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认识到,从规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角度来看,政府是什么角色这个问题其实决定着经济学的理论走向?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经济学是在制度选择基础之上才能够展开的,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前提就是私有制,没有了对私有制度的选择,就没有交换存在,就没有货币存在,现今的货币经济秩序也就不复存在了。
对政府的角色定位,其实就是制度选择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因此,对政府的角色定位决定经济学的理论走向一点也不奇怪。
反对垄断似乎是近代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西方经济学自称在理论上论证了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大的效率,因此,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率,反对垄断自然就成了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效率一词,对于私有制度下的交换经济来说,纯粹是一个“伪术语”,没有实际的意义。而在公有制度的领地里,“效率”将被“公平”所取代。
其实,政府该不该垄断,取决于对“政府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认定。
一旦把政府定义为“民意代表”,则政府(国家)干预就变成了民意表达,属于理性人的自主行为,就不存在反对国家干预的理由了。
如果将政府看作是外生于民众的,政府成为民众的对立面,政府干预变成侵犯民主权力,则以此反对强势政府和反对国家干预就属于一个纯粹的政治举措,是民众索取民主权力的行为,也和经济学没有关系了。
如果以实证的政府角色来批评它的所作所为,批评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和违法执政行为等等,则更是属于政治之争,同样和经济学无关。最近有人讥讽吴敬琏老先生是反腐专家而非经济学家,就是此意。
另一方面,在反对垄断的声浪之中,有许多是假借经济学学术之名另有图谋。其潜台词是“反对他人垄断”,而非反对自己垄断,相反,自己是力图垄断市场的。反垄断的真实心态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从贸易保护到反倾销,从知识产权到反盗版,从企业兼并到做大做强,等等等等,无一不充斥着某些人的垄断企图。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垄断和竞争这对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性,则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单方面立场的蒙骗。
“失业”问题是现代各国政府经济政策当中的一个要点,经济学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然而,就业政策其实也是一个十足的政治问题,因为失业现象是自由经济的必然结果。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言:
【如果将劳动力作为商品,从交换自由原理来看,我们就会得出,失业是自由的劳动力市场的自然现象。】
【交换的自由与公平,不仅包括了成交的自由,也包括拒绝交易的自由。作为劳动力与资本交换的成交的就业和不成交的失业,都是自由交换的结果。失业,是劳资交换中交换自由的表现,也就是说,解决就业,意味着对劳动力与资本的交换的自由的限制或干预。】
【换句话说,“就业”问题实际上超出了自由经济本身的范围,“看不见的手”帮不了这个忙,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的相助才能托起失业者的饭碗。】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就业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就发生了矛盾。所以,如果就业仅是依靠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可以肯定,失业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因此,“失业”问题是自由经济的必然副产品,而且无法由市场经济自身解决。】
(以上【】内容摘自《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47)
以需求两分法(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的思路来看,把基本生存建立在劳资自由交换的就业基础之上,这种做法违背了必要需求无法用价格机制得以保障的原理。只有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才能够解决必要需求领域的问题。
现代宏观经济学当中把国家干预的方式基本上划分为两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国家垄断是以货币当局的存在而表现为绝对存在的。国家对货币发行和对国土资源的绝对垄断权,就表现为对一切经济过程的垄断权力。希望实现无国家干预的完全自由经济秩序,无异于天方夜谭般的幻想。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在“价格就是交换的比例”这一定义下,把多种商品的体系的价格描述为一个价格矩阵,分析了价格矩阵当中的变量的独立性。书中总结道:
【假如有J种商品,其中商品L被某人垄断,其余J-1种处于非垄断状态,那么,垄断者出于贪婪特性不会放弃对任何一个2+2组合的垄断定价权利,这样一来,由L的垄断者逐一指定的垄断价格就会有J-1个。】
【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价格矩阵,在J种商品的价格矩阵中,只有J-1个是独立的价格变量。所以,由于一个商品L被垄断而导致J-1个价格关系变成为垄断价格,就等于是所有的价格关系均处于垄断定价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商品体系中,只要存在被垄断的商品,哪怕只有一个,整个价格体系都是实际上被垄断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货币流通区内的价格体系都是被货币的发行者所垄断的。】
(以上【】内容摘自《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123)
在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当中,税收是主要的手段。税收存在的正当理由,就是国家干预存在的正当理由。税率的高低可以影响一个产品和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命运,而税率的确定过程,假如它是一个民主产生的政府或其附属专用机构决定的,也就是一个公众干预市场的过程。
税收为何能够存在?税收存在的理由,就表明一个国家的民众有共同利益存在,需要使用公共资源以应付危机和维护公共利益。要想否定国家干预存在的意义,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否定货币当局存在的必要性,二是否定公众利益存在进而否定国家税收存在的合理性。而这两点,作为宏观经济的要点,被否定的可能性当前看来是微乎其微的。
以上都是在国家内部范围内谈论问题,放眼国际贸易方面,国家本身就是作为一个私有者角色存在的,政府就是这个大私有者的代表。各个国家海关的设立,就是不同私有者国家之间的权力表示。关税的多少有无都是国家私有者的意志体现。因此,私有制和国家干预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国家干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间,都是无处不在的。
其实,宏观经济就是政治。而国家干预,就是政治的最直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