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大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诺贝尔(Ludvig Nobel),旅游法国,途中在戛纳病逝。法国的媒体忙中出错,以为是大发明家本人归天。一家报纸抢先用大标题发布新闻:“贩卖死亡的商人死了”。评论说诺贝尔发明烈性炸药和无烟火药,使得枪炮的威力空前强大,作战人员伤亡数目剧增,诺贝尔就是靠贩卖死亡而暴敛巨财,以致富可敌国。
顺便说一下,新闻界为了抢先同行,常常预先写好名人显贵的讣告,等到名人咽气,立即填上死亡时间地点,即付印刷发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被新闻界预先制定了讣告的人物。
这个新闻乌龙事件,让诺贝尔站在棺材外面看到了法国新闻界对他的盖棺定论。可以想象,诺贝尔心情很坏,他没料到自己死后被说的这么糟糕。
一,从贫民儿童到翩翩阔少
阿尔佛雷德.诺贝尔可以说生不逢时。他的父亲伊迈纽.诺贝尔因公司破产而声誉扫地。伊迈纽( Immanuel Nobel )被债主们逼得团团转,最后决定背井离乡到俄国闯运气,留下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在瑞典苦守。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卖火柴补贴家用。弟兄三个先后就读教会举办的JAKOB贫民学校。这所小学聚集着一堆衣衫破旧、肮脏丑陋的穷人孩子,他们鼻子冻得红肿,老是流着鼻涕。孩子们经常列队四处募捐,他们到富人院落唱圣诗,吹打乐器。小诺贝尔已经显出了他的出众天赋。他可以从容地大段背诵圣经。可惜富人经常不给他显露的机会。富人不喜欢这些脏兮兮的孩子进入他们的大雅之堂,把他们拦在门外,给些布施,打发走开。
好在童年的苦日子不算太长。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在俄国混出了点名堂。伊迈纽在瑞典无人问津的打井技术,在俄国派上了用场。伊迈纽还是一个社交大师。他结识了俄国沙皇的海军将领,并得到制造反舰水雷的订单,在俄国设立了兵工厂。事业起死回生的伊迈纽还清了瑞典的债务,还风风光光地把妻儿接到俄国。
伊迈纽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特别为阿尔弗雷德聘请了著名的教授作私人教师。少年诺贝尔显示了惊人的语言天才。移民俄国一年时间,诺贝尔就可以流畅地用俄语交谈。17岁时诺贝尔又赴美国留学,投奔一位瑞典籍的教授门下,专攻化学。同时很轻松地掌握了英语。
其实,青年的诺贝尔更喜欢文学和诗歌。他被认为很有潜力的未来作家之星。诺贝尔用不同的语言写诗,有时动手写小说。他用英文写的文学作品,还得到一枚银质奖章。可是父亲并不顾及他的爱好,一心要把他培养成化学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