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学的困境,我的一点小思考
梳理一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从古典主义经济学诞生之前的重商主义开始,到重农学派魁奈等,继而斯密、李嘉图等,直到凯恩斯,这些大家最成功的地方往往在于其思想能解释、指导当时(注意是“当时”,这里要特别强调下)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财富水平。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大家自身大多也是实干家,如斯密曾在海关工作,和当时英国财长等是好友(他们深受斯密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很崇敬斯密);李嘉图14岁便开始股票经纪业务、之后的人生通过股票市场上的独立交易获得了大量财富;凯恩斯是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通过外汇交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从当时的国家发展状况看,1500年后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强大无不受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强调金银是最佳的财富)和重农学派的影响;英国“日不落”时,斯密及其之后的追随者主导着当时的国家发展,并且普通大众也深受斯密影响,这些均成就了大英帝国;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这些都可用凯恩斯的思想来解释,实际上,1936年《通论》出版后,美国就一直在按凯恩斯的思想指导其国家发展(大萧条后的刺激政策,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为其他国家的提供物资等,都是在做:**直接或间接刺激消费、投资等)。顺便说一句,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所做的,正是凯恩斯70年前的思想,虽然这并未被当今大多政客和经济学家所提及。
反观1969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颁发以来,或者说萨缪尔森等人将经济学彻底数学化后,诺奖得主在经济危机面前往往集体失语,搞出“华盛顿共识”的那一批人害了多少国家,亚洲金融危机时IMF等机构提出的救援政策的失败,直到08年金融危机中,当前经济学家的集体失语,无一不是体现了当前经济学发展的困惑与茫然…………
为何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对比?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经济学这门学科近几十年的发展,过于依赖数学、计量工具,依赖也就算了,很多经济学研究人员(或大众)还拼命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做比较,以理工科的思想去学习、理解经济学,导致大批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或沉湎于应用工具的乐趣,或苦于难以掌握工具而孜孜以求,或无法掌握工具而被主流经济学(研究者)嘲笑。
我不否认经济学中应用工具的重要性,但是经济学更重要的是思想,当我们无法驾奴复杂的数学工具时,就不如去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一直坚信,经济学直觉始终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直觉的经济学,就像机器人,能处理复杂的程序,却始终无法融入社会。
总之,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也永远不会成为自然科学,不要因为披上数学的外衣,戴上了“科学、严谨”的帽子,就把经济学向自然科学靠拢,更不要在学习了若干年之后,还无法摆脱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将是你学习生涯上的灾难,也将是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灾难。
young
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