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不再是原来的“劳动、土地和资本”中的代表机器设备的资本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客户资本已被现实和理论所证明。资本创造价值是无疑的。
我们从大家熟悉的“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例子展开分析。“鲁滨逊”最初一人在岛上生存,不需与人交易,也无法交易,所以他无需任何形式的货币。岛上有很多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限于能力,“鲁滨逊”主要依靠果树上的果子生存和发展。他把一年收获的果子全部吃掉,没有从当期产出中节省一部分,用作种子。数年以后,“鲁滨逊”发现一个“知识”:现在省下一个果子用作种子,几年后新种果树结的果子数量是作种子的果子数量的数十倍。如果新种果树结的果子数量为100个,那么,到那一年再吃掉这100个果子带来的效用,折现到今天的量,比今天直接吃掉这1个果子的效用量要多很多。经过动态规划计算,“鲁滨逊”确定了每年省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数量,于是投资行为就出现了。开始,“鲁滨逊”吃掉了各期的果子,没有进行任何投资。后来他每期都省下一些果子做种子,这时的“鲁滨逊”就进行资本积累了。一个必须接受的观点也就可能由此归纳出来: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的生产过程的结果(萨缪尔森等,1991,P.88),它的任何积累是以缩减以前各期的消费为代价。不过,在“鲁滨逊”的一人世界里,没有货币的影子。
过了几年,孤岛上来了一位“星期五”。“星期五”种麦子。“星期五”和“鲁滨逊”共同组成了一个“二人经济体”。两人要互相交换果子和麦子。他们以物换物。两人各自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可用果子来计量,也可用麦子来计量。此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变得复杂一些,不过,根本的道理还没有变。只不过在决策当中,要把个体投资行为带来物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纳入考虑。每一期生产中剩余下来的用作种子的果子和麦子,就是“二人经济体”的投资。“二人经济体”的资本存量概念,应该比较清楚了。而如何以一个同度量因素把用作资本的果子和麦子给加起来的“两个剑桥之争”难题之一,此时尚未出现。
接下来,没有几年时间,交易量就逐渐扩大。此时,“星期五”发现了一个“新知识”:可用专司货币之职的贝壳来计量两个人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在整个“二人经济体”当中,贝壳充当财富的计量工具和交易媒介。但是,贝壳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更不能当作果树或小麦的种子。贝壳数量的增多,并不增加“二人经济体”的总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因贝壳不是以往生产过程省下来的生产要素,贝壳不是“二人经济体”的资本。
又过了一段时间,“银行家”来孤岛寻找贝壳以回内地城市作观赏品或资本品出售,但他留在了孤岛,跟“鲁滨逊”和“星期五”学习种果树和小麦。于是“三人经济体”诞生。“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把一定量的贝壳存到“银行家”那里。不管存到“银行家”那儿的贝壳量有多少,贝壳还是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既不能当果树的种子,也不能作麦苗种子,所以贝壳这种财富计量工具数量的多寡,并不影响“三人经济体”的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
现在设想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形:“鲁滨逊”也要种麦子,“星期五”也要种果子。于是两个人互相购买对方产品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用来消费(吃掉),还用来投资(做种子)形成资本。市场交易是良好的,一个贝壳能够买多少果子和麦子的价格,是稳定的。一开始“鲁滨逊”和“星期五”照旧从事各自的生产和交易。但是,后来“星期五”动了脑筋,发现拣贝壳比种麦子容易。于是他每次放下锄头休息时,顺便拣几个贝壳放到自己的兜子里。“鲁滨逊”不晓得拣贝壳。两个人的行为除了是否拣贝壳之外,一如从前。一个生产周期终了的结果是,由于经济体当中的贝壳数量增加了,而且增加部分全部归于“星期五”,而“鲁滨逊”还没有意识到应该改变以往流行的市场价格。结果必然是,“星期五”凭着他在经济体当中占有计量财富工具贝壳的相对比例的提高,而在经济体的总的果子和麦子当中占有了更大的相对比例。
