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5020 1036
2010-12-0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266448693
  

  《麻辣经济学:为您揭开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经济学秘密和潜规则》,是版主“蓝田日暖29”,2011年10月出版的新书,介绍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58456/ 内容会在后续帖子不断更新。

  《价格的奥秘》是蓝版主2011年1月出的书。本帖先是价格一书部份内容,后是麻辣一书内容,但不局限于这两本书,欢迎提供现象与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以下是自序,大家对书的内容会有大致了解。



自序


今天,市面上的经济类图书犹如繁星点点,令人目不暇接。可惜的是,她们不是戴着模型术语的专业眼镜,就是穿着劣质粗糙的业余泳衣,想找位既有内涵又能养眼的美眉比寻恐龙还困难。


与其傻傻等待梦中的她到花谢发白石头烂,不如自己生一个养一个。咱这闺女靓丽俊俏,不长模型,鲜含术语,素养专业,内涵丰富,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旅途中,就能领略经济学的神奇魅力,掌握经济学的独特思维,享受经济学的无穷乐趣。


这不,当爹的怀着王婆卖瓜般的心情,领着闺女闪亮登场了:她身怀百姓眼前身边出乎意料、生动有趣、五彩斑斓的事件与问题,略带一点历史上那些好玩的事儿。


古往今来,听说过为妇女立贞节牌坊的,从没听过为男人立贞节牌坊的;有要求古代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从没对男人如此要求的。这是为什么?


时代变化,思潮涌动,观念进步,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性爱观念越来越开放。与古代“三从四德”、“嫁鸡随鸡”不同,这年头,可以“租个女友回家过年”了,还能“未结婚先试婚”了。现如今,倘若再提“三从四德”那一套,肯定会被当作老顽固,太out。这又是为什么?


类似的好玩事件与问题还挺多:为什么男人比女人花心?为什么我们会“活得起死不起”?为什么美女更爱打扮?为什么中国人把面子当宝贝?


为什么古代婚姻一夫一妻多妾,现代婚姻却一夫一妻?为什么美容院小姐拿提成工资,家庭保姆却拿计时工资?为什么畅销图书打折销售,火爆影片却加价放映?为什么肯德基先付钱后用餐,酒店却先用餐后付钱?等等。


闺女学名“经济学”,研究人的选择行为,她说行为受利害影响,利害变化,行为随之变化。比如吹牛不上税,满嘴跑火车的“牛人”一抓一大把,但吹牛达人一踏进税务局,立即变成老鼠遇见猫,吹的牛不如小孩吹的泡。许多吹牛公司都有两本帐,一本给税务,用来装孙子;一本给银行,用来充大爷。


种种规则影响着人们面临的利与害,规则变化,利害变化,行为随之变化,上述让人好奇的事件与问题都与规则有关,闺女会在书中为您一一破解。“规则是只大染缸”,水容于器,器方则方,器圆则圆;人处于缸,遇红则红,遇黑则黑。


以前干部讲究论资排辈,越老越吃香,召开干部大会,苍颜白发一大片;改革开放后,主张干部年轻化,于是“年龄是个宝”,召开干部大会,朱颜乌发一大群。


改革开放前,农民在公家大田劳动,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当时比的是谁的偷懒技术好,谁能舒适自己又不让队长发现,谁就是高手。家庭联产承包后,公家的地成了自个的田。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个人,却变成了比赛谁的经验足技术好,谁更用心用力,谁的产量高了。


和平发展年代,人们追求苗条高挑,有人喝牛奶打篮球,还有人购买增高鞋,于是姚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要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不起,姚明面积太大,运作太不灵活,更易负伤牺牲,因此,潘长江式的英雄人物就增加了。等等。


闺女的眼光好比X光,她能透视各行各业各种各样让人好奇的潜规则,包括ZF、企业、学校、家庭、娱乐与生活等诸多场景。听她讲述尤如看福尔摩斯或狄仁杰侦破案件一样,既紧张刺激,又轻松有趣。她将运用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通过环环紧扣的推敲与分析,一点点破解日常生活中的潜规则密码,以满足您的好奇之心,启发您的经济思维,让您更轻松、更有趣地享受现实生活。


