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569 3
2010-12-17
      客观化作为自我的改变,就是把自我完全变成无我的客观对象,不是让客观成为自我,而是让客观进入自我置换原始性自我的过程。这种过程被视为人的彻底的改变,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特点。如果让客观听从自我,是客观服从自我,这就是始终没有放弃自我,这种自我还是没有改变的自我。这种自我在进行“反省”时还是以自我的标准看待客观的世界,这样自我始终未达到改变,这种反省没有把客观作为自我的标准,而是把自我作为客观的标准,这样自我始终没有丢弃自身的劣根性,即使是优点也是不符合世界的变化的,这样人的真正的进步没有达到。就像不是自我走过路面,而是让路面走过自己,这样让世界围绕自我发展就是一种痴人说梦。没有被客观改变的自我,始终是原地静止的,这样自我作为一切的判断的标准实际是自我偏执。我们看到东方文化是在这样的原地静止中,希望世界围绕着自己运转。“天随人愿”就是,让自然物随着自己的意志运转,这曾经是幼稚的想法,但是作为文化的现象,也是幼稚的,“天人合一”也是一种以自我为标准的希望,这种希望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愿望,祈祷往往是把主观的愿望附加给客观对象,让客观对象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希望是原始人的幼稚,但是作为文化烙印在意识中没有自我改变的愿望,而希望客观改变适应自我,这就是幼稚的。

       更进一步,自我为核心的文化把主观性作为始终如一的尺度,世界的变化始终是在这把尺子的衡量中,这样自我就是死的,就是“器”,而不是生命体。生命体在于适应客观的变化而改变原始性自我,这样自我纠离开原始性起点而继续前进,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以客观置换内在自我,这种置换就是在我的消失,客观就是在我的内在的内容。这样原始性自我纠仅仅是个口袋,在把原始性的东西掏空后,植入世界,上帝,真理,道,理想。。。人的变化只有在这样的改变中完成。没有这样的改变,自我始终是世界的核心,以死板的原始性自我衡量变化的世界,不仅是维护了自我的顽固性,而且错误地判断了世界。如果文化没有明显的对人的自我的改变,自我改变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在我改变,这种改变没有说明具体的过程,以客观性修身,还是以自我标准修身?这样对于人的改变没有客观的标准,以什么去修身?修身所致力于的对象是模糊的。修身对象的模糊造成修身是修来修去,没有一致性,修身就是混乱的,要么是斧痕斑斑,使自我在各种矛盾的标准中丧失本体,这样修身就是糟践自我。一种是三教九流的标准,一种是世俗的杂乱的标准,这样各种标准的互相矛盾造成自我无所适从。所以基督教说,信上帝唯一神,这就是说,只有唯一的标准是在我修身的标准,基督教把偶像的崇拜作为邪恶的标准。把撒旦的诱惑作为走向邪恶的道路。基督教《圣经》还说“道在肉身”,客观性就是在肉身本体之中,不存在纯粹外在的道,而客观性就是在本体之中,老子道的意义是“独立不移”的,人只有去适应道,而不是道适应人,这样人就是道的异化对象,道也是人的异化的对象,这样道就不是人的可以亲近的对象,而是始终对人进行斧正的工具,那么认识什么呢?道的存在吧人置于何处呢?道在万物,但是道不在人身,这是矛盾的。所以“道在肉身”就把道和人结合起来。

      主观和客观存在一致性,这是在自我被客观置换后并不是丧失什么,而是得到了世界,丧失自我得到世界,自我实际就是一个空口袋,如果口袋里装满了各种自我,就不能植入世界,如果要植入世界,就要掏空原始性自我,这样自我丧失后世界进入自我,《易经》《坤》卦说“囊括”就是自我作为口袋而装着世界的意思。《乾》卦作为承担力量,坤卦就是包含性,这样意志作为承担力量,爱作为包含性,没有爱就没有包含性,自我就是孤苦的自我,这样自我就是孤独的,但是当自我被客观置换后,世界植入自我,就消除了孤独,孤独实际是在我没有被世界置换的现象,如果自我知识面对自我,这样孤独九产生了。因为没有世界的植入,也没有对自我的原始性的“掏空”,这样自我本身的局限性,厌恶就会产生。生命在与巴原始性自我丢弃后植入客观世界,内心才能丰富起来。就是食物不断地作为客观物植入身体,促使身体不断新生。认识世界就是丢弃自我和内在植入世界,而中国文化却是严格防止自我丢失,自在,就是原始性自我的存在,这种存在被视为最大的自我保障,西方文化则是把原始性自在作为掏空的对象,自我不是这种原始性自我,而是在植入世界后的新的自我,这样就是在我的改变,自我作为原始性自我丧失后,获得新的世界进入自我,这样人的客观化就展开了,这样人把外在的世界植入自我这个口袋时,自我是大口袋就装入大世界,自我是小口袋就植入小的世界。所以博爱就是巨大的口袋,博爱把世界的广阔性植入自我,置换了原始性狭隘的自我,这样人就是一个带有主观外壳的客观性内涵的袋子。自我的延展性就是随着世界进入后,原始性自我退出来,世界植入自我,人就完成初步的自我客观化。西方文化始终是把自我的客观化作为本质,而不是把原始性自我作为外在世界的标准。

