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公布“2010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报告,报告显示,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的抱怨声中,“物价”当选为2010年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焦点问题。物价如此受关注为前所未有。2007年,由于物价的疯狂涨势,“物价”曾占据第三位置,如今时隔两年,物价却“荣登”榜首,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恐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价的高速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在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出台16项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发改委也连发9篇文章稳定物价。在一系列**调控下,农副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得到了初步遏制,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出现回落现象。
统计显示,在11月份,土豆、青椒、洋葱、黄瓜等价格基本稳定,而莴笋、芹菜、豌豆苗等价格则持续回落。而沈阳市物价部门最新监测,最近一周当地市场20种应急监测蔬菜品种中,其中14种止涨回跌,有10种降幅超过10%,平均价格5.2元/公斤,虽然下雪但未影响蔬菜价格波动。
虽然**调控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蔬菜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在部分地区,郊区蔬菜价格高于市区,乡镇价格高于县区。这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因为按居民收入来说,乡镇居民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但却要承担比较高的菜价,致使乡镇居民的生活负担大大加重。
对此,专家认为,蔬菜产区和销区分离的格局在加速形成,过去蔬菜生产主要是在城市郊区,现在是越来越远离郊区,城市蔬菜的自给率严重下降。在过去,城市自给率高,**的调控能力强,现在产区远离城市后就很难调控。在蔬菜生产的这种新格局下,如何进行调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要想切实解决好价格倒挂引起“收入低的群众反而吃贵菜”的情况,还是要以加快建设与中小城市、城镇相配套的蔬菜基地着手,提高其蔬菜供应能力。使城市和乡镇的蔬菜供应体系呈现平衡的状态,同时,加强与区县、城镇配套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减少流通环节,增加直供渠道,减少中间成本。以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在近期内很难解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蔬菜在冬季处于“淡季”,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菜价都会有相应幅度的提升,而且随着元旦、春节等节日的来临,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大大增加,物价继续回落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由于今年的通货膨胀,引发居民恐慌性的“囤积”行为,也会助长物价的上涨。
再加之生产、流通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如果粮价不涨,但农民的其他生活成本上升,那对农民下一步售粮和种粮的影响都会比较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调控压力和当前稳定物价压力的叠加效应,将会使物价调控形势更为复杂。
稳定物价是一个大的手段,要针对全国,区域性的调控很难凑效。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很复杂,不能仅靠行政手段限价;全国市场已经一体化,如果仅靠一省一市区域性调控,这个地方价格下来了,供应量就会立即下降,货源流到价格高的地区,因此必须坚持一盘棋调控,正确实施价格调控的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价格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或者各地物价高低相差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