似注资计划备感踯躅。
一时间,如何拯救“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决策者面临着资源和路径的双重掣肘。
不过,改革的迫切性与资源的匮乏,倒逼人们以创造性思维和增量改革杀出一条血路。以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为主线、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为操作平台,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由此破局,资源与路径实现双重突破。
近期,《财经》杂志通过深入采访,完整还原了改革决策和实施历程。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此轮有着清晰可循脉络和精心架构设计的改革,源于一份由人民银行形成并以PPT形式提交的方案,名为《改革试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
这份PPT打破了传统央行理论,创造性提出以外汇为资源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并进行财务重组。此一扩张央行负债表拯救金融机构、稳定金融体系的模式,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实现了一个制度性突破。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个国家央行均采用了类似模式应对金融危机。
经过注资、重组、股改和上市四部曲洗礼,中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实现了财务彻底改善,还同时增加了透明度、风险控制能力,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了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
此次改革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对中国银行[3.29 -0.30%]业价值的整体提升,为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2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革、重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受住了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考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石,并能够以巨大的资源支持实体经济,使中国经济率先迎来复苏。
广而言之,此轮银行业改革不仅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凝聚和体现了中国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一位亲身经历这次改革的金融机构人士表示:“从现实意义看,这次改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毋庸讳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阶段性收官,仅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改革近短期目标的实现,其成效依然有待一个大经济周期的严苛考验。而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将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外厘清与**的关系,内理顺公司治理架构,并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倒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升中国金融的整体竞争力,仍是一个有待各方继续戮力求索的未竟之局。
                                                                                                                                               ——编者

详情请见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1208/3022721.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8 16:17:27
以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为主线、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为操作平台,
----------还好意思说。先弄清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


汇金的使命 http://www.pinggu.name/space-1070987-do-blog-id-51946.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16:32:59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有一个“霸王”条款,就是“强制结汇”,指导思想是宽进严出。举个例子,国内A公司出口,换回的是外币,进口方把货款打到A公司的账户上,央行盯见了,说你不能以外币形式存款,要兑换成人民币存款。A公司向国外买原材料要外币支付时,需要向央行打N多报告,说明理由。强盗逻辑吧----我用我的钱,需要向你打报告。呵呵,央行就是这样的做的。显然交易成本不对等,明智的人就懒得打报告,或者减少从国外的购买,外汇储备就是这样形成的。

或许有人说,央行只是有点霸王而已,央行毕竟给钱你了,不是打的白条。那央行兑换的钱又从哪儿来?央行获得资金有两种方式:要么印钱,要么借钱。甩开膀子印钞票、发行钞票是央行工作之一嘛;通过市场融资,就是从国内市场上借人民币兑换给类似A公司的那些企业。如果采用印钱,那国内的通胀压力会很巨大,相当于向人民币市场注水稀释币值;采用借钱的办法,那就是表明央行向国内人民借钱。因此无论哪种方式,外汇储备所有者是持人民币资产的人,当然可以理解为国人。这里面的逻辑是:原本A公司要向国外买资源,但因央行阻挠,转向国内购买,这就拉高了国内资源价格,受损的是全体国人,这个损失就以外汇储备的形式体现出来。正如中信集团董事蔡重直的描述,人民币持有者的中国公民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债权人,是国家外汇储备的购买者和承受者。外汇储备既不是国家财政的钱,也不是中央银行的钱。

    回到汇金的资金来源问题上,我们看到了汇金是拿应属于全中国人民钱投资国内银行。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外汇储备能不能用于国内投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清楚了外汇储备是对外的投资,要想拿回国内使用,只有通过购买国外资源或资产,输送到国内才能完成冲抵。如果直接拿回国内使用,那老外就乐翻了 -----原本是我差你的资源(钱),你主动不给抹了,哪找这等好事!但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的确发生了,而且还不是小馅饼,是一块巨大的饼。2004年和 05年,国务院一共动用了大约1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国有银行注资,各位看看这个饼是不是太大了!?这种雷锋行为的后果等同于央行向国内发行8000亿的钞票,即用中国老百姓补贴老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