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现实是经济学的悲哀 张五常复旦讲"经济学用途"
2010-12-19
三天前,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登上“复旦经济论坛”,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给学子们讲解“经济学的用途”。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中,面对挤满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报告厅的听众,他谈锋甚健,历数经济学研究发展到今天所走过的歧途,还告诫年轻学子不要把学经济学误认作赚钱手段,用心读好书才是对自己青年时代的最佳投资。
经济学并不能为人们赚到钱
当晚演讲,满头银发的张五常一仍其旧用粤语娓娓道来,由他夫人苏锦玲女士翻译成普通话;快人快语,“夫唱妇随”。
张五常以两位经济学大师的轶事作为开场。“大家认为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其实欧文・费雪的经济学学问超过凯恩斯。不幸的是,费雪是以破产收场的,1920年代他的身价曾经高达1亿美元,但是‘大萧条’还没有出现,他就破产了。凯恩斯出身富家,赚过钱也输过钱,但直到临终才真正赚到钱。”他以这个有趣的对比说明:经济学并不能为人们赚到钱,很多人完全不懂经济学,却因为直觉好或运气佳赚了钱。张先生幽默地说:“常常有人问我股市怎么样,楼市怎么样,人民币又会怎么样?他们以为我真的知道!”
怎么学经济学?张五常结合自己早年在美国求学时的经历说,经济学领域的真正好书也就十本八本,欧文・费雪的《利息论》是其中之一,研读这些好书中的四五本并深入讨论,人的整个感受就会发生改变。“我当年很幸运,师傅们教我该读哪些书,使我节省了很多时间,我还有机会同大师讨论。两三年下来,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拘泥数学使经济学偏离了实证科学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研究和数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很多经济学研究论文里充斥着数据和让人费解的数学方法,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多次颁给以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学者。几十年浸淫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领域的张五常对此颇不以为然:“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代表什么,不要以为我这样说是出于酸葡萄心理。”他越说越激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曾经说,没有数学,经济学就是垃圾。这么说,他把亚当・斯密放在什么地方?把马歇尔放在什么地方,又把李嘉图、费雪放在什么地方?”一连串诘问,说尽了他心目中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要学数学,就应该去数学系。”张五常坚持他的数学归数学、经济学归经济学的一贯论调。在他看来,经济学同化学、物理学一样,是一门实证科学,主要是用来解释行为的;而过分依赖数据方程式和电脑分析,使得经济学正在失去这个重要功能,变成以分析数据为主了,甚至迫使人们改正理论来迁就数据。更成问题的是,很多研究使用的数据本身就不对头,“套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来说,这是‘garbage in,garbage out’(输入垃圾数据,得出垃圾结论)”。他语带讥讽地把他一位经济学家朋友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的“快乐指数”称作“发神经”。
在张五常看来,经济学具有解释和推测的能力,但这些解释和推测是有限制条件的,否则就迹近“看风水式”的预测了。“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不去现实生活中多多观察就算不上是科学的研究。”秉持这样的理念,他当年通过观察中国台湾的土地改革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佃农理论》;而长期跟踪观察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包括带着家传产业抛光蜡亲自到内地设厂,借此发现、积累真实经验,帮他写出了目前备受关注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他在讲演中谈到,人的需求应当是经济学的第一关注信号,关注真实的需求能产生真实的经济学,脱离真实世界而做纯数据的推导,是经济学的悲哀。
中国人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1991年在斯德哥尔摩,我对弗里德曼说:世界上将会有20亿人出来同美国人竞争。显然,我看对了。”在当晚的演讲中,张五常不时冒出诸如此类的“自鸣得意”,他看好中国、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为自己的预言“屡说屡中”而兴奋。
“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之间的竞争”,被看做是张五常的“经济学发现”。在演讲以及随后的交谈中,他反复提到:中国地方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十分突出,年轻一代企业家的能力也不同凡响。这位近年来迷上了中国文化和艺术品收藏的经济学家还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他再次预言,“中国人的优势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中国如果能把教育制度搞好,发展还会不得了。”
转自:
http://sh.xinmin.cn/minsheng/2010/12/19/8393572.html
张五常教授复旦大学讲座圆满成功
2010-5-28
5月27日晚,应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邀请,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做客第244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逸夫科技楼报告厅给复旦学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精彩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张五常教授以粤语作演讲,其夫人苏锦玲女士为其同声翻译成普通话。
