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11-5-24 17:06:16
楼主可不可以整理下,传个附件啊,好东西应该看数遍好好吸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7 15:40:31
151# 下雨就打伞

谢谢关注啦!
在本站“资料共享”栏目中有全文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8 20:04:12
火帖子一定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30 10:46:03
8.2.3 个体与势态的相对性

相对凝结着的势态成为了个体。

在没有从总势态之中分离出来之前,个体只是总势态中的一部分,是总势态的差别者,是处于大势态之中的一个个局部的、不均匀的小的势态。

当小势态从大的势态背景下脱离出来时,生成和维持这个势态的环境和条件就都已经被改变,这个势态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条件。但是,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任何变化都是过程,大势态的变化与小势态的变化之间的时间差是小势态可以相对“脱离”大势态背景的重要条件,也是实体可能相对独立于势态的主要原因。比如,“半衰期”是粒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粒子脱离了产生这个粒子的势态后作为实体在另一种势态之下所能维持自己是其所是的、相对独立存在的时间,是自己抵抗新势态所坚持的一般过程。

由此可以推论,任何物质实体都刚刚从前一势态脱离出来,刚刚进入了新势态之中,还保持着从前一势态记忆、继承来的元间,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新的势态,还残留着生成该实体的原有势态的痕迹。可以说,个体变化的速度慢于势态变化的速度,两者之间出现了时间差。

物质实体或物质个体以自己内部的物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和确定性的程度作为维持自己对于前一势态元间的继承和记忆的基础,以这些元间作为与新势态相抗衡的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个体在新势态中改变的速度和程度。这样,任何实体都不能做到永远维持和记忆原有的元间,最终都将被新势态所改变。所以,任何实体,任何物质实体都只能是一个过程。

势态与个体之间的时间、空间差是产生势态与个体相对性的基本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 11:30:11
8.3个体的生成与积累

8.3.1 个体与势态的互补

当某个体与较大的势态发生作用时,由于地位的悬殊和不对称,尽管个体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势态,但是,个体和自己直接所处的局部的势态环境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对象关系,双方都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同时塑造着对方,力图用自己的势态和元间改变对方。一方力量成功发挥的方向就是对方根据与这个力量的比较所不得不做出退让的方向。如果这个方向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程度的模式,那么对方退让的也会是一个相应的、具有同样结构和程度的模式。简言之,一方凸出的部分正好就会是对方凹陷的部分,凸出的模样也就正好是对方凹陷的模样。双方的作用和作用形式最终将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双方结构的较量使得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对方的影响,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最终达成了双方形式“互补”的平衡局面。

“互补”也是新元间产生的一种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3 16:14:27
8.3.2 个体对于势态的记忆

由于某种原因,物质实体或元间实体作为个体脱离了当前势态,脱离了这个平衡状态,转而进入另一个势态后,或者说,实体周围势态发生变化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或典型的情形:

1、个体立即适应新的势态,忘却了原来势态曾经对于自己的作用和影响。比如,一个失去压力的弹簧,短时间里会恢复到自己弹性变形之前的状态。

2、保持和记忆着原先势态的作用结果。比如从注塑模具中取出的产品,会在相当长时间里继续保持着在模具里面时的形状。

但是,弹簧不可能在压力撤销后的一瞬间就立即恢复原状,从注塑模具中取出的产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着在被成型过程中的尺寸和形状。

个体保持原来势态作用的能力是从“0”到“1”的一个区间,有两个不可逾越的边界,也就是说,个体不可能不经过时间过程就在一瞬间全部彻底地忘却原有势态的元间,也不可能永远全部彻底地牢记原有势态的元间,在这两个极限的边界之内,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取不同的值。

正是由于个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记忆”着势态的元间,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忘却”了势态的元间,使得个体既相似于势态、互补于势态,又区别于势态、独立于势态,与生成自己的势态保持时间、空间、元间上的同一与差异。也因此才能处于与势态相对的地位,才是随时间变化着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6 11:00:56
8.3.3 存在的限度

