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xieren 发表于 2010-12-9 19:10
活期存款通过不断存款贷款创造货币,一直觉得自己理解上也没什么问题,今天再看这个知识点时却想到了一个问题,不解,求教各位大侠。比如,设银行的准备金率为20%,甲在A银行存了100元,A留下之后20元之后将80元都贷出,如此循环,下去,说最后银行的总存款变成了500元。计算过程是:100+80+64+……=500。但是A银行由于甲存了100元存款增加了100元,但是后来又贷出去80元,那A银行的存款不是变成20了吗?怎么计算的时候还是以100作为A银行的存款额?
书上举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或者说,做了一系列严格的假设)。
这里假设:
(1)全社会只有A商业银行(或者说,“A银行”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总称”)。
(2)货币口径采用了M1,它不仅包括“流通中现金”(它对应中央银行的一种负债,持有者的一种资产),还包括“活期存款”(它对应商业银行的一种负债,储户的一种资产)。而这个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任何储户(哪怕他们已经是银行的债务人)都可以随时借助商业银行体系用自己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进行支付(此即“货币”的一种意义)。
(3)贷出去的80元,借款人又把它以活期存款方式存入(A)商业银行了。现实中,这样的贷款方式也常见。你去银行贷款,银行通常会给你开一个活期账户,银行对你所贷之款就存放在该活期账户中。而此时,(A)商业银行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而减少了自己的负债(活期存款),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负债(当然,商业银行的资产也同步增加)。
可以考虑:每一轮信用扩张中,商业银行(全体系)的负债增加了多少(当然其资产也会相应增加)。统计M1时,只盯住商业银行(全体系)的某一类负债(活期存款)存量以及“流通中现金”存量即可。M1的量随商业银行的某一类负债的增加而增加(因为任何储户,无论他们对应哪一轮信用扩张,都可以用自己的存款进行支付)。
(另外,基础货币与法定准备金率决定的“货币乘数”,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极限——即最大可能值,现实中的乘数未必等于它,且总小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