      自我沿着一致性的标准而展开的修身,就是把自我按照对象的范畴而现实化,这样自我就是在不断的新生中,其原理是,原始性自我退出来,世界钻进去,这样直到原始性自我完全退出,世界就完全进入,进和退是同时的,一种历史性的错误是,不丢弃原始性自我还要装入世界,这样自我就会在内在的矛盾之中,因为原始性自我和世界的矛盾,人们宁可保留原始性自我,而拒绝世界,这就是“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等等自我原始性坚持,这样始终看到原始性自我被不断强调,偏执性就开始了。自我的偏执性就是对自我原始性的不舍,这种不舍并不能影响世界,而是阻碍世界进入自我。在顽固的农民意识中,农民意识作为原始自我不能丢弃,现代化就不能进入。在形式上的城市化实际是带着原始性农民意识的城市化,这样客观化的城市化,对农民意识的置换没有完成。意识置换是很漫长的。就像个人的意识置换是艰难的。丢弃原始性自我,接受新的对象,这在人而言是最艰难的,因为原始性自我自我自我的幻象的保障,如果丢弃就是丧失自我,这就是宁死不屈的,主要是保护原始性自我,只有在和世界的交流中,原始性自我愿意放弃,走向客观世界,外在世界才能进入自我,当认识到原始性自我是作为世界进入自我的阻碍时,彻底的无我才能实现,这时不是自我丧失了,而是自我的客观化的置换完成了。一个新的自我诞生了。

       继续看到人对原始性自我的变化,怀疑,丢弃,捡起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就把自我作为世界的客观化完成的艰难,放弃自我植入世界的艰难看到了。人的艰难不仅仅是物质缺乏的艰难,而是观念性的艰难。这种艰难就是原始性自我与世界的矛盾对峙,在文化不断强调保留原始性自我是正确的,这样偏执性就作为一种正常的顽固性被认可了。鼓励这种偏执性,即使失败也被赞扬,这就是对偏执性的保护。既然人的成长是不断否定原始性自我,抛弃原始性自我,让世界进入自我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正是这种把原始性自我抛弃,把世界植入自我的过程,这样人的自我完善就不是顽固保守其原始性,而是放弃原始性让世界进入。只有原始性自我输出,世界才能输入。因为在我是局限性的。局限性只有在不断把原有的东西输出后才能置换新的世界输入。而在漫长的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并不是这种输出,“性本善”认为,不用输出就已经自足,“良知良能”就是原始想完善的,不是世界转变我,而是我转变世界,这样一种颠倒的关系就产生了。人始终不去改变自我,而是顽固地坚持其原始性,这就是中国几千年衰落的原因之一。2000年中,新的世界不能进入,顽固地坚持原始性自我,甚至愿意复古到过去更加遥远的年代。这种认识是把自我作为变化的世界核心,无视于世界的变化而顽固地坚持自我。这样封建社会几千年并不能发展。在个别的时代也可以看到拒绝客观世界的时代是停滞不前的,在个体人看,拒绝别人的人不能发展。富有是一种兼容性的人格,而贫困是顽固性的自我偏执。由此可以看待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开放性是多么重要的理念。只有自我开放才能使原始性自我输出,使世界输入。这样新的生机就产生了。客观化是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顽固地偏执自我是没有出路的。这几乎就是人的最重要的改造。修身,就是对自我的革故鼎新。去旧生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7 08:49:35
楼大真乃牛人啊,有博客么?小硕甚是想访问楼大的博客,还望楼大能留下博客地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09:27:17
2# jamiec

不是我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15:09:12
谢谢楼主的今天所有文章。我的客观情形是——我只是个菜鸟,呵呵,优点不多,缺点不少,纯菜鸟一个。谢谢楼主的文章,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