物质实体或元间实体作为个体以其在前一势态中形成的是其所是处于新势态的在其所在中,由于个体的变化滞后于新势态的变化,暂时记忆了前一势态所赋予的元间形式,暂时保持着它的是其所是,直到新的势态不可避免地改变这个新来的实体原有的元间。在发生显著变化之前的这段时空区间里,个体依然某种程度地记忆和保持着原有的本底元间,依然作为原来意义上的实体存在。这段时空间隔就是个体记忆自己元间、维持自己存在的限度。

决定这段间隔尺度的首要因素是前、后两个势态之间差别的性质。只有新势态适合于个体存在,个体才可能长久地存在。新势态同化个体所需的过程越长,个体可能存在的“寿命”才会越长久。

一个个体能够作为存在者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这个个体本身能够抗拒势态同化并保持自己相对区别于势态的能力。这样,决定个体存在时间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个体自己记忆自己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6 11:48:15
多谢楼主指教,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9 09:17:48
158# 2008120505

何教之有,您客气了。谢谢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9 09:19:34
8.3.4 记忆的积累

    物质实体或元间实体脱离了生成自己的势态之后依然在某种程度上记忆着在原先势态中生成的元间。这种记忆就是实体的是其所是,是这实体作为存在者的资格,个体以这种身份和资格又再次投入到新的势态中,又参加到与新势态的相互作用中。又一轮回的改造和变化再次发生。当个体再次从当前势态脱离后,自身就带有了两次势态作用的元间痕迹。一些个体在不断变换着的势态中一次次地被新势态所塑造,不同程度地积累了每次塑造所残留下来的痕迹,形成了元间的积累,形成了关于“历史”的记忆。

个体的是其所是就是关于自己历史的记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9 11:42: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1 18:18:32
谢谢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1 18:20:05
8.3.5 势态与个体的新层次

个体总是处于与势态的不平衡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这种改变总是解散已经形成了的结构,个体每更换一次势态就被解散一次,每更换一次环境就彻底忘却了前一势态的元间,个体的元间就只能仅仅与当前势态相互补,那么,不能记忆过去势态影响的个体就不能成为更长久的存在者,只是势态中可以区别的一个部分而已。

个体只有与生成自己的旧势态分离才能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新的实体,只有保持和记忆着自己,才能相对于势态而独立存在。

个体一旦产生出来,就立刻成为一个新的相互作用者,就与环境构成了新的势态,新个体与旧势态也构成了新的作用形式,这样的势态才是实质意义上的新势态,是新层次的势态。

个体同时处于生成自己的势态以及自己生成的势态这样双重的势态之中,个体除了在生成自己的势态中作为相互作用者、作为势态者,还与这种势态发生相对分离,与这种势态之间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别,这使得个体有机会与其他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不同的个体在另一个时空层次中结成了新层次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新层次的势态。

新层次的势态建立在个体对于生成自己的那个层次势态记忆的基础上,否则就不会有新层次的势态产生了。

新层次势态中产生的新的不平衡以及个体间的契合使得个体们相互之间产生了聚合的可能,又一层次的新个体由此出现。这可能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多层次物质实体产生和积累的机理与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产生将生成新层次的势态,而新层次的势态又是产生新层次个体的原因。新层次个体和新层次势态相互生成了对方,形成了势态和势态层次积累的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3 11:21:29
8.3.6 个体的过去与未来

个体存在的原因在于,能够在新的势态中某种程度地记忆过去势态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可以不立即被新势态彻底改变。这样,一方面,在新势态的压力下,个体的元间正在改变,正在生成与新势态相互补的新的元间形式,最终会被新势态彻底同化;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对于旧势态的记忆,个体努力维持着那些与旧势态相互补的旧的元间形式。新、旧两种元间形式构成了这个个体当前的元间形式。总体上看,个体的元间处于从旧的形式向新的元间形式过渡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个体当前的元间由与旧势态相互补的那部分元间以及与新势态元间相互补的那部分元间这样两部分元间共同组成。两者各自占有的比重与新势态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形势和进程相关。