这种情况立即被“银行家”看清楚。为了防止市场良好交易遭到破坏,避免欺诈行为发生,维持“三人经济体”的正常生产秩序,“银行家”把“鲁滨逊”和“星期五”召集在一起,说出了“星期五”拣贝壳的秘密,并提出一套新的办法:(1)贝壳的总数量及其增减由三人共同商量决定,多少贝壳可以交换一个果子和小麦也由大家商量确定;(2)“银行家”代理“三人经济体”专门管理贝壳,并从事少量的果树和麦子的种植业务。每一个人都在每个贝壳上留下自己的刻印而不被另外两个人知晓。从而防止出现假币(3)“银行家”用贝壳向“鲁滨逊”和“星期五”分别购买一定量的果子和小麦,“鲁滨逊”和“星期五”可用从“银行家”那里交换得来的贝壳互相购买对方产品。最后,“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接受了“银行家”发明的这个制度。“三人经济体”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并走向繁荣。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判断并做出一些分析:
1、在交易者和交易量很少的情况下,可以没有货币。因为,简单的生产和交易,即使没有货币,人们也有办法把不同种类的资本品以一个同度量因素加起来。但是,当生产规模和交易量很大时,就必须有货币,而货币的有效使用又必须有一个制度。所以,“三人经济体”当中的必要生产力因素至少包括:果种、麦种、贝壳和制度,当然还包括人。这五个生产要素是“三人经济体”有秩序运行的基础条件,因而缺一不可。所以,一定时期生产要素的形成,决定于人类知识的增长。
2、具体的资源转变为具体的生产要素,需要人们增加具体的“知识”,并需要经过生产过程的检验。通过“三人经济体”各成员辛勤而有效的劳动,果子、麦子和贝壳的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生产量大幅度增长。此时,由于“星期五”动脑筋增长了知识而发现贝壳可以充当货币,说明知识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进一步地,由此可得出一个判断: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料资源、技术、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
3、“鲁滨逊”、“星期五”和“银行家”等为了获取投资所需要的任何生产要素,都需要用贝壳跟别人交换。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积累和投资。“鲁滨逊”如需要“星期五”和“银行家”帮工,也得支付一定量的贝壳给“星期五”和“银行家”作为工钱。所以,在有货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要转变为资本,就需要经过交易过程。“鲁滨逊”支付给“星期五”一定量的工钱之后,“星期五”这个帮工就被赋予一定量的价值而成为“鲁滨逊”的人力资本。“鲁滨逊”的货币贝壳(财务资本)减少了,但人力资本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劳动成果再出售给别人而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支出的财务资本。同理,财务资本与果种、麦种等物质资本也是有区别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放弃其他用途而用来购置果种和麦种,此时,果种、麦种才能变为资本而创造价值。货币贝壳与“制度”也有关联,制度的产生是贝壳变成货币(财务资本)的重要程序,所以,制度是贝壳成为财务资本货币的充分条件。“鲁滨逊”、“星期五”手里的货币贝壳分别属于“鲁滨逊”和“星期五”的财务资本存量,而对于“银行家”来说,它只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筹资渠道而已。如果“银行家”要增加自己的财务资本存量,只能用果子、麦子、自身的劳动或某种有用的知识从“鲁滨逊”和“星期五”那里购置或交换。只有“银行家”完成了购置这样一个交易过程,“鲁滨逊”和“星期五”那里的货币贝壳才能转变为“银行家”的财务资本。可见,在现代经济下,资本的本质是以往市场交易过程的结果。即使是货币,也需要经过交易才可成为资本。
我们从“鲁滨逊”等“三人经济体”的实际生产和交易过程看,如果没有贝壳,交易过程就无法完成。交易既是生产要素的来源,又是生产过程的出口。货币贝壳作为生产要素,既是生产过程继续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也经济体资本存量中的核心资本。试想,如果没有中央银行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向人们发放纸币,长江电力公司的发电、联想制造的计算机、北大荒股份公司生产的大米怎能卖给消费者呢?大家在企业里工作,如果没有纸币,大家如何领工资呢?非常明显,以往的经济理论关于纸币不是资本品的解释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在微观企业绩效的研究文献中,往往把金融资产排除在资本投入的度量范围之外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