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2005)“管理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水流到海里面,蒸发成空气,雪落在喜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长江,长江又流到海……循环往复以后,它就忘了一个还在岸上喊‘逝者如斯夫’的人,一个‘圣者’,这个“圣者”是谁?就是企业家。”
回看华为走过的20年,可以说,他胜出的关键在于,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跟随者”到“超越者”的角色。他从1990年前后投入自主研发开始,就把欧美的西门子、爱立信、阿尔卡特等作为榜样,走模仿再创新的道路,它耐心地跟着巨头们身后亦步亦趋,并坚持以每年大约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同时保持研发的前瞻性,坚持不懈,等待机会,不断从低端、到终端、再到高端蚕食对手的市场。
作为一个执著而有耐心的“跟随者”,华为最终冲散了“领跑者”们的队形。2010年,当北美巨头北电轰然倒下,
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的左支右绌时,华为已成功进入行业第二之位,此时,他距离最后一个领跑者——爱立信也已经不远了。
华为的成功正是来自于其文化上的东方和管理制度上的西方,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所谓文化上的东方,即华为创业至今一再强调的“危机意识”、“艰苦奋斗”甚至是“献身”精神,以及“忠诚”和“团队意识”,等等。这些文化融入到西方管理学上的制度、规范、流程,使华为在全球市场上爆发出惊人的竞争力:
一方面,它既拥有东方的优势,比如低廉的研发成本,员工敬业和忠诚度,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客户服务意识等等,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具备了西方的特质,规范化、流程化和执著的效率管理,等等。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华为过去20年的经验:
首先是激励机制。内部期权,以及“干部能上能下”任人唯贤的文化,这是一家智力密集型企业最为重要的机制,因为技术公司的资源要素里,核心就是人;其次是真正的市场导向,贯穿了公司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等多个部门,使产品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战略,即客户为导向,它意味着清晰的产品路线,摒弃掉一些看不清的市场,并奖惩分明;第三就是战略聚焦。在经营上相当专注,回避跨行业,注重瞄准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强调“压强原则”,甚至于不计成本。在管理上一开始就学习
IBM等卓越的公司,一旦认准,就学习得很坚决,甚至要“削足适履”。
“华为20年来,从青纱帐里走出来,一个孤独的‘农民’,走在一条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像当年堂吉诃德一样的封闭,手拿长矛,单打独斗,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当我们打开眼界一看,我们已经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的封闭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