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不光是一种“蛊惑”,同时也是一种关怀。
形而上学对人的“蛊惑”,是人的思考自己造成的,如果怪罪到形而上学上大概不对。那么,形而上学的这种蛊惑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对世界“本体”的追问。形形色色的本体论就是这种追问的结果和答案。当然,不能说所有人都有这种形而上的冲动,因为当我们抬头看星空的时候,各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些人会追问,这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些星星?而还有些人就会觉得天上星星的存在是一种“常态”,他们放弃了追问。前者的追问,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一种形而上冲动。将这种形而上的冲动理解为求知欲也不过分,只是求来的这种知识在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后者的形而上冲动就要弱很多。
我觉得这种蛊惑将一直牵引着人类在这个宇宙中走下去,永远永远。因为再虔诚的基督教徒都会在心里默默的问一句,如果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谁创造了上帝呢?这样的问题,即使是没有信仰的我问自己时,都会毛骨悚然。是“什么”创造了“开始”呢?如此问题,是智慧生物无法逃避的,它将一直像幽灵一般在人类的大脑中游离下去。有人会去追问,有人无动于衷。
那么,为什么形而上学又是一种关怀呢?《庄子?养生主》中第一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的,还要去追求,真是疲惫啊。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消极态度,很多人也会觉得这句话的结论应该是“及时行乐”。其实也没错,关键是看行什么乐了。
当人类如此想想,问一句为什么会有如此世界,如此物质的时候,难道不会不由的生出一丝敬畏吗?这种敬畏是人类感到自我实在是太渺小后的“敬畏”,也正是这种敬畏能够让人心平气和的去对待这个客观世界。
我们当然要不停的追问下去,同时在追问中,我们的心灵将会变的“强大”。
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