张五常教授首先指出了现代经济学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亦即现代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因此他提出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去分析实际问题。经济学家要解释这个世界,就必须要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正如张教授当年深入调查香港的件工合约才写出了一篇《公司的合约本质》的经典文章一样,深入的社会经济调查是必须的。
在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之后不久,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奋起直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全面赶超了经济起飞更早的广东珠三角地区。不仅如此,这个经济还恰巧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困难和条件最恶劣的十年,显然,论证中国如何执行了其它成功经济体的发展政策和战略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奇迹的发生。张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自己对中国各地区的走访和所获取大量的材料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这种以县际竞争为代表的地区间竞争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中国人口密度这么高、资源这么缺乏的地方,这个制度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长效率的制度。
1994年之后县与县之间的竞争必定是围绕这个增值税展开的。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这个增值税仅与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与利润和收入没有关系,所以可以把增值税解释为**向土地租赁者抽取的租金。结果,县与投资者之间实际上具有的是“租金分成”的关系。所以要求证1994年之后发展起来的县际竞争制度一定让土地得到了有效率的运用,在理论上就等价于论证土地的利用在佃农与地主分成的体制下是否仍具有效率。真是机缘巧合,这刚好回到了张五常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的主题。怪不得张五常说“我真是天之骄子”。
整场讲座中,现场听众不时被张五常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讲解所折服,纷纷报以欢快的笑声与热烈的掌声。在互动环节里,现场听众更是积极把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争先恐后举手提问。
转自:
http://www.cces.fudan.edu.cn/ArticleDetail.aspx?ID=1643
张五常看好中国发展前景[/b
]2002年06月20日
张五常的演讲特别能引起轰动。6月17日下午,他来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虽然主办方通过闭路电视转播演讲实况,但演讲厅内还是“人满为患”。无奈之下,记者只能与众多复旦学生一起站在过道里听了三个小时的演讲。
据张五常称,这是他今年第35次在高校作报告。报告仍然围绕“交易费用”,他认为,降低交易费用是很重要的。交易费用的降低,需要**去鼓励市场,也就是说需要**改革制度。如果取消垄断特权,开放金融、信息等行业,那么交易费用就会下降。
擅长引用事例说明问题的张五常,这次说的是从上海虹桥机场打出租车进市区的“交易费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交易费用”在张五常看来偏高,但他还是认为“中国的前途充满希望”。放开外汇管制,资金不会外流
张五常肯定地说,入世虽然会使中国受到世贸组织的约束,但我十分看好中国青年的竞争力。特别是1995年以来,中国青年的知识增长很快,求知欲极强,学术气氛也很浓。中国青年到国际上竞争,是不需要**协助的,“赤手空拳”也没有问题。
有人担心放开外汇管制后资金会大量外流,其实,想想那些资金又会流到哪里去?是投资香港?还是投资美国?从目前的形势看,最好的投资选择还是中国。中国的人工成本低,1000多元就能招到非常好的中国青年。迪斯尼乐园选择香港而不是上海,大家都心知肚明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有外汇管制。假设中国开放金融,人民币或许刚开始的时候会跌一些,但只要过几个月肯定会升值,大量资金将会涌入中国。而假设香港宣布下个月起开始实行外汇管制,资金肯定会马上撤出香港,港币也就会下跌。现在,在有这么多管制的情况下,资金还是大量进入了上海。
张五常十分看好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按他的观点,如果中国开放金融,解除外汇管制,上海五年后一定能超过香港。此次在复旦,张五常形象地说,“上海的太阳比香港早升起一个小时,这是决定性所在。纽约的太阳比芝加哥早升起一个小时,芝加哥想搞股市到现在都不成功”。中国的失业问题不严重
对于在场有教授请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中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张五常说,“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不是很严重”。在亚洲,中国的失业率是最低的,从全世界来看中国也可能是最低的。深圳甚至有一句口头禅:“找工作是不难的,找顿饭吃是很困难的”。就是说有钱也找不到好的饭馆,因为每个饭馆都客满了。内地的人现在薪水比香港低得多,但他们乐观地往上看,无形中财富就多了许多。
什么是失业?张五常认为,严格地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定义。上世纪60年代,老师曾让我去找资料说明什么叫失业,结果我花了两个星期时间得出的答案却是“不知道失业的定义是什么”。失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只是需要强调两点:一,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失业情况是比较好的。二,外面传说,入世后将导致1000万人失业,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农民涌进城市;香港战后有大量难民涌入,结果都没有出问题。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g/20020620/22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