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04 1
2010-12-22
人是以感情为实质的生命,人是以感情体验世界并体验自我存在的。人本身是感情的产物,所以,人与生俱来就有感情。就是上帝也是有感情的。上帝是和人一样的有感情的神,上帝所造的人也有感情。人的感情和上帝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有程度的不同。人走向上帝是接受制造自我对象的重新的塑造。所以上帝与其他的神不同,其他的神只有喜怒两种基本的感情,上帝具有丰富的感情,其他的神没有灵,上帝是属灵的,属灵的就是有生命的,生命与生命是同感的。人是感情基础是对自身的爱和对外在世界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自己的周围世界的爱,也有相反的,对自己和世界的不爱,怨言和愤恨。中国文化对人的感情基本分为:喜怒哀乐悲恐怨。这就是七情。人就是在这七种感情中存在的动物。但是人常常会是悲哀的存在。因为人知道自己必死,这种悲哀是潜在的,还有意志遇到打击时的愤怒,愿望不能实现时的抱怨,对一切的抱怨,抱怨天地,抱怨上帝,《圣经》中的《约伯记》《耶利米哀书》就是抱怨的。抱怨是人最普遍的感情。屈原的《离骚》就是抱怨的诗歌,在抱怨的历史中,爱情中产生了无数的“怨妇”,怨妇就对负心的丈夫的抱怨,对自己不平等地位的抱怨,对生命的各种挫折的抱怨。还有一种是人民对统治者的抱怨,怨气冲天,这就是历史中的“民怨”。

        欢喜并不是持续的感情,欢喜是断断续续的,而且稍纵即逝。所以,人生难得几回笑。愤怒也是不能持续的感情,愤怒只是当时对事件和人的冲动性的感情,愤怒的很短暂,但是能量很大,愤怒能撕裂生命的内在。悲哀是可以持续性的感情,悲哀可以有很长时间的延续,处在悲哀之中的人,其意志力,判断力,对世界和自己都是处在最低的边缘。所以,悲哀会在意志力不强的人滑向-----恐惧。恐惧是对自己的完全丧失信心,完全被对象击垮,面对对象只有非理性的发抖,丧失理智,甚至出现生理性的反应,严重时会憋不住尿,所以恐惧是感情中最严重地摧毁生命的。恐惧之前是“忧患”,忧患是一种带有部分理性的感情,忧患对生命的折磨是缓慢的,而且忧患可以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下一切都会染上忧患的色彩。各种感情中取得观念支持的就是-----忧患和喜乐。忧患就是悲观主义的前提,喜乐是乐观主义的前提。

         一旦形成观念的感情就是具有世界观的了。这种感情甚至可以伴随人的大部分的生命。哲学出现的悲观主义甚至是文化的精神之一,同样乐观主义也是一种由喜乐发展而来的观念。东方文化是带有慢性的悲观主义色彩的文化,无论是印度的佛教,还是中国的三教九流,诗歌,绘画,音乐艺术,都具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就是悲观主义,就是只看到事件的负面。忧患甚至是文化津津乐道的认同趋势,这样民族性的感情就也是忧患的,学习文化就会被忧患感染,看问题就会无意识地悲观。这样学习文化实际是被忧患感染的过程。忧愁是人类最持久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最折磨生命,消耗生命,腐蚀意志。西方文化也有忧患,但是总体而言,由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上帝作为一切忧患的承担者,人就从各种忧患下解放出来,所以西方人的谐趣,自嘲,乐观,对于一切必胜的自信是普遍的。由于上帝承担一种人类无法承担的沉重,人就把自己置于合理性的地位,人就是人,人之外还有上帝,上帝为人人,人人为自己,这样人并不是天地的支柱,而仅仅是自己的责任人,仅仅是办好自己的事情,这样个性独立的人,就没有什么忧患的。这样形成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可以在世界文学,哲学,科学。。。各种领域看到西方普遍的乐观主义的感情,这种感情具有强大的力量,这造成了西方文明全面的高速度的发展。各种人才不断涌现。