这样,个体既不能永远维持与旧势态相互补的元间,也不能立刻实现对于新势态的互补,而是处于从旧形式向新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在此期间,任何个体所拥有的元间都是过去和未来这两种元间的对立统一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7 11:31:14
8.4 元间实体与势态的互补

8.4.1 两种记忆方式

物质实体记忆、保持自己的基本途径是自己物质要素之间的确定性,也就是自身元间关系的“强度”和稳定性。物质实体直接以自身的结构与势态实体发生作用,抵抗势态对于自己元间的解构和改变,只有当自己的强度低于势态的强度时,实体才会被破坏,从而失去原有的是其所是。仅靠确定性较高的、强度较高的机制直接记忆自己的物质实体所形成的都是强度较高的物质,低强度的物质由于经常“遗忘”自己,也就极少能成为长期的存在者,不能更长久地维持稳定的存在。

另一种有效的记忆方式是间接记忆方式,是元间转移的记忆方式。

比如,在生命物质中,物质实体与元间实体发生了分离,在一个物质载体耗尽了自己对于自己原始势态的记忆,将要被改变之前,元间实体已经从这个载体中分离了出去,又寻找、生成了更多的同样物质实体作为自己的载体。不断变换物质载体、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使得元间实体超越了物质载体个体的确定性和稳定持久程度,这样的元间实体比依附于唯一物质载体的元间实体更能长久地记忆自己,更能长久地存在下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19:36:07
8.4.2 元间实体的发育与实现

元间实体最初产生于元子差别性的积累,产生于元子差别性分布的不均匀,“不均匀”本身就是差别。“不均匀”现象的出现本身已经标志了差别的差别,标志了元间的产生,标志了势态这种最初的元间的产生。元子差别性聚集的现象可以相对分析为两种元间,一种是聚集者,一种是造成聚集的背景环境。最初时,这两者重叠在一起,当聚集者与聚集的环境势态发生相对分离时就形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元间实体 —— 这些元子聚集者构成的实体和全体元子势态构成的背景实体。

元间实体与势态分离的同时也伴随着物质实体的生成和分离。因为,元间实体和物质实体都属于元子本身的性质,都是元子一部分性质的表现,所以,元间实体和物质实体的产生与分离是对称的。物质粒子和元间粒子是对称的,同时从势态背景中分离出来,产生出来。从总体上看,两种粒子都是势态不均匀的现象,但是就粒子本身看,是相对独立的实体。

元间粒子本身具有实体性,元间作为粒子实体和作为势态实体的积累可以以场的形式具体表现为能量和力。

作为元子集群差别性抽象的元间粒子与作为同一元子集群差别者性抽象的物质粒子,两者都是这个元子集群的极端形式。这个元子集群在不同的势态作用下会在这两个极端形式之间变换,两者之间变换过程的时间差可能使得这两种性质形成两个相互关联和镜像的独立粒子。在两个极端中所取位置、程度的差异造成了粒子形式的差异。

两种相对独立的粒子各自的积累将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粒子族群。

猜想,由于元子相互之间的绝对区别性,元子差别者性积累起来的粒子是相互不相容的“费米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相同类型的费米子不可能在同一时空内占据相同的量子态;由于元子形式之间的绝对同一性,元子差别性积累起来的粒子是相互之间形式无差别的“玻色子”,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尽管是粒子的,看起来更像是“关系”。费米子的积累形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实体,形成了大到星系、星体,小到分子、亚原子、原子的整个凝聚态的物质世界。同时,费米子之间的时空关系也构成了更新意义上的元间实体,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此确立。

当物质层次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之后,出现了物质与元间实体发生相互分离的条件。原来元间实体对于物质实体绝对依存、须臾不可分离的界限被突破,元间实体不再必定依存于特定的物质实体,可以在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实现转移,从一种物质实体转移到另外的物质实体上,元间实体超越了物质实体唯一性的限制,超越了具体物质实体本身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的限制,尽管不能最终脱离物质实体的依托,但是,物质实体已经退居到载体的地位,元间本身又重新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生命物质是物质与元间实现更理想分离的契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3 11:44:47
8.4.3 势态的抽象互补形式

