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31 1
2010-12-14
20101214044260.jpg


    紧随壹基金研究院的步伐,一所规模更大、体制更新的公益大学筹建开锣,将效仿哈佛大学的办学模式,以基金会和社会捐赠办学,创办以公益教育为主的民办大学,来培养公益人才、发展公益教育。

  早在2008年底,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教及科研机构中率先开展公益教育研究工作的一批专家学者共同发出创办公益大学的倡议,设想建立一所以公益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的民办大学,涵盖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和各类在职培训教育;效仿哈佛大学的模式,以基金会和社会捐赠来兴建学校。

  公益大学的倡议首先得到了上海增爱基金会的支持,增爱基金会为此专门设立了专项基金。经过两年的调研和咨询,公益大学的整体构想和规划出炉。12月11日,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透露,公益大学筹备组在近期将正式向有关部门提出办学申请。

将以民办大学形式筹资 
 
    “我们为什么想建立公益大学,就是想建立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一开始肯定不是完善的,但是我们会一步步让他完善起来,因为公益人才才是真正引领这个社会的方向。”王名说。

  拟议中的公益大学,将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形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以民办大学形式归教育部门管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包括职业大专、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及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类在职培训教育;建立和完善以公益基金会为主要支持力量、以大学董事局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办学模式上,公益大学效仿哈佛大学的办学模式,以社会力量资助办学。公益大学将以民办大学的形式筹建,通过基金会动员国内外一切关心和支持公益领域教育、研究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据王名介绍,公益大学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公益的、社会的,校董设置一方面来自捐赠人,一方面来自社会,总体的结构是代表社会,能够真正的代表社会来表达,由董事会来决策和把握大学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基金会的支持,比如上海增爱基金会,也在和一些社会资助人洽谈,利用社会捐赠来办学。”王名告诉《公益时报》记者。除了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还是公益大学倡议的主要发起者,公益大学筹备组成员。

  “准确的来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益人才培养机制。”在王名看来,目前中国的公益人才缺口庞大,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迫在眉睫。

  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介绍,目前我国在民政系统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超过43万家,其中社会团体近24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9.2万家,基金会近1977家。

  对专业的公益人才日益增加,仅粗略统计,社会组织吸纳的就业量就高达500万人,再加上工商注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部分公益性事业单位、民政部门备案的社区基层组织等,总就业规模逾千万。未来数年内,我国社会组织新增就业将以每年近百万的规模递增。

  “我国公益事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专业的公益人才有巨大需求,公益教育和公益研究领域需要不断推进,努力形成与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教育和研究体系”。王名告诉记者,公益大学的基本设想正是基于目前的现实基础。  

一定要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公益大学倡导并践行“天下为公、公为天下”的公益教育愿景,为实现上述愿景,公益大学提出的办学宗旨是:践行公益教育,传播公益精神,培养公益人才,推动公益理论和政策研究,开展公益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此,公益大学设立的发展战略目标中明确写到,“通过基金会接受海内外有志之士的公益捐赠,以社会力量办学和非营利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形式,开展学位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举中华公益旗帜的新型民办大学。”

  王名强调,公益大学一定要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招生一定要进入高考。“我们希望办成大学,所谓大学就是国民教育,我们一般讲的大学首先就是四年本科,它是参与招生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参与高考招生,不进入高考就不叫国民教育。进入一招肯定是不行的,二招肯定也是不行的,那么末招总可以,生源质量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在王名看来,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公益大学未来招生的制胜法宝。公益大学的发起者均是来自清华、北大、社科院在公益领域的一线专家,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此外中国教授协会也是公益大学的强大后援团。

  “本科只要进来了之后,我们就要招研究生,招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就有优势了,因为我们的导师是北大、清华的,学生会看我们师资力量的优势;另外,国立大学是60岁退休,我们可以晚一点,65岁甚至放到70岁再退休。”

  在专业的设置上,公益大学围绕公益教育为主要内容,坚持国民教育路线,在先行的学科设置上优化选择,拟设立社工、公共管理、法学、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

  在资金投入上,对于此前公益大学预计将在15年内投入30亿的传言,王名笑而不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

