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参加了第十届经济学年会,并有幸成为论文的评论人。
通过这次年会,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一些问题。
(1)目前国内研究方法基本对路,意识形态已经推出历史舞台
通过年会,我们会发现,目前的经济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已经与西方主流的研究方法接轨。意识形态已经彻底地从经济学研究中退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目前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相对规范,是值得鼓励的。
(2)部分知名高校的经济学研究水平较高
一些来自知名高校的经济学研究者的研究者水平相对较高,给我很深印象的是山东大学谢志平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的巫强博士的研究还是很不错的。其中谢志平老师在理论上的探索,让人尊敬。巫强博士关于高管薪酬激励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来自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王亚峰博士的研究似乎也不错,但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差甚远,不便评论。
年会也反映了我国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1)高等学校的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过于应用化,缺乏理论深度和理论的探索。
大学的研究重点是理论,大学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论,以理论为中心的学习和研究,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而应用类型的分析和研究,是企业和**部门重点。可是,通过年会,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博士生,研究的的问题过于应用化,论文理论深度显然不够,对理论探索十分缺乏。
(2)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让人担忧
个别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让我担忧,尤其是一些高校经济学教师的缺乏经济学研究者应有的冷静、客观的经济研究素养,十分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师长期充斥我国经济学教师队伍,是对我国年轻一代的严重伤害。
《亚洲经济评论》主编 汪林海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