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公益大学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北大清华社科院的老前辈指导,学生的水平肯定不低。
要设立社工、公共管理、法学、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这些都是可以改善民生的的学科。
不过本人有比较多的疑问:
1、学生筛选:他们是当下被推上神坛上的前辈,他们的学生入学条件(学生素质)他们怎么定。随便找肯定不行;通过高考,前辈可能会认为太俗;或者效仿古代太学或者国子监,学子求贤。
2、学生就业:当下不少博导的学生都并非平平之辈,毕业前就在老师的协助下高就。不是学生太厉害,而是老师要面子。名师佩高徒。
3、社工专业:听说香港有社工,不知道这里的社工专业是不是和这个有关。如果是,那些高徒会去做社工或者是做基层公务员吗?还是一群到社会上宣导社会责任的学者。
4、公共管理:这个有点难,中国人一向不认同管理。以前的MBA还有现在的MBA基本上都是在外企上班。看两个典型的例子,医院和公务员。医院的院长肯定不是读管理出身的,一定是个医生。
5、法学:现在有不少学校都有法学这个专业,培养出不少人才,经前辈培养的律师不多吗?培养学法学的学生用来可定是维护国家的法律。(加上近几年国家关注民生问题)我猜想这些高徒应该是用来为名请命的。不过为民请命需要这样吗?现在大部分律师在处理案件上较少涉及到人民和**。何不在这问题上做点文章呢?**何不鼓励律师帮助人民指点**的不足呢?为民请命的法学应该就是这样吧。像美国有一个鼓励律师为民请命的办法,律师为大众告某某法人或者**,律师可以得到赔偿总额的三分之一(难怪美国有那么多律师研究法律,关注民生)。
4、经济管理:国际社会认为本世纪最少有一位经济学家出自中国本土,我也相信。
当下中国的教育不在多一间办学规模多少亿的学校,而在于我们教育制度呼应官场,薪酬制度呼应官场,监督制度呼应官场。
希望以后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