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不动产与金融市场
1887 1
2020-10-18
为什么有些人到了30岁就死了呢?生活进入一个循规蹈矩、近乎静止的阶段,做什么都没有激情,过一天算一天。而很多企业,也是35岁之后的人都不招了?这背后有啥理性原因?

因为很多人,到了30岁,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学习了。企业不招35岁之后的人,是因为他们跨过了这个年纪,就代表着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多了,就无法专注于工作、专注于学习,无法提供应有的价值,工资要求又高,性价比相对较低。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讲怎么冲破生活的苟且,成为一个成功者(世俗意义)的图书。作者九边,号称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拥有金融、技术、历史背景。

知道这个作者,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当时记得是跟她讨论郭建龙,那时候刚看完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我说很难得见到这样的作者,居然能够从历代王朝的财政收支这个角度,去梳理出中国王朝的更迭起伏的深层根由。明明是很枯燥复杂的话题,在他笔下却能这样简单易懂,生动好读。

朋友马上推荐了九边,说他是一位写印度的博主,文风很直男,我估计会喜欢(这是啥理论),然后立马发了三四篇这位博主的文章给我。说实话,我刚看到印度那几篇文章,其实没有太多的感觉,就是觉得写得还是简单了点,大白话了点,鸡零狗碎的。然后搜了搜当当网,发现他写过一本《向上生长》。这名字,一看就觉得很鸡汤,跟他的日常发表话题不太对得上。便失去兴趣,放在一边了。前几天,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又翻开这本书。一看发现,哎,不错哎,讲的都是大实话,打破了我对励志书都是骗子书的固有偏见。

图书的内容呢,还是围绕怎么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来写的。这个成功,就是世俗意义的成功,有钱、有闲、不被割韭菜,可以舒服过日子。怎么做呢?必须自己很厉害。

那么怎样变得很厉害呢?

首先,你得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我们都有过这样那样的中二梦,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干啥啥都成,天下人都爱我(我小时候还幻想过自己是某国的公主呢)。而事实上,我们都是90%以上都是普通人,而且我们大部人还都又懒又笨。

承认了这一点之后,你才能找对成功的路径。其实途径很简单,就是不停地学习,下笨功夫,努力去学习。当你的学习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发生质变。这就是普通人进阶大神的不二秘诀。你想考大学,很简单,把老师布置的题目,把教科书里的习题全都做了,一遍一遍的,只要你都会做了,基本上你就能考上大学本科。你想成为码农,可以,先写上一万行的代码,达不到这个数字,就不要说后面的计划了。

好好学习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做什么都有气无力,有心无力。这就要求大家要规律生活,规律运动。怎么运动呢,依然是那个方法,定一个小目标,然后不断地坚持。前提有了,方法有了,目标有了,不断地坚持,30天,1年,5年,最后你一定能成就不凡。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许多陷阱,尤其在如今这个年代,娱乐手段太多了。看剧,刷抖音,打游戏,堪称时间三大杀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你的时间用在这里,那么用在学习,用在成就人生方面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喜欢看电视剧,基本上所有高分的电视剧我都看过了。看剧的结果是让我一事无成,什么都没获得。这些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精神鸦片,对你成就人生毫无帮助。

意识到这些诱惑,就一定要让自己摆脱出来。娱乐是很爽的,学习是痛苦的,为什么呢?因为娱乐不费脑子,不是输出能量,人在走这条路就很轻松,因为这是走下坡路,是自然趋势。而学习是上坡路,上坡路自然费力气,但是想成功,就得往上走,就得费力,没有别的捷径。

你可能会扯,我长得又不好看,又没有有钱的爹妈,怎么跟人家比啊。作者表示,你不需要跟那些人比,你只需要跟你差不多背景的人比就好了。等你把跟你差不多的人都pk下去之后,你就会发现不需要跟能拼爹妈的人比了,一来你比不了,二来此时的你已经比大多数人优秀,不需要比了。