王兴康


2011年8月

附件列表
untitled.png

原图尺寸 18.17 KB

untitled.png

untitled.png

原图尺寸 18.17 KB

untitled.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9 20:02:00
  点头哈腰的秘密
  
  
  

有个高中同学在一家大型国企上班,他告诉我他们单位的人遇到领导多半会点头哈腰,他看着很不习惯。我告诉他既然人家都这样,你也假装着巴结一下吧,为什么这样说呢?

国有企业嘛,顾名思义里面的财产是公有的,至少企业员工人人有份,利用单位资源生产的财富也得人人有份,而不管你是天才还是蠢才。

话说一家国有银行,有位员工营销能力超强,一个部室的优质贷款企业全是由他拓展来的,存款的80%是由他组织来的,一年带给单位的利润有500万。但他一年的收入只有10万元,远不如部室领导来得多,也只比其他员工高2万左右。

一般化来说,国企的资产既然是人人有份,那么产生的收益也得人人分享,即使你是天才,你的能力与贡献也得人人分享,这种努力与贡献由个人提供,好处却由人人分享的报酬方式就是“大锅饭”与“平均主义”。

国企资产人人有份的性质必然导致“平均主义”的报酬方式,这也是国企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有企业里,个人能力、贡献与回报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样道理,个人偷懒、怠工与回报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既然个人能力及表现与个人回报无关,那么,国企只能采用等级工资,按照职务高低分配收入。既然个人能力与贡献不能打动领导,那么,只能用其他方式搞掂领导,这也是国企与ZF机关,多数员工遇到领导点头哈腰,拍马巴结的原因。

长期以往,单位员工形成了巴结领导的共识,有这种共识与表现的不能得到什么额外的好处,不想这么表现的便成了“另类”,损失可就大了,好比下面的例子。

话说有一个地板市场里有众多店面,每家店面都只售卖一种地板。一次,有个聪明的老板展示了他家地板品种与进货价格,顾客一看这么多品牌的地板进价这么便宜,售价却这么昂贵,于是纷纷购买这家店里的地板。

后来,这“秘诀”被其他店家知道了,于是各店面纷纷模仿,这样一来,佯卖地板成了这个市场上的共有知识,这样做的商家不会有额外的好处,但不这样做的商家可就惨了。

如果我们把这种共识称为“适应性知识”,按照“适应性知识”行动的,不会带来额外好处,不按“适应性知识”行动的,损失会很大。现实中,我们恨权力,又拚命报考公务员;骂垄断,又削减脑袋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国人这种“骨子里自私的共识”与怪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走出来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0:02:04

  谢作诗教授推荐序




  今天的经济学似乎变成了俱乐部游戏,一种只有“经济学家”自己才能看懂的智力游戏。这种经济学漠视鲜活生活,不管解释预测,只追求逻辑不打架,模型比妞靓。可惜,这只是数学,不是经济学。这种不切实际的学问,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被官员和企业家朋友称为“不管用的经济学”。

  其实,思想如鱼,生活如水,鱼离不开水,思想也离不开生活。本书着眼于生活中五彩缤纷、新奇有趣的事件,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预测事情的变化趋势。它没有模型,不用所谓的前沿分析工具,只从基本的经济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通俗易懂的分析,如抽丝剥茧一般,一点点把谜底揭开,让我们豁然开朗,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让我们读有所得。另外,此书文字通俗,语言流畅,不是所谓的学术式写作,也没有高深的说教,可读性极强。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样的学问可能太浅,也不够前沿。但正如科斯所言:其实,经济学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原理。俗话也说:非名山不留仙迹,是真佛只说家常。这种以小见大,以简单驾驭复杂的学问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叫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其他神马都是浮云。