  “我们现在的规划是15年大概总体上投入几十个亿的规模,其中包括基础建设在内的前期投入会多一些,大概是几个亿的规模,对民间办学教育部有一个1亿元的入门门槛,一定要超过这个门槛,前期基础设施投入要高一些,后期的投入会相对会少一些。”  

不走“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之路

  王名坦言,目前公益大学仍在孵化阶段,进入到具体的选址、招生等执行阶段尚需要时间。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王名也一直强调,筹备组对外谈及公益大学一直保持审慎、低调的态度。

  对于目前具体的资金募集情况,王名表示由于正在接洽之中不便透露太多,但他明确表示,“资金并不是问题”。

  同为公益领域知名学者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也是公益大学倡议的发起者和主要筹备者,谈及公益大学的资金募集也十分审慎。

  “目前我们主要是面向一些非公募基金会,因为公募基金会主要针对的是扶贫、救灾救济等,公益大学前期主要依靠社会捐赠来维持,运转起来之后学费、在职培训也会带来一部分收入。”

  在招生规模上,王名告诉记者目前公益大学还处在孵化阶段,特别是在规模方面需要量入为出,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效益,招生规模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保证品质。

  同为公益人才培养机构,与壹基金研究院相比,公益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脱离了体制束缚。“壹基金研究院的设置是很有勇气的,我们不愿意走壹基金研究院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有学校提出和我们一起办学,但是我们坚决不愿意走公办这条路,因为它是进入体制的,而进入体制障碍就会特别大。”王名说。

  王名认为,民办教育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争取了一个特别大的体制空间。公益大学希望做的是创新,达到创新就不能受到太多的束缚。

  “我们希望实现多方面的创新,包括学科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方式、包括一些管理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一个探索,我们希望在体制方面有一个探索,我们之所以坚持独立办学,我们就是希望走出一个新体制。”

  对于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王名直言,“我们还没有遇到根本性的困难”。“比如说登记,我们并没有遇到一个绝对不能登记的可能性;比如说人才,我们也没有遇到找不到人才,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做专业教育的,第三呢就是经费,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基金会已经明确的表态愿意参与。”

  对于教育部和民政部的态度,王名告诉记者,之前已经和教育部和民政部沟通过,他们对公益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很认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5 00:18:45
建立一个公益大学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北大清华社科院的老前辈指导,学生的水平肯定不低。
要设立社工、公共管理、法学、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这些都是可以改善民生的的学科。
不过本人有比较多的疑问:
1、学生筛选:他们是当下被推上神坛上的前辈,他们的学生入学条件(学生素质)他们怎么定。随便找肯定不行;通过高考,前辈可能会认为太俗;或者效仿古代太学或者国子监,学子求贤。
2、学生就业:当下不少博导的学生都并非平平之辈,毕业前就在老师的协助下高就。不是学生太厉害,而是老师要面子。名师佩高徒。
3、社工专业:听说香港有社工,不知道这里的社工专业是不是和这个有关。如果是,那些高徒会去做社工或者是做基层公务员吗?还是一群到社会上宣导社会责任的学者。
4、公共管理:这个有点难,中国人一向不认同管理。以前的MBA还有现在的MBA基本上都是在外企上班。看两个典型的例子,医院和公务员。医院的院长肯定不是读管理出身的,一定是个医生。
5、法学:现在有不少学校都有法学这个专业,培养出不少人才,经前辈培养的律师不多吗?培养学法学的学生用来可定是维护国家的法律。(加上近几年国家关注民生问题)我猜想这些高徒应该是用来为名请命的。不过为民请命需要这样吗?现在大部分律师在处理案件上较少涉及到人民和**。何不在这问题上做点文章呢?**何不鼓励律师帮助人民指点**的不足呢?为民请命的法学应该就是这样吧。像美国有一个鼓励律师为民请命的办法,律师为大众告某某法人或者**,律师可以得到赔偿总额的三分之一(难怪美国有那么多律师研究法律,关注民生)。
4、经济管理:国际社会认为本世纪最少有一位经济学家出自中国本土,我也相信。
当下中国的教育不在多一间办学规模多少亿的学校,而在于我们教育制度呼应官场,薪酬制度呼应官场,监督制度呼应官场。
希望以后变得越来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