你可能又会扯,成功还是要考虑大环境的。但是作者认为,所谓的阶层固化,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里。我们距离那个层次,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你如果现在不去拼,等真的发展到那个阶段,那就想拼都拼不了了。而如今是拼搏的最好时间,因为互联网大发展,算是科技的一个突破,只有科技突破,才能够打破阶层固化,进行一个阶级实力大洗牌。如今这个时期,互联网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了,但还算未完全脱离野蛮生长的阶段。

这本书谈论的成功就是世俗意义的成功,怎么转到更多钱,过更好的生活。赚钱的方法就是利用复利,存到更多钱。怎么利用复利赚钱,这不是他的研究范畴,但是提到一个陷阱,就是奢侈品诱惑。很多人穷人,在奢侈品上投入过多,导致生活陷入贫困。而跟富人相比,穷人为奢侈品付出的比例会大得吓人。所以,普通人想成功呀,还是克制下对奢侈品,对所谓精致生活的追求吧,关注功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归根到底,这本书主要还是讲自我提升、自我成功的力量和路径的。很多人到了三十岁就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学够了,可以依靠存量知识去和实际搏斗了。但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后浪总是在冲击着前浪,新技术不断涌现。大脑这个东西,不进则退。你不持续输入信息,你的脑子也从此就慢慢废了。你不学习,就真的要成为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了。

可能我鸡汤书看得还是少了,感觉这类主题和说辞应该不少见。但是这个作者胜在,他拥有金融、技术和历史背景,且全世界到处去,感觉阅读量很大,能够将很多发生在世界以及历史上的案例娓娓道来,深入简出,听着很合逻辑。而且他从前跟我们一样,也是个很普通的人,他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来写成这本书的,所以对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很值得大学里的同学阅读。但也有些缺点,讲得稍微有点笼统,一概而过,有点侃大山的感觉,不知道选一个主题,让他深入来展开讲,会是如何,有点期待。




以下为文摘和笔记

◆ 为什么要学习及如何学习
>> 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会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就叫“熵增”。
>> 为了维持系统,需要持续地输入能量,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我们就叫“负熵流”,柴火,食物,阳光,都是负熵流。
>> 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除了物质,还有信息,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很多人经常的表现是“三十岁之后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以为自己懂了。
>> 任何系统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这条路,因为走下坡路、自毁、“熵增”,都是自然趋势。
>>对于成年人来说,持续输入的信息就是知识。
>> 一般情况下,知识有两种,一类知识是实践型的,也就是书籍里没有的,或者书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
>> 商人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显,他们可能看书并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就变得非常不得了。
>> 是对于99%的人来说,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半年之后就稳定了,基本没什么新的知识摄入。
>> 另一类知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一般用处比较小,但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一个人在读每本书的过程中,都会有个消化阶段,也就是说怎么让这些知识在脑子里溜达一圈,吸收一下。我的方法就是把收获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再加进去一点之前学习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就会对之前读过的书有个记录,也吸收了一遍刚学的知识,同时练习了文笔。因为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你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赖我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
>> 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知识连不起来,下次想用的时候也想不出来。
>> 学习本身依赖你积累的知识的规模。你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学得越快。
◆ 当你毕业后,如何继续学习
>> 前段时间马前卒说,他每年都得浏览几千万字,其他自媒体大V也一样,他们写文章都是依靠大量阅读之后创作出来的
>> 为了克服懒惰的问题,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关键就是每天目标一定要小,跟自己先妥协了。太为难自己,你不为难“他”,“他”才给你干活。是的,你体内住着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人,你得跟“他”多沟通。
>> 为了让自己坚持学习,你要奖励自己。当你持续多长时间搞定一件事之后,你要给自己适当的奖励,
>> 大脑会给习惯性的动作修“高速公路”。神经学认为,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会改变神经结构,变得更加熟练而且难以改掉。
>> 最关键的是你要先把整体知识框架搭起来,然后再看专题方面的书。一点一点地填充那个整体知识框架,你的知识就丰富了。
>> 其实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看完什么东西之后就随手写点心得,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即可。你会发现越写越利索,而且对思维的训练也非常厉害,能够让知识条理化,让大脑清晰化。而且随着时间的叠加,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 对信息的认知和记忆也是这样,当你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对一件事的描述之后,这件事就彻底固化在你脑子里了,想出错都难。
◆ 厉害的人的工作和学习心得
>> 通过玩游戏,能够让你明白,设计游戏的人都是高级心理学专家。
>> 让他培养下小孩对数学的爱好。他说这个太容易培养了,其实就是让孩子不断地练习、进阶、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小孩随机奖励,这就跟玩游戏似的,通过这种方法小孩很快就爱上数学了。
>> 的能力只有和工具叠加起来,才能形成效果叠加。
>> 新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就是具有不断地使用复杂工具的意识,并且尝试用“工具思维”去解决问题