  由于经济学越来越远离现实,诸多大家纷纷表达了对经济学的不满。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奈特说,经济学完全没有用,应该把经济系从大学取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过去几十年来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点是百无一用,说得不好听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说,经济学家的贡献远低于他们的工资,应该叫他们改行做其他职业。读了这本书,读者朋友就能知道,教课书在正确指出成本概念之后,为什么随后的分析基本上全错了。

  一切好奇别样生活与其背后奥秘的读者朋友,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职务,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当然,如果只想发点文章,拿张文凭,混个教授,骗群学生,可能不必读这本书。即便在大学里发文章,拿文凭,混职称,骗学生,但假如对鲜活的生活与生活的学问还有些兴趣,也不妨读一读这本书。我也祝愿王兴康先生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上不断取得进步,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谢作诗

               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0:02:06
  为什么生日有价

  为多了解真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以前不爱逛商场的我,现在也喜欢上与夫人一起逛街了。近日,我们到一家大型商场看衣服,在一个品牌专卖柜口,挑中一件羽绒便衣。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营业员让价到8.5折,我们问要是办VIP卡用不用另加钱,办了卡能否再打折,营业员回答办卡不用钱,办卡后可以打8折。于是,夫人填写身份证件与联系方式,营业员告之下次凭VIP卡与身份证打折,在生日前后三天内,还可以再次打折。比如,如果生日是1月1日,那么在12月29日与1月4日期间,此次看中的羽绒便衣可以打到7折。
  原来,生日有价。

  交易信息是卖家赚钱的关键

  市场里的卖家如何合理定价是能否赚钱的关键,而合理定价的前提是对产品信息与消费者信息的把握。比如,同样卖衣服,对衣服质量、价格、批发商信息了解越多的商家,往往越能进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衣服。
  同样,对消费者信息了解越透彻的商家,越能定出合理的价格。同样一件衣服,对时间宝贵者,可以出较高的价,因为让他搜寻比较、讨价还价的成本比较高,这些人往往没积极性去管。同样一件衣服,面对不了解行情与质量者,也可以出较高的价格,这类人对于衣服价格“心中没底”,只要价格低于其预期价值,他就会买,而对经常逛街、价格“心中有底”的女生,商家则不能瞒天要价了,否则,女生们会转到其他商店去购物。
  除此之外,对于经常光顾的老顾客,商家会出相对较低的价格,对于少光顾的,则会出较高的价格。一般来说,只有经常光顾的顾客,才更有激励办VIP卡,就像打电话较多的,才会选择每次通话费用较低的套餐一样。但谁是老顾客,谁是一次性顾客,判断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商家通过办不办VIP卡,生日前后三天去不去买衣服这类代价较低的方式,识别顾客光顾次数的多少,再根据光顾次数多少采取价格歧视,便可以提高平均售价而获利。这与航空公司掌握大量乘客信息,采用价格歧视,提高平均售价获利,道理相同。

  竞争定价,非成本定价

  传统经济分析认为商品价格是按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若与边际成本不相等,则一定存在效率损失。从上述商家衣服定价现象看,相同的衣服边际成本相等,要是按边际成本定价,则对不同消费者的出价应该相等,商家只能是既定价格接受者,现实中就不会存在VIP卡,生日前后三天价格再优惠这类安排了。很明显,事实推翻了边际成本定价分析。
  正确的解释是竞争决定价格。卖家与卖家要竞争,买家与买家也要竞争,商品价格是这两种竞争决定的。买方竞争越激烈,价格越高,卖方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撇开生产领域,在消费领  域买卖双方是不确定的,价格足够高,买方可以成为卖方,价格足够低,卖方也可以成为买方。谁是买方,谁是卖方,关键是由他们拥有的商品信息多少决定的。拥有信息越多的一方,特别是拥有独到信息与技能的一方,竞争越不激烈,在竞争中越有利,往往能凭借信息优势获利。
  相对于一般消费者拥有信息优势的专家,比如珠宝专家、古董专家之类,一般能利用专业信息获利,方式可以通过买卖珠宝古董赚取差价,也可以提供专家服务取利。像众多农民工,由于没有独特的专业信息与技能,因此他们的竞争比较激烈,他们的劳动价格也往往比较低。一般而言,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是卖家,一般商家就是商品信息专家,他们是依靠信息优势取利者。除了商品质量信息外,同样地,对判断买方需求更准确的卖方,比如上述采用VIP卡,消费者生日进行优惠的卖家,他们能用较低成本区分不同购衣频率的顾客,根据购衣频率定出相应价格,平均售价更高,获利也更多。

