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3.神秘的物理世界
2010.12.15
当我对社会科学的关注告一段落的时候自然会转向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是最近几年我这方面文章增多的原因。
我不会在已知的方面花费精力,只会依靠已有的知识思考未知的世界,并将它们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和共赏。由于我中学只读到初二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化学和三角、几何成为空白,物理学到小孔成像,以后的兴趣就集中到社会科学。为了应付高考,三角、几何进行了补课,高等数学也在大学期间拿了下来,计算机(主要是编程)也算优等,其余就是业余水平了!尽管如此,由于我兴趣广泛,通过科普读物和期刊杂志还是有所涉猎。特别是近两年以大学本科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的化学(包括有机、无机、生物)、物理、太空、医学、地质等方面为重点进行了选读,才开拓了视野,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并写成了文章。
有许多网友劝我不要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可好奇是人之天性,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停止下来,所以我不怕丢人现眼,不断发表奇谈怪论,以求对科学常识的普及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有所助益。
高士其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名字,他是以通俗的故事宣传科学知识,我是以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引起人们的兴趣。他宣传的是已知世界,我关注的是未知世界和新的发现、新的疑点,因此各有所长、乐此不疲。
由于我的学习是自我补课,没有名师指点,也没有科学实验,更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难免幼稚、出现错误,敬请谅解!
我的长处是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迷信权威的教条,敢于将自己即便是很不成熟、甚至错误的看法发表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分享。因此,最容易产生突破和启迪人们的思维。所以,我大言不惭的宣称我是有可能在多方面、多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
辩证思维的哲学功底是我的长项,丰富的社会科学和历史知识让我不迷信一切权威,而深入思考、广泛联想的习惯和多方面知识的交汇最容易产生火花和突破。所以,我的文章时而也会产生一鸣惊人的效果。
最让我震惊的是阳光在太空并不温暖,只有摄氏零下270度左右,也难以觉察。只是与地球大气和地表物质发生接触之后才转化为可见光,并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而地球大气与外太空相邻、与阳光接触的区域竟然有几百度、上千度的高温,而且是两极的温度高于赤道!其后迅速降到冰点以下,接近地面时又逐步升高,其中的奥秘值得深思。
在我的印象中热核反应是一瞬间完成的,类似炸药爆炸,无论多少炸药只要放在一起都会瞬间烟消云散。恒星上的热核反应为什么例外?只有从外太空而不仅仅是自身源源不断的得到反应的基本条件才有可能,而外太空除了宇宙射线和基本粒子这类暗物质之外是绝对真空。那么,恒星上的热核反应就要从基本粒子开始,而不是从氢元素开始,其反应的结果是不断的吸收和释放基本粒子达到某种平衡才能不断的循环和持续下去。而恒星的质量或者平衡,或者增加,而不是减少,因为是聚合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发生质变,转化为超新星和黑洞。
恒星上的表面高温并不代表内部高温,因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可能以铁为界分为放热聚合与吸热聚合,只有主体的固态才能维系物质的聚合与球形的外观,不至于成为扁平状、雨滴状和发散态,而磁极性在高温液态和气态可能是不存在的。
宇宙射线具有物质性,因此会与发射源的距离成反比例“稀释”,并有部分在磁场内循环。其成分可能非常复杂,远非电磁波那么简单,因此进入地球大气以后会与地球大气和地面物质发生激烈碰撞和反应,释放能量和可见光,有的发生减速运动,有的深入地球内部,甚至穿越地球。
恒星的引力会因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而不同,所以才有恒星、行星、卫星、流星的区别,并各有其主、自成体系,形成星系和“独行侠”。而引力必定有某种物质联系,才能形成核力与星系的扁平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同一系统内的恒星和行星(流星除外)永远不会相撞。而引力的速度必定高于光速,才能形成星系。所以,光速不是最快的。
我发现所有的油气田和煤炭资源都分布在地质断裂带附近,因此除了有机成矿的可能性之外,必定有无机成矿及其相助的可能性。而油气田附近岩石中束缚态的碳氢化合物即便有百分之六、七(通常的富集态也不过百分之二、三),也难以形成大油田。与其说它们是产油源,不如说是油气资源的渗透。所以,我主张沿地质断裂带寻找矿物能源,间歇式开采油气资源。
火山的存在说明地心存在膨胀的压力,因此地心的化学反应除了聚合,还有释放和地壳的循环再生。
地热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第二大因素,其后才是人类活动。所以,我们要把研究外太空的热情分一部分来研究地热和地心物理、地幔化学,而火山是很好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岩浆的涌出发现地心压力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火山溢出物的总量分析地壳再生的速度,通过火山溢出物的成分分析地幔中的化学反应。最重要的是看看死火山和间歇式活火山下面有没有油气资源的富集,对油气资源的成矿理论非常重要。还有就是水从天上来,还是地中生,是来自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的碰撞,还是来自地心物质的重组?而氧的成分占地球物质百分之四十的结论可能站不住脚,因为地心压力会使物质发生聚合反应,最终成为放射性物质,而地幔的化学反应可能产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