当个体与生成自己的势态脱离之后,个体依然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和势态相互作用当时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以对称和“相契”的方式对于势态的元间在某种程度上的转移和复制。

首先,这个元间的内容和势态本身的性质相适应,什么样的势态造就什么样的个体。

其次,这个元间的内容和势态的范围相关,但是,当势态的范围大于个体的范围时,个体只能得到所有势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只能得到个体与势态相处的那一部分元间,不可能得到此外的其他时空区间的元间内容。

这两个局限性使得具体的物质实体仅仅具有自己生成时和生成之处的势态的元间,仅仅具有自己所经历的这个时空局部的元间;而且,由于具体物质实体经常忘却自己的元间,难以联结成更大的实体,不能记忆更大规模势态的元间。具体物质实体只能记忆具体的、个别的势态,只能保持自己所直接遭受的为数不多的一些改变,并将忘却大部分的历史记忆。因此,元间只能以具体的物质碎片的形式存在,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抽象的元间实体,难以以元间整体的形式存在,更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一部与整个物质世界相对称、相互补的元间复本。

寄存在核糖核酸之类特殊物质中的元间可以算作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天然元间实体了。尽管也只能记忆自己经历过的势态,但是每一次变化都被保存了下来,所有的记忆累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长长的记忆链条。这个链条不仅仅是对于某一次作用的记忆,而且是对于自己参加过的每一次重大相互作用的记忆,是对于每一次重要改变的记忆,每一次改变都是对于当时势态的契合,都是当时势态强制的结果,那么,这个链条就以契合的方式得到了每一次改变的元间,就是关于所经历的整个势态发展历史的记忆,是对自己所处的势态全过程的抽象。换言之,DNA之类的遗传物质可以被看作是这个物质生成过程的一种互补形式,DNA以互补的形式记忆了形成它自己的势态的发育演变过程,是这个势态的一种互补抽象形式。

同理,作为对世界具有认知能力的一种生物物种 —— 人,也是宇宙全部发展史的一种具体的互补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 11:47:01
8.5 互补与存在

8.5.1 互补关系的建立

模型:一粒子弹射向一块钢板。

在弹头和钢板表面发生接触之前,双方都保持着自己的本底元间。

在弹头和钢板表面发生接触之后,双方的结构逐渐进入更为深刻的比较,弹头侵入钢板的程度与双方力量以及结构性能的对比相关。假如,这粒子弹没能击穿钢板,仅在钢板表面留下一个凹坑,弹头也被钢板撞击变形。当弹头和钢板都发生变形但是还没有分离时,弹头和钢板表面接触的位置的形状是一致的,是同一种形状,钢板凹陷的形式正好就是弹头变形了的凸起形式。当弹头坠落分离后,双方可能各自部分地保持了撞击当时的形状。不难看出,变形了的弹头和钢板上的弹痕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互补。

撷取:

个体与势态的作用也是实体之间的具体作用。也是双方本底元间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

但是,改变是双方的改变,双方共同作用的效应同时作用在这两个作用者之上,每一个作用者都抵抗着这种改变,保持自己本底元间的效果取决于本底元间和这个合力的对比程度。

两者各自发生的改变组成了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持续时间里,两者接触的局部范围内,双方拥有的元间是同一个元间,是同一种改变形式。

如果双方因相互作用而融为一体,这种同一的元间就是新的合成物的新元间。

但是,当两者发生分离时,同一个元间被分离成不同的两个侧面,被转移到了两种不同的物质载体上。被转移了的元间仅仅是各自物质载体中所有元间的一部分,这个元间和载体的其他元间一同构成了新物质的元间,这一小部分元间在新物质中得到了记忆和分离。