  价定成本,非成本定价

  传统分析认为,商家租了门面,雇了工人,开了商铺,得付出固定的租金、工资、水电费用。这些成本与商品销售量无关,无论销售量多少都是固定不变的,商品的价格是由这些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决定的。要是这样,谁人还有激励减低成本呢?要是这样,就是激励人们多花成本,铺张浪费,这明显与经济逻辑与事实不相符合。
  正确的解释是倒过来的。竞争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由买方竞争与卖方竞争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就是卖家可开销的成本或者说是可以享受的收益了。商品价格越高,商家收益越高;商品价格越低,卖家收益越低。商品价格超过可变成本之上的部份,就是用来弥补这些“固定成本”的,这些超过可变成本的单位盈利相加就是“固定成本”所值。对商品信息与买方信息越了解,商家所定的平均价格才能越高,回收“固定成本”才能越大,张五常教授在三卷本《经济解释》中称其为“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是形象传神又准确的译法。商家专业化研究掌握商品信息与买方信息,就是为了提高平均售价,从而增加上头成本,提高收入。

  几个可验证的推测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得出几个有验证含义的推测:
  从商品买卖频率角度看,在一定时段内,商品买卖频率越高的,越容易采用VIP卡、生日打折之类的价格优惠。因为买卖频率越高,区分购买频率,根据购买频率分别定价,平均售价较高。从这个角度看,零售领域比批发领域更容易采用此种价格安排;价格低廉的小件商品比价格昂贵的大件商品更容易采用此种安排;规律越大的商店越容易采用此种安排。现实生活中,公交车、网吧、超市、服装店会采用类似VIP卡的价格安排,而饭店、出租车、电影院、家庭百货店一般不采用此类安排,皆购买频率之故也。
  从竞争争取“上头成本”最大化的角度看,生意冷落的商家比生意火爆的商家更容易采用此种价格安排;空闭时节比繁忙时节更容易采用此种价格安排。因为前一种情况下买方竞争激烈程度不如后一种情况,所以商家只能采用较低的价格安排,在买方竞争激烈情况下,商家当然选择高价出售。
  从投入固定成本大小角度看,前期投入固定成本越高的商家,越可能搞VIP卡之类的价格安排。因为相对于在位的商家,高昂的固定投入是潜在进入者的巨额成本,在位商家搞范围较大的价格优惠安排,受到潜在进入者巨额进入成本的保护。这可以从电信服务搞套餐优惠,擦鞋的不搞价格优惠;高尔夫俱乐部往往采用会员制度,一般的体育场馆难觅会员卡制等现象中得到证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0:02:10
  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售价相同


  成本决定价格的荒谬

  经常逛街的人都知道,一般来说,尺码不同的服装售价相同。很明显,服装尺码不同,原料多少不同,成本大小自然也不同。衣服成本不同,为何售价却相同呢?
  一般人会认为,同种商品中,成本较高的售价往往也较高,否则不符合经济原则。这种成本决定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凝集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决定,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就是说商品价格由劳动时间多少决定。
  成本决定论与劳动价值论都是不对的。面对这种观点与解释,我们只需要轻松举两个例子就可以反驳了。比如姚明代言可口可乐广告,在电视上喝可乐,商家要给他一笔不菲的广告收入;我们自己在家里喝可乐,却是要付钱给商家的。
  一般来说,我们喝一瓶可乐的时间比姚明在电视上喝可乐的时间来得长,要是商品价格由劳动时间长短决定,那么商家付给我们的价格是不是应该比姚明的更高?有人会说姚明是商家有求于他,我们喝可乐是有求于商家,无论如何,我们喝一瓶可乐的时间,不比姚明在电视上喝时来得少,是不是我们付给商家的钱,要比商家付给姚明的来得多呢?无论是我们付钱给商家或者商家付钱给我们,劳动价值论与成本决定论的结论都明显是荒谬的。
  又比如,同样一瓶醋,制造成本往往相差无几,劳动时间也往往相差无几。可是同样一瓶醋,在平时与在非典时期,价格竟然可以相差70倍之多!劳动价值论与生产成本决定价格论,怎么解释如此之大的醋价差异呢?从解释世事能力角度看,劳动价值论与成本决定论的解释能力小之又小。