>>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精力充沛地忙活到深夜,而很多人到了下午就很累呢?
◆ 关于积累、精进、进阶
>>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
>> 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 他跟我说,人工智能第一法则就是“简单动作确保不能出错,然后逐步迭代,越来越复杂”。我刚开始的时候很慢,慢慢就快了。还有人问,会不会就跟驴拉磨一样,一直在积累量,但是“质”没有突破。
>> 坚持提供高价值的内容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 我们看现在所有的一切,意义都不大,但是再过五年回过头来,才能发现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现在你的每一个行为塑造的。
◆ 关于记忆、链接的一些思考
>> 一、大脑非常低效,记性不好,还会自圆其说。这就是大脑的一个毛病:如果想不起来,就开始给你编。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利用笔记的能力。
>> 三、大脑的神经网络依赖“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所有知识必须链接到已经有的知识,到用的时候才能翻出来,否则就彻底丢失索引找不到了
>> 通俗来说,让你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自然趋势,你必须做到能够克制自己的惰性与随心所欲,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 人也依赖链接,链接越多,可能性就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会涌现出一些复杂的模式
>> 中国经济大发展,背后也是史无前例的大基建在助力,铁路、公路把城市都连起来,这也是链接,要想富,先修路,说的就是这事。
>> 六、提升大脑效率的方法在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常用链接高速公路化。

