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当然,这种无偿是指从纯粹的生产劳动(体力劳动)而言的)。和西经当中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两回事。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剩余价值是存在的。当然由剩余价值导出的剥削概念,和与劳资关系有关的“剥削概念是两回事。资本家没有付出生产劳动,并不代表资本家在生产中没有贡献,事实上创新的源泉恰恰是来自于这些所谓的“不劳而获”的资本家,正是他们的收集分散的隐性知识的才能,使得创新不断的延续。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可以不断的延续,当然,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动态的过程。
只要是劳动异化的社会,“剥削”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劳动同化的社会是否存在呢?个人并不认为存在。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但是人的异质性却是不可改变的。严格的来讲,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劳动异化的社会,也就是说仍然是劳动异化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
因此,我们现在不应该是拒绝剥削,而应该是呼吁更多的具有“剥削能力”的人的出现。
记得汪丁丁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马克思和哈耶克的区别在于哲学观的不同,哈耶克的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分歧与休谟同笛卡尔的分歧一样,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由之发端的古希腊哲学中去,那也就是赫拉克立特(Heraclitus)的经验主义同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理性主义的分歧。
马克思在很多方面都分析的比较透彻,不过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人的异质性”,"无知的内幕“。
哈耶克的理性是属于演进理性,而马克思是属于建构理性。
不过从现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认为资本主义会被取代的已经很少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中的约翰.罗默的观点和阿马蒂亚.森,詹姆斯.布坎南的观点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6 8:25:2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