  买方竞争与价格

  正确的逻辑是反过的来:竞争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竞争主要分为买方竞争与卖方竞争两种。买方竞争越激烈,价格越高;卖方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商品的价格是在买方竞争与卖方竞争过程中被决定下来的。
  很明显,买方购买商品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只有效用高,消费者愿意付的价格才可能高,而非成本高,消费者所付的价格才高。要是后者成立的话,生产企业就没有亏本倒闭这一说了;要是后者成立的话,生产企业大肆浪费,抬高生产成本就是获利更多的同义词了。
  为追求最大效用,同样一件衣服,你要我也要,那么我们俩中只有出价更高的人,才能得到这件衣服,价格就是你我对衣服效用评价高低的反映。成本决定论认为商品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由劳动时间决定,无论生产成本还是劳动时间都是客观的。竞争论者认为商品的效用是买者的主观评价,同样一件衣服,在各人看来效用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同样一件衣服,你认为出价1000元是值得买的,她可能认为出价800元是值得买的。
  买者出价过程没有客观的标准,没有谁对谁错、谁聪明谁愚蠢的问题,只要买卖是自愿的,那么,买卖双方一定能从交易中获得收益。(随便说一下,劳动价值论与成本决定论这类以客观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的分析,往往与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而竞争决定论这种以主观效用决定商品价格的分析,往往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
  对于卖方而言,服装价格当然是好高越好,但是他们的愿望要与买方的愿望与评价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一般说来,市场里的卖家只能根据买方所出的价格与需求量,看着同类卖家的商品质量与价格,才能“看菜下碟”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卖方是看着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或者说预期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才决定设计什么样的品牌,用什么样的料子,以何种方式进行加工,如何进行包装,请什么样的批发商来销货等等问题。
  预期价格与需求量决定了服装的成本,消费者愿意为服装埋单的总额,就是企业投入各种要素的成本总额。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大号服装材料比小号的多,但如果大号的广受欢迎,销量远比小号的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会宁愿选择多生产大号服装而不是小号服装,虽然大号的料作成本比小号的来得多。只有大号小号服装受欢迎程度差不多,或者小号服装不如大号服装受欢迎,生产企业才会考虑服装成本的差异,多生产小号服装。