       佛教的悲观主义思想对东方的影响很大,东方接受佛教的思想最大的收获就是迎合了自己的忧患意识。佛教把人生看成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种苦海是人自身无法超越的,只有借助佛教的各种手段超越,佛教对苦的超越在哲学中就是:否定一切。达到“空”,空,就没有烦恼和忧患了。老子也说“亦吾无身,何患之有?”否定自己达到对忧患的超越。这实际是自欺欺人的。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生命就是“生老病死苦”,没有任何出路。这种解释把生命的各种价值都摧毁了,就剩下念阿弥陀佛。佛教在否定中没有任何保留,“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这在思辨中就是无限否定,是一种继进式的否定,这种否定中单一体仅仅是作为幻相而存在的,没有任何价值。从佛教起源的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也说认同了佛教悲观主义的哲学。在这种认识中最强大的声音就是“上帝死了”。上帝死了给世界的打击更大,欧洲普遍陷入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比悲观主义更加难以估量,难以把握,这样世界性的问题会陷入几大的不确定性中。

      以上的感情过度是------悲观----忧患---虚无。理性时代的终结,非理性的难以把握,虚无主义的干扰,世界的信用危机,这使人类更加迷惑。所以,人类感情历经从基础的七情六欲到观念的转变,观念是比感情更加持久,甚至可以是千百年的感情,是历史的感情,这样观念的抉择就是很重要的。观念不仅代表了感情的形式,而且代表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所以观念是综合性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观念比感情更加难以改变。因为观念不是单一的,而是伴随着一切而来的意识集合体。观念变化中部分的改变都会恢复故态。“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易经》认为,君子是观念的彻底的整体性的改变,而小人是表面的,形式的改变。所以即使小人表面接近君子,但是小人是部分改变,而不是改变观念的综合体系。这里具有哲学思辨的意义。

       从感情-------到观念,观念到实践,这就是人的存在的方式,人首先是从自我的感情出发,认识一切,以各种感情的集合体形成观念,以观念指导实践的。付诸于实践已经是感情,观念完成后的行为。并且在实践中继续带有感情的变化和观念的转向。这样人的生命就是感情,观念,和行为的综合现象,人是感情的动物,观念的动物,人的实践已经是把无形的感情和观念付诸现实的行为。所以法律对犯罪正在进行是很重视的。因为犯罪只有在正在进行中,罪犯的感情和观念才与犯罪的行为保持完全的一致性,这样才能立即认定其犯罪。时间性是犯罪认定的唯一的标准。所以无形的感情观念之下的行为,已经是比感情和观念更高的东西,所以,实践才是人类的最高的认定标准。感情和观念是无形和虚无的,但是实践是实在和具体的。所以实践高于感情和观念。这是从逻辑后果说的。观念指导实践,这是从逻辑前提说的。

      无论如何,认识感情和观念的动物,去掉感情,人就是冷冰冰的机器。人就是物质,而带着感情,人是无法达到“客观性”的,所以,客观性必须扫除“感情”,因为感情无论如何都是倾向于自私的,自我范畴的。这样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是把人的感情因素和观念中的偏见剔除后才能达到的。人无感情,就是没有他自己,没有自己也无法有自己的观念,这样人的实际存在就是----虚无的。所以“我思故我在”,我始终是我在的前提和后果,所以我的感情和观念始终是我的存在的无形的保证。是不是继续说“我做故我在”?但是奴隶的行为实际是主人决定的,这实际不是他的意志,所以法律对于教唆犯是惩罚的,被教唆而犯罪是原谅的。

       现代化的发展,人时时会有自己的虚无感,就是自己的感情麻木,观念僵化。这样自我认同中的生命就是----机器。从工作地点到家里的几十年的来来回回,这就是机械性的。人们会在这条路上丧失自我。因为人已经是一种---机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23 10:07:33
有七情六欲的才可以称为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