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理学在“时空”、“能量”、“质量”等的哲学内涵方面纠缠不清,就没有今天的物理学了。经济学也是如此。探讨理性的哲学内涵这种经济学帝国主义终将使经济学帝国崩溃。
这个问题恐怕不适合在这种论坛上探讨。这里只能模糊地说一下,经济学中的“理性”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或者类似于日常所说的“惰性”。我们之所以说一个人是“疯子”,也许主要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他的行为“有序可循”,而不是因为他的行为与我们不同。你不愿叫“理性”,换一个别的词完全可以。当然,“理性”一词很动听。
我们没有看到物体呈现出如惯性定律所描述的状态,我们并不是怀疑惯性定律或物体的惯性本身,而是说物体“受到了力”。经济学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行为人的“异常”举动时,经济学者不是说该行为人“不理性”,而是说该行为人受到了(也许是我们尚未了解到的)约束。
许多西方侦探小说通常将犯罪分子的系列犯罪行为描述成内禀的,而名侦探们又常常就是根据犯罪分子的这种内禀性发现线索。我们常说西方侦探小说理性、逻辑性很强。如果犯罪分子就简单是一个疯子,其行为无序可循,这些小说还有那么大吸引力吗?
中国古语说得妙:“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也许早把人类偏好的“内禀性”揭示得淋漓尽致。
经济学不是探讨这种内禀性是如何形成的,而把此内禀性作为分析的基础。作为经济学初学者,如果一开始就想在“理性的哲学”这方面有所建树,基本上就把自己的经济学之路堵死了。
物理学的任务不是探讨一些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但物理学的发展的确对哲学的发展起了大大的作用。经济学也可以如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1:03: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