当把分离后的两个实体再次放在一起比较时,可以发现,两个实体都拥有可以互补的对方的元间和结构,两者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拥有局部互补的元间。

所以,互补关系是由同一关系中分离出来并被物质载体的其他元间所影响和调制了的同一关系,是用对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同一关系,是间接的同一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5 18:48:03
8.5.2 势态与存在

我们把“以特定的差别形式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实体定义为存在者。仅仅从文字表达的顺序来理解,似乎是先有一个实体,然后才是这个实体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存在者的“是其所是”在先,它的“在其所在”在后。这似乎也更符合传统的世界观。

不过很明显,从动态角度看,这个定义中还包含着这样的意义:

1、实体的“是其所是”是由它的“在其所在”决定的,是这个实体和势态相互作用终于达成的相对平衡状态;

2、这个实体在相对脱离形成自己“特定的元间形式”的势态之后,在进入新的势态之后依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记忆着、暂时保持着这种“特定的元间形式”,相对于新环境,这个是其所是才是事先已经形成了的;

3、这个实体不可能永远与新势态冲突,终究要与新的势态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终究要变成另外一种是其所是。

存在定义中的“在其所在”之于“是其所是”是相互作用着的势态与个体,相互成为对方是其所是和在其所在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9 12:56:59
8.5.3 “存在”的展开

众所周知,“存在”概念对应“being(英)”、“sein(德)”,在汉语里还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字眼来完整表达其中“有”、“是”、“在”这三重含义,用“存在”这个词,或者用“有”、“是”、“在”这三个字中的任意一个都不准确、不全面。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中国文字的贫乏,或者是思维习惯的特点,甚至是智力水平的欠缺。其实,也无须自惭形秽,这也反映了西方文字的贫乏,明明是三层意义却不找出三个词来分别表达。擅长分析的西方哲学恰恰没有实现对存在概念的分析,没有能把它分析为三个概念;同样,擅长从相互关联上把握对象的中国哲学反而缺少了对这三个概念相互联系的综合,也没有形成对这三个概念实现统一的概念。相比之下,更有效,更容易成功的方法当然是分析方法,只有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甚至找出它们差别形式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才可能真正理解和定义这些对象。

哲学一方面声称自己的任务就是研究“存在”,一方面又受制于“存在是不可定义的”这个成见。之所以形成这样两难的局面,首先基于“存在”是最普遍概念的假定,用普遍性程度更低的概念或者用最普遍概念本身来定义最普遍概念当然是不可能的;其次,哲学是使用抽象方法获得“存在”概念的,然而,直到“进化论”、“大爆炸宇宙学”出现之前,西方主流社会意识中,特别是在宗教意识的禁锢下,都默认世界从来就是这样的,不可追问起源。因此,一切从来就“有”;始终“是”那样;永远“在”那里;存在是绝对的。在最抽象意义上,这四个概念重叠在一起,失去了分别的可能和必要。

尽管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楞严经》中读到关于宇宙起源的系统推理与猜想,尽管现代科学打开了探讨宇宙进化的大门,但是,要将“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主流语言体系、文化体系和概念体系还极其困难。好在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没有了宗教裁判所和火刑的恐惧,顶多可能招来几顶“狂妄无知”的帽子或者一事无成的失落,更多的科学知识成果使我们有条件沿着先哲们在沼泽中留下的路标继续探索。

基本方法是:把进化论贯彻到底,探求所有对象的发生和起源。这样,“存在”、“有”、“是”、“在”…… 就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发生史上展开来的有时间意义的范畴序列。

