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3092 2
2010-12-24
之所以想写这个帖子,是因为周围身边的人参加这个会议的人不多。不仅同学很少参加,参加过的老师也寥寥无几,褒贬不一。
    因为自己,参加今年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六届香港经济学双年会,所以,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解析一下这个会议。
    第一个问题:这个会议的规格怎样?值不值得去参加?
    这也是我没去之前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是香港的几所高校合办,第一感觉应该比较高规格,但是国内的介绍实在是太少了。加上审稿速度超快(我今年投递到会议收录可以按小时计算的!),当初让我犹豫许久啊!现在,我的总体评价——不错!值得一去!原因:1.英语交流,主题报告都是一些知名经济学杂志的审稿人,研究的即使不是最前沿的,也是很扎实的工作;2.有个会议投稿的交流会,会清晰的介绍这些英文杂志的投稿注意事项——绝对的一手资料!当然与会的还有国内的一些杂志(如,今年的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的投稿须知,主编甚至可以告诉你,这一段时间,我们会重点考虑哪些问题的文章;3.与会的外国学校的发言人,回答非常细致,当然有一部分在外读书的中国人也会做报告,看看自己的同胞(几乎年龄相当)做的怎么,对自己的现状是一个警醒!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貌似很少参加?
   今年我能说出名字的大家(请不要见笑,晚辈是经济学入门菜鸟),大概有蔡昉、李石(都是研究劳动力问题的)还有复旦(现在可能在香港中文了)宋铮。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明白。原因,可能是,首先是英文的演讲吧(当然分会场是有中文的),国内学者的英文水准还是很难满意的(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吧)。主题演讲的那些老外,英语讲的实在太快,我几次都想站起来,请求慢速些!另一方面,咱们水平不行,不敢出来丢人了。因为我在中文会场发言,国内做的文章确实不够严谨!深深自责!
    会议存在一些问题,1.有些老师说,”这个会议有很多学生来参加“,所以觉得不好。我觉得这个逻辑就有问题。首先,参加会议的态度是第一位,如果是为了看热闹,没有所谓的”著名学者“(大多以会讲中文为前提吧)就觉得不行,这个逻辑也太......根据我的观察,主题报告绝大部分是40岁开外的中年人,英文会场的学生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大学的博士生居多。中文会场就不要去了。2.诚恳点说,大部分主题演讲我没听懂,因为很多领域我根本没有研究过,最多是略懂些文中的方法,再加上英语疯狂语速,也确实让我听得稍显郁闷,直到第一天中午,有个伦敦经济学院的老头将非参数,我才稍微听明白了些,但是发现,其实,他讲的也是比较基础的东西。所以,与会一定要和这些老家伙们,交流去!他们讲的永远不满足的需要,就那么20多分钟,将也将不明白,来了就和他说去,可惜,鄙人英语太次,最终淡定了。
    最后,希望更多的经济学子,勤勤恳恳,练好英语,参加好的会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24 21:55:47
谢谢分享你的经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5 21:08:08
说得很到位啊~当时我也在会场,学生确实少了点~~不过听听确实收获很大,即便一些模型也不是很懂~~总之,我认为能够参加这类高规格的会议是非常难得的,应当珍惜这些机会,多学点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