>> 通过反复练习,那部分动作对应的神经细胞便能够“硬链接”了。
>> 提升大脑效率的另一个层面在于激活更多链接,学习新东西会让人痛苦不堪,需要用意志力克服它。
>> 大脑在扩张链接过程中遭到人的天性的反制,人的天性并不喜欢大脑扩张链接,因为链接多了要消耗多余的能量,而人体不希望消耗那么多能量。但是更多的链接才会派生出更多的想法,才会更有创造性。
>>创造,多是建立在知识积累上的。
◆ 如何向上跨越阶层
>> 我写一下自我提升的技巧,怎样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
>> 在这个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间就可以超过70%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动。
>> 我经常说,我讲逻辑讲人心唯独不讲道德善恶。我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加油,混到前20%去,不然下层的竞争又惨烈又难以获得油水。
>> 你的真正对手跟你一样“蠢”好不好?!
>> 社会竞争并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强——绝大部分人又懒又低俗,几年都不进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些,确保超过全社会60%的人,然后再踏踏实实,干什么事都努力些认真些,多给别人笑脸,少觉得别人欠自己,好好攒钱,就可以超过社会上80%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一些,进全社会前10%并不难,甚至1%也不难,尤其是对于像大家这样不去看抖音,而是看我的文字的人。
>>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
>> 到进了群体的前0.01%,就开始拼父母,拼智商、长相之类了,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在竞争,是否能更进一步,那个大可以不必关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也决定不了。
>> 一、大部分人又懒又笨,超越他们并不难。
>> 二、你并不需要做第一,也不需要做第二,你甚至不需要跟他们竞争。只要超过绝大部分又懒又笨的人,你就可以过上相对较好的生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迭代改进。
>>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老问题,先认识你自己。
>> 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绝大部分人不肯承认自己资质平庸,其他各方面也很平庸。一个人不承认自己平庸,会直接导致浪费掉他身上一个最重要的资质:肯下笨功夫。
>> 背了五千个单词,基本不会有什么用,等到了八千个,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但是60%的人“死”在了起跑线上,剩下30%“死”在了“临界线”之前,只有不到10%的人能突破那条线,拿到回
>> 要理解事物发展内在逻辑,要学会“不计后果”地去做某件事,不能成天等着回报,看不到回报就迅速懈怠了。人不断向上突破,就是克服基因里固有缺陷的过程。
>>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一段时间,没什么感觉,也不太顺利,就开始怀疑自己没天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一个普通人,你有啥天赋?一、现在是慢启动阶段,要什么自行车?二、数量都不够,要什么效果?
>> 整体来说想发财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可以全年无休。
>> 我认为,这种现象存在,主要是因为,做买卖的和当领导都没有保障,长期过那种太有保障太稳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残废,我本人的技能就全部依赖大公司,想想离开大公司就心虚。
>> 二是坚定态度。我以前信过很多负面的信息,觉得这个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天都很愤怒。
>> 后来我买房之后,开始还起了房贷,精神病也就好了。
>> 我发现混得好的人,一方面知道生意难做,另一方面又坚定态度。
>> 世界很大,资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锁在一个视野狭小的范围内,跟太多人一起竞争。
>> 我写文章,倒是从没想过通过文字在微博、微信上赚到多少钱,不过是有了一些感想,顺便写了几百万字。
>> 我并不是说大家要去做兼职,而是说大家平时也要留意一下,看看哪些事是有长线收益的,多做有长线收益的事。
>> 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第一,重复就是力量。第二,欧成效说的,非常有启发:数量堆死质量。
>> 随着我们能力的提升,“资源边界”一次次地扩展,以前只能靠工资,慢慢地奖金上来了,慢慢地有业余收入了,到后来工资已经不算什么了。
>> 你是不是能够意识到,很多现在的难题,其实是现在资源边界内解决不了的,如果能突破这个边界,很可能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 富人为什么富?他们的资源边界特别大,很多东西都能给他们提供资源。
>> 就是人到中年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开始搞自我封闭,不再吸收,不再去扩展,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了。
>> 导师说他觉得长跑可以让自己精力旺盛,因为他有很多事要做。导师还在网上跟着视频学Python,编写爬虫脚本做研究。除了这些,他还在写一本关于匈奴史的小册子,同时搞一本怎么教小朋友学数学的书。我特别喜欢他这种劲头,一直不服老,忘了年龄,去做新鲜的事,永远都在拓展,永远没有边界,而且他有个逻辑,他说现在人们的寿命变长了,以前只能活到七十岁,他要活到九十多。四十多还年轻的很,有无数机会无数探索的可能,前提是不要搞自我封闭。

>>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义务教育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社会基因,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能对社会和人性有所了解。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自家长,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 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
>> 义务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孩子自然难以跟着父母学到知识。
>> 欧美的国家,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优质小学升优质初中,然后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顺着这样的路径就上去了。
>>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 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资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视野的人会把钱攒下来,买那种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能带来流水的东西叫资产,然后花资产带来的钱,因为那个收入算被动收入。

>> 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
>>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才能改变困境。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
◆ “贫穷陷阱”到底是什么
>> 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人的工资在长期范围内是越来越高的,但工资涨幅是慢慢变小的,直到不涨了,最后退休,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
>> 通过仔细的计算发现,穷人用于奢侈品开销的比例远远高于富人。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个是皮质醇,另一个是奢侈品。
附件列表

向上生长.epub

大小:1.22 M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10-20 05:59:28
学羊绒 发表于 2020-10-18 23:37
为什么有些人到了30岁就死了呢?生活进入一个循规蹈矩、近乎静止的阶段,做什么都没有激情,过一天算一天。 ...
感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