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今天下午参与研究生开题报告初审,发现问题极其严重,作为教师,深感痛心。一口气写下这篇文章,用词尽量通俗,为的是大家更容易看懂。不但对硕士研究生适用,本科生(现在刚好要写毕业论文)、博士生也差不多。所述问题未必全面,未必尽然,但无论如何,应该对大家有帮助。请相互传阅,特别是研究生,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把关并不严格,通过开题报告的,未必就完全符合要求。从20:30一直写到23:40,良苦用心,问君知否?
经济专业研究生论文开题八要八不
一、要解释实际中存在的经济现象,不主观臆造
经济学家或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先有实际经济问题,再找经济理论和方法解释它;而不是倒过来,先有理论或方法,看看可以用来解释什么实际经济问题。常见的错误,一是从理论到理论,建一个理论的空中楼阁,如“……的复杂性研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诸如此类,都是研究目的本身出了问题。二是主观臆造,研究一个根本未发生过或不存在的问题,张五常说,“解释没发生过的事是愚蠢的”,诸如一些未来的预测、安全性评价之类的研究,其他一些学科确实有,严肃的经济学家不做这个事,作为学位论文更不合适。再如“和谐理念下的建设项目评价”,这纯粹是“造”出来的题目,不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三是在研究实际的经济问题时,空泛、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有些同学以为自己研究的理论非常重要,有普遍的意义,可以解释很多很多经济现象,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作为一篇学位论文,只要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就行了。比如“国家创新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这个题目就不知道你要解释或解决什么事情。
二、要有理论价值,不就事论事
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一定要有理论价值,要从实际经济现象中通过抽象(对经济学来说抽象的过程就是做出假设的过程)提炼出理论问题来,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一是不能像**咨询报告,仅仅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诸如“中国应对……策略研究”之类,就很不恰当。二是不能光做实证,诸如“……的实证研究”、“中美股指期货的相关性分析”等,作为一个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是可以的,作为学位论文并不合格。(这个问题在我系近年的学位论文中非常普遍,希望大家重视。)三是在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不要把所有相关的政策都提出来,只需要提出,通过我这个研究,可以用那些新的政策思路、政策工具就行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整套方案来,这不是理论研究者的使命,留给咨询部人员或**去做就行了。
三、要有创新性和深度,不浮光掠影
创新性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诸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能作出创新性成果的可能就极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太浅。要有创新性和深度,题目不能定的太大,像“FDI的环境效应研究”,类似的题目可以写一本书,甚至于一套丛书,在一篇3万字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不可能作出深入的探讨。题目也不能太老,“产业集群”之类,可以休矣!
四、要采用科专业规范的经济学术语,不随波逐流
经济研究要采用同行间公认的专业术语,这样对关键的概念,大家才会有相同的理解。如价格、均衡、协整,谁一看都不会有歧义。研究生学位论文切忌随波逐流、形而上学,采用政治口号式的或新闻媒体式的表达方式。诸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或者“互动机制”、“联动效应”,等等,不适合在题目或论文标题中出现。另外,在选题中,对太具争议的概念,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不要涉及。如“国家创新能力”等,多由**、官方背景的学者提出,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并不具备理论上的科学性,类似的问题严肃的经济学研究很少涉及。
五、要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标新立异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边界,现代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用其固有的概念体系(成本、收益、价格、风险、激励等),采用规范的分析方法(假设演绎法、边际分析、弹性分析、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来解释现实现象。采用这样一种范式来研究问题,即使研究对象是个社会问题、历史问题、文化问题,等等,也属于经济学研究(典型的如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贝克尔),否则,即使研究的是个经济问题,也不属于经济学。诸如用什么聚类分析、层次分析、遗传算法来研究某某评价问题、指标体系问题,都不是经济学。创新决不是杜撰一个空头理论,也不是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原本几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国内外好的经济学杂志(如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从来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方法。
六、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另起炉灶 科学进步的历史,就是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不停攀登的结果。因此对学位论文来说,文献述评极端重要。一般来说,文献述评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所研究问题的历史进展来进行。对这个问题,最早谁提出来的,假设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后来谁谁沿着这个假设作了哪些后续研究;谁谁又修正了他的假设,或从某个新的视角作出了什么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你的评价。常见的错误,一是简单罗列,这个问题谁谁怎么研究了,也有谁怎么研究了,没有逻辑。二是简单区分“国外的研究有……;国内的研究有……”。三是述而不评,文献综述的最终目的,是交待你站在谁的肩膀上,这就要说清,你继承了前人的什么基础,纠正了前人的什么不足,理由是什么。因此文献综述的最后一部分,一定要有所评论,进而给出自己这篇论文的思路。
要强调的是,有的同学为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或者故意忽略密切相关的文献,或者轻率否定前人的研究,这是极其严重的错误。打一个比方,好比登一座山,文献综述不是说谁选择了一条什么路,他失败了;谁又选择了一条什么路,他又失败了;所以现在我选择了一条新的路。好的文献综述应该是这样:爬一座山,谁爬到哪个地方停了,原因是碰到了什么障碍;谁吸取了他的教训,排除了这个障碍,爬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方,直到碰到一个新的障碍;现在,我要如何来克服这个障碍,爬到比他还要高的地方。
七、要注意理论和方法的前提假设,不自相矛盾
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假设驱动,所有经济学理论及方法都有其前提假设,不同的理论流派或者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假设。当这些假设相互矛盾时,就不能简单把两种理论或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比如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就一定要区分是个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研究短期问题,假设价格粘性;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研究长期问题,假设价格弹性,市场可调节。你要把两者的观点胡乱结合起来,就会闹笑话。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汇率等的好多论文,都容易犯类似的错误。一些定量方法,假设和方法论基础不同,如计量经济学以概率论为基础,绝大部分都是线性模型(且变量之间不相关),这和神经网络等其他方法有着本质不同,同一篇论文一会计量一会神经网络,神经就有问题了!特别写开题报告时,许多同学喜欢列上一大堆方法,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八、要多和导师及同学沟通,不闭门造车
多同学跨专业攻读经济系研究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宽。一些同学前期跟随导师做的研究少,积累不足。类似的原因,都会使你开题碰到困难。这是正常的,科学研究有时就是痛苦的。须知从事专业研究的教师、学者,也经常会为难以确定研究课题而犯愁。这时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要主动找导师,要多和同学交流,多看文献。切忌闭门造车,自己构造一个题目。选题要反复论证,研究内容和方法和反复设计,开题报告要反复修改,整个开题的过程要反复讨论,不要把问题留到预答辩甚至答辩——那将是严重的灾难。
转帖来源:yjding,大连理工大学碧海青天bbs经济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