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333 0
2010-12-19
刚刚读了新闻《南“科”一梦:不被教育部承认的学位》,讲述深圳市**和朱清时校长筹办南方科技大学的艰难,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审批程序以及学界传统等等的门槛面前屡屡碰壁的事。

笔者作为一名海外学人,从一开始就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建的消息所鼓舞,即便和本人利益无直接关联,但倘若可以成功,即可以看作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神州学人的价值和自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尊重,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幸事。虽然可以想象到改革之路的艰难,但今日读到其筹办工作受阻的新闻,还是很痛心。

教育部作为中国教育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审批把关指导规范的工作,很容易让人把筹办不顺的责任归到其身上。然而,教育部作为现有制度的执行者,也有着切切实实的难处。

比如一些法规,条文摆在那里,教育部岂能因政废法?因为一个前程未卜的大学而修改现行法规?即便有这样的共识,法规的修改过程也是需要固定的程序和周期的。当然,南方科大在等待呼吁过程中的焦急也是可以想见的,有时过久的延迟和否决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次,教育部是中国的教育部,负责全中国地区的教育。全国高等院校数以千计,地区间学校间差异大。教育部在探寻教育改革之路的同时,还要顾及全国教育系统的平稳运行。南方科大的成立,无论其成就如何,都将对现有的教育体系造成冲击,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深层次的影响是未知的,未知本身就容易造成恐惧。

最后,再从人的本性来看,凡人通常看中的是自身的利益,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有着众多的既得利益者,而这些人又往往把持权力。保守一些,不仅可以保存既得的利益,还可以免于犯错的危险。

所以说,教育部的慎重处置,完全在情理之中。

既然如此,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继续努力等待呼吁,直到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实现计划或者运气好的话等待自上而下的教改东风,也不失为一种策略。然而笔者斗胆向朱校长建言:也许我们可以另辟蹊径。

新生事物总是会令保守者恐惧,进而对其发展造成阻碍。其实南方科大算不上新生事物,其筹建实际上是仿效香港**兴办的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已经消除了对其最初的争议,坐落在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面向全国自主招生,也没有对大陆现有的教育制度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大陆没人反对香港科技大学的制度,更没人质疑其文凭的含金量。筹办南方科大的初衷,无非是深圳市**和一些有识之士,想在深圳创办一所可以和早就存在的香港科大比肩的好大学,那么,为啥非得把一个仿效品包装成一个新生事物去挑战现有的办学审批制度呢?低调变通一些是否可行?

我们知道,香港科技大学由香港**兴办,可以在全国招生,在广州还有其霍英东研究院,发出的文凭全世界承认。那么可不可以这么考虑:深圳市**有意愿出钱在本地办一所优秀的大学,师资力量也基本准备就绪,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又有兴办一流大学的经验和学历认可能力,综合以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由深圳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洽谈,办一所由香港**名义兴办,深圳**出资,坐落于深圳,由两者共同监管,学历纳入香港现行大学体系的,一所大学?即一所办在深圳的香港的大学,有何不可?
同是一个国家,香港的大学用深圳的钱深圳的地办学有何不可?香港**有审批认证大学的资质,何必辛苦难为北京的教育部?香港的大学系统早就存在,现在只不过多了一所,挪了几公里到深圳,又对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有什么冲击呢?

深圳**出同样的钱同样的地,得到一所在深圳的高水平的大学,还可以获得香港方面的指导建议,想必也会很愿意。

我个人认为,也许这条途径执行的难度更低一些。无论如何,企盼南方科大早日实现其教育的理想。

thoughtmilk作于12月17日夜,欢迎转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