如果世界真是有起源的,那么,起源之处就是最普遍之处,就是当时世界的全部;而且起源之处、之时的状态就是将来最普遍的规则和范畴,也就是存在本身,就是所谓“全集”。前面我们曾经追朔到的“纯粹差别、纯粹差别者、纯粹存在”的重叠状态,也就是这样一个全集。这样的全集是一个没有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寂灭世界,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所能理解的是脱离这个极限的具有具体内容的世界,具体世界。所以,我们向起点追溯的工作不可能达到极限,只能在接近极限的某个具体位置上停下来,因此我们得到的“存在”概念都不是纯粹的存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可定义的、全集意义上的“存在本身”,而是一个具体存在者的存在。这个具体存在的概念相对之后的进化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相对理想中的、极限状态的存在本身具有特殊性、个别性,因此可把这个具体存在看作是“纯粹存在”的进化、展开形式。具体存在只是作为全集的纯粹存在的一个微小的局部,这样,纯粹存在和具体存在就成了相对者,就可以成为相互定义的立足点,“存在”就不再是不可定义的了。

将纯粹存在作为与“无”没区别的“有”,与这个纯粹的、抽象的“有”相对立的是与无区别着的有、具体的有,这就出现了差别与差别者的差别。

尽管此刻的差别还是抽象差别,还没有明确的、更进一步的差别形式,但是普遍联系中已经出现了不均匀,这个最初的不均匀标志了存在从抽象中发生,成为了有,成为了有意义的范畴;

具体差别的具体性内容其最小增量就是这个世界最初的差别形式本身,由此开始,差别形式逐渐积累起来,积累的过程无论是暴涨式的,还是平稳连续的,但终究是发展变化的;

特定的差别形式就是特定的是其所是,而特定的是其所是必然处在普遍相互作用环境的某个具体位置,处于具体的在其所在中。可以把是其所是简写成“是”,把在其所在简写成“在”,那么“是”和“在”两者并没有实质的差别,只不过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的表述角度;

只有当是其所是与生成自己的在其所在发生分离,差别形式本身再次作为差别者之后,只种分离的次序更突出地表现为时间性,是新的差别形式,这种分离的间隔形式也更突出地表现为空间性,也是一种新的差别形式。此时此处与彼时彼处成为了差别者。差别者的是其所是和它的在其所在各自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范畴,分别具有了各自不同的意义。

至此,“存在本身”、“有”、“是”、“在”被展开成为一个时间序列,成为不同意义的范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6:18:03
第九章 势态与规律
9.1 势态的较量

9.1.1 势态的记忆

势态是相互作用者之间作用的形势,是普遍相互作用不均匀分布的样态与格局。这样,势态就只能产生于、存在于相互作用着的实体之间,是相互作用者们共同形成和造就出的状态。

当相互作用着的双方发生分离时,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使得脱离当前相互作用转而进入新的势态、进入新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实体都还不同程度地记忆着分离之前的势态,双方都以互补的方式各自保持着对于共同势态的记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7 21:19:12
9.1.2 实体的本底元间

实体保持着对于过去势态的记忆,拥有了特定的元间形式,实体是以这种身份、以这种特定的元间形式作为新的作用者去参加另一次相互作用的。在新一次作用发生之前,这种元间形式就成了这个实体此时此处的本底元间。

新的、各自具有本底元间的实体相互作用时,本底元间就是各个作用方实体参与相互作用的依据和出发点。各方都力图保持自己本底元间的完整,在不被对方改变的基础之上,再以自己的元间影响和改变对方,迫使对方依照己方的本底元间产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新势态就是各方本底元间较量和比较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2 10:10:16
9.1.3 实体之间差异的极限

当实体携带着的、所秉持的本底元间脱离生成这个元间的原有势态,转而处于新的势态之中,与新的实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新遇到的作用者全都会是和自己属于同一量级、同一层次的对象吗?这不一定。由于相互作用的普遍性,一个实体可能与任何一个层次、量级、规模的实体发生遭遇。

在所有的相互遭遇、相互成为作用对象的各种可能性中,有两种极端的情形:

1、相互作用者极其相似,处于同一层次,同一量级,甚至拥有相同的或互补的元间形式,相互之间的差别处于最小值;

2、相互作用者之间的差别处于最大状态,层次、量级、元间形式之间处于悬殊最大的程度。

实际上,相互作用者之间的差异程度都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形的边界之内,在这两种极端的边界内取一个具体的位置或取一个具体的量值和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7 17:24:08
9.1.4 势态的比较