  卖方竞争与价格

  以上是从买方竞争的角度而言的。从卖方竞争的角度看,同样的衣服,要是生产企业较少,卖方竞争不太激烈,卖价可以较高;要是生产企业较多,卖方竞争较激烈,卖价只能降下来。现实中的商品价格是买方竞争与卖方价格共同动态决定的,当买方竞争相对于卖方竞争激烈程度提升时,商品价格上升,否则就下降,而非生产成本决定商品价格。
  关于竞争、商品价格与商品材料成本的关系,我们可以再看几个实例。几年前,我家要买一台Sony品牌的彩色电视机,逛了几家商场发现同系列的彩电中,25寸的比34寸的来得贵,虽然品牌性能是相同的,前者的材料成本比后者的来得低。这样的现象,成本决定论与劳动价值论是解释不了的,而竞争决定论却可以大显身手,只要前者的需求竞争相对供应竞争的激烈程度更高,前者的价格将大于后者,而不管前者的成本是否比后者的小。
  又比如10多年前,我们单位招了二位员工,一位是大学生,一位是高中生,几年后,后者的职务与工资远比前者的高,虽然从学习成本角度看,前者的成本比较高。决定员工的收入与报酬的关键因素是各人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与带来的产值,而不是成本投入,不是说博士生的工资一定要高于小学生。现实中,小学生的收入水平比博士生高的,也大量存在。我的小学同学中,收入远比我高的还是很多的,虽然他们许多人只有初中毕业文凭,而我是大学毕业的,学习投入成本比他们高。
  从竞争角度看,因为观看姚明的人多,所以他的广告收入高;因为非典时期醋的效用增加,导致醋的需求增加,所以醋的价格上升。一切便都顺理成章了。
  如果从劳动价值论或者成本决定角度看,断码缺码的服装与尺码齐全的服装,劳动时间与生产成本应该是相同的,则价格也应该相同。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情况是断码缺码的服装往往会作削价处理。
  从供求竞争的角度看,断码缺码的服装一般是卖过一段时间后的服装,一般来说,款式与设计往往不会太时尚,不太可能是刚刚流行与上市的新品,而且,断码缺码的服装往往是消费者挑剩下的,这几个方面都说明这些服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评价比较低,买方竞争不太激烈,所以,断码缺码类的服装往往会作削价处理,虽然这类服装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成本与尺码齐全时是相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0:02:11
  为什么商家在节假日打折大促销


  “全馆累计购物满888元,即可独享三重大礼”,“流行服饰买200送100、买300送200”,“活动期间购买女鞋一双立减100元”……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打折促销活动,屡见屡闻,司空见惯,而且往往出现在节假日。
  一般来说,节假日逛街的人气激增,各大商场往往生意火暴。既然生意红火,商家就有机会乘“火”打劫,顺势涨价。比如节假日期间的餐饮就往往比平时贵,特别是年夜饭,出现99999元之类的天价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有些商家却很奇怪,他们偏偏选择在节假日打折大促销,这又是为什么?
  有逛街经验的朋友会知道,参与节假日打折大促销的,并非全部商品,常常是以服装与鞋帽主打。餐饮不用说,节假日涨价还来不及呢,肯定不乐意参与打折让利。诸如化妆、文体、药品之类,在打折的行列中,也往往难觅其身影。
  另外,诸如“买200送100”、“买300送200”之类的手法,“看上去很美”,好像挺优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粗略计算一下:实际消费金额/(实际消费金额+返券金额)=折扣率。以“买200送100”为例,如果正好买200元的东西,则200/(200+100)≈0.67,消费者大约享受了6.7折的优惠。以此类推,“买300元送200元”实际大约是6折。并不是像一般人想的,“买200送100”,好象享受了5折优惠,其实只打了6.7折而已。
  说完打折内容与打折价格后,回头解释为什么商家喜欢在节假日打折大促销。像衣服、鞋帽之类的商品往往具有季节性,同样一件春装与冬装,在不同季节,对消费者效用极为不同。正如同样一条鱼,早上生猛鲜活,傍晚无精打采,早晚效用不同一样。服装鞋帽因季节变动效用下降,卖价当然也得水降船低。商家所谓的打折优惠无非是伴随商品效用下降,价格下跌的同义词。君不见在新装上市那会儿,商家就很少打折优惠,即使参与打折促销,打折程度也往往有限。
  为何打折大促销往往发生在节假日,而不在平时呢?打折促销活动得投入人力物力,诸如制作并印贴广告、改动标价等等。既然组织促销多忙活了,商家肯定想获取更大的收益,否则不成了“赔本兼吆喝”?
  大部份人平时得上班,逛街的代价比较高;节假日逛街代价下降,逛街人气大涨,商家生意比较红火。既然打折后每件商品利润变“薄”了,只有销量大涨,总利润才有可能上升。君可试想,假如商店没有一个顾客,你商家仍搞打折大促销,那么无疑只能是瞎忙活。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极端,但道理还是一样的,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服装鞋帽商品具有季节性,“薄利多销”才有可能提高总利润,此商家所以选择节假日打折促销原因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