设:

两个形式完全对应的势态相互比较(当然也包括时空因素在内)。

只有如此,双方才能实现对称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一方是势态者,另一方是被势态者,势态者可以实现对被势态者的全面彻底的作用。

否则:

如果势态者大于或小于被势态者,与被势态者差异的那一部分将不受对方势态的制约。

事实上,所有作为势态者的物质势态都是有限的,都具有具体的势态边际和势态强度的不均匀分布,具有具体的势态形式和样态,这种具体势态形式所能覆盖和影响的范围就是这个势态有效影响的范围。

如果同一层次的物质势态都是有限的,同一层次里就不会只有一种物质势态,就会出现多种物质势态相互作用的局面。

只有在双方势态完全对称的极限条件下,才能实现势态者对于被势态者的完全限制,此外,无论是势态者大于或者小于被势态者,都为被势态者留下了不同于势态者性质的存在余地,这个余地就是势态的破缺,是势态者相互之间的非限制、不确定之处。

这样,一种势态与另一种势态之间就可能具有这样一些关系形式:

1、两者之间对应、对称之处,形成了相互的规定性,在两者相对应和对称之处,双方是相互限制的,只有双方的相互限制才使得双方各自成为对方的均等条件;

2、两者之间不对应、不对称之处,双方相互的限制也不对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8 20:45:01
9.2势态的规定性

9.2.1 势态的决定性和非决定性

在最初始阶段,只有差别者之间普遍、直接、接近极限均等相互作用的势态形式,势态之间就是势态自己,总是接近理想重合和对称的,使差别者不成其为真正的差别者。因此,极少有破缺存在,也就没有太多的可能性存在。

由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在这个初始的势态中出现了原始差别,差别者之间出现了例外的差别形式,使差别者开始有意义,成为差别中的差别者。这时,势态形式就脱离了重合和对称状态,势态与势态之间的比较不再是同一势态自己与自己的“比较”,而是不同势态之间的比较,不同势态的比较就意味着势态出现了破缺,出现了可能性,出现了分叉的可能。

作为第一个势态层次,尽管由于初始差别无限单调,这个破缺也无限单调,但是,分叉毕竟已经产生。这时,势态的规定性由绝对性退化为相对性,势态的规定性处于最大值极限;势态的可能性、非规定性处于最小极限。

第一层次的势态再与已经形成差别形式的其他层次的元间相比较,就会出现更多的不一致、不重合、不对应之处,更多的破缺开始生成。

可见,随着势态层次的增加,势态逐渐远离规定性的极限,规定性的程度趋向于降低;与此相应,势态的破缺和可能性也在趋向于远离极限,势态的非规定性程度趋向于升高。每个具体的势态或势态层次的规定性与非规定性程度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具体位置。

因此,在决定性和非决定性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世界是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对立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越是基础层次的势态,就越被更多的实体所拥有,就越能与更多的实体相对应、相重复,就更具一般性;最基础层次的势态就被所有实体所共有,因此具有最一般和最普遍的作用能力,当然也就趋近于规定性最大的极限。

规定性程度的下降造成规定性形式的增加。规定性程度的降低也就是可能性的增加,也是多样性的增加。可能性和多样性逐渐积累起来。

除了普遍联系的绝对性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作用者可以绝对影响另一个,也没有哪一个作用者可以不被自己的作用对象所影响。

如果势态就是具体的规律,是实体,同样,除了普遍联系之外,没有哪一个具体的规律可以绝对有效,没有不被势态的对象所改变的势态。

势态的性质首先是这个势态的本底元间,其次是这个势态在参与相互作用中所能实际表现出的相对势态。但是,由于作为规定性的势态是对于对象作用者十分悬殊的作用,规定性的势态自身的元间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属于单纯作用者,可以基本保持其本底元间,因此,可以假定:这种势态作为作用者在参与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忽略,可以基本接近其本底元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 21:11:49
9.2.2 规定性

规定性也就是决定性。势态作为先决条件,把处于该势态之下的事物限制在一个有限的方向、有限的范围和确定的模式之内。势态规定了势态之内事物的变化、发展、运动的模式和趋势,限制了势态内事物的选择范围,这种意义上的势态是具有强制性的势力。

可以把造成势态的诸因素称之为“势态者”;把受到势态影响的诸因素称之为“被势态影响者”,简称“被势态者”。

所谓强制性,首先是势态者阻止和限制了被势态者发展的随机性和任意性,仅仅给其留下有限的可选择范围与可能,超出这些范围的选择都在被阻挡之列。

因此,处于势态限制之下的事物只能沿势态规定的方向变化和运动,不能朝势态所禁止和阻挡的方向运动。就像水管中的水一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和方向里活动。

这意味着,势态作为相互作用的形势格局,势态的规定性同时具有肯定和否定这样两种性质,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相反的作用。也就是说,势态者对于被势态者具有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规定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7 11:27:56
9.2.3 规定性势态的边界与极限

肯定的规定就是允许、承认和许可;否定的规定就是阻止、禁止和不许可。

这是构成任何势态的两条边界、两个极限端点。势态是处于这边界和极限之间的一个具体的范围和区域。在这个范围里,否定和肯定、禁止和允许两种相反的倾向各自都表现为某种程度、尺度的规定性,共同构成了具体势态的程度和性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6 19:03:58
9.2.4 规定性势态的一般性程度

由于相互作用者之间极度不平衡才出现了相互作用的单向性,一种实体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特殊条件才会使得一种实体成为另一种实体的具有规定性意义的势态。这种极度的不均衡由实体层次间巨大的差别造成,是两种层次差很大的实体相互作用时才会出现的现象。

作为规定性势态的实体当然是更不容易被改变的实体,相对那些更容易被改变的实体来说,规定性势态就会更多地把自己的元间以互补的方式强行转移到这些更容易被改变的实体上,处于这个规定性之下的所有实体都会受到这种影响,都会或多或少地被烙上规定性势态的部分元间。因此,规定性的势态对于那些被自己所影响的、处于自己势态范围内的各种层次的实体来说,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势态或实体。

一个规定性势态的普遍性程度取决于这个实体通过相互作用将自己的元间强制影响其他实体的广度和深度。

势态的层次性差别意味着势态的一般性差别,也就是说,不同的势态所影响的时空范围有程度和等级的区别。每一种势态都有自己影响、覆盖和有效的范围和领域。

差别者与差别形式的对立统一是一般性程度最高的势态,因而也是最普遍的势态。在这个最一般的势态之下,有各种一般性程度的势态层次,以及平行层次的势态。每一个势态都有自己所能有效影响的范围和领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1 12:06:51
9.2.5 势态的一般性与时间的相对关系

设,三个先决条件:

(在有限的定义域里)

1、势态的生成、续存都是时间性的;

2、先期生成的势态影响和规定了之后生成的实体;

3、世界中全部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是从最简单的差别形式不断积累起来的。

那么:

越早生成的实体就可能天然地具有越广泛的影响力和规定性。

那么:

最早出现的势态就可能是最基本、影响范围最大的势态,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势态。

以上的推论还有漏缺:

1、在积累过程中很多势态会发生变化,会消失、灭绝、会中断。否则,这个世界将是一成不变的,将只有一种势态。

2、并不是所有势态都在变化中消失了,中断了。如果这样,这个世界将无历史和规则可言,将不会是一个统一的世界。

考虑到这两个极端因素,在相对、有限的定义域里,势态一般性程度与时间相关的模式是:

越原始的不一定就是越一般的,越一般的必定是越原始的;最原始的不一定就是最一般的,最一般的必定是最原始的。

所谓“相对、有限的定义域”指的也正是所谓“一般性势态”有效的时空区间和范围。超出了这个定义域,这个“一般性势态”也被颠覆和改变,关于历史的记忆就不再具有连续性,势态的一般性程度和时间就没有了直接相关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2 00:40: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