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吉利收购沃尔沃就如同王宝强迎娶莱温斯基——如今,这位“国际巨星”离她的中国“婆家”更进了一步。 继在上海、成都、大庆分别建厂后,沃尔沃的“中国之路”仍在进行当中,而这一次是人事变动。在李书福出任沃尔沃汽车董事长之后,其昔日的收购功臣也相继正式入主沃尔沃中国区。
雏形初现
2010年10月5日,沃尔沃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宣布了全球总部以及中国区的新高层管理组织架构,正式任命吉利集团副总裁沈晖为负责中国区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负责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地区的业务发展。
而从当天公布的沃尔沃中国业务管理框架中,可以发现,除沃尔沃取消了公司以前的首席运营官(COO)的管理结构,全球总部负责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质量的几位高级副总裁,以及特殊车辆部门的主管,将直接汇报给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外,沃尔沃中国区业务也将全面升级,增加了多项业务及职能部门,定名为沃尔沃轿车有限公司,即沃尔沃中国总部。此前,沃尔沃在中国设立的“沃尔沃中国”已成为沃尔沃中国总部的一部分。这一架构调整,意味着沃尔沃将结束在中国仅是汽车销售公司的历史,开始向“全能型”汽车生产厂家转变。
在新的沃尔沃汽车中国区管理团队中,还任命了童志远为沃尔沃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柯力世为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召兴为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总裁。同时,现任沃尔沃汽车托斯兰达工厂总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将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负责工业系统的副总裁。
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拉尔斯·丹尼尔森——这位经验丰富、为沃尔沃征战全球立下汗马功劳的经理将成为沈晖的“左膀右臂”,掌管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生产经营方面工作。或许,这也是沈晖对新团队感到安心的一个秘密“法宝”。
一系列的任命也表明,沃尔沃汽车公司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并将继续采取积极策略,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斯蒂芬·雅克布称:“我们目前正处在沃尔沃汽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和令人振奋的时期。为了加快决策过程和进行正确的业务决策,扩充执行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管理者都将精力放在关键问题方面,并增加必要的透明度。”
沃尔沃公司称,在新的高层管理组织架构下,沃尔沃汽车公司将继续执行其既定的战略。而有些分析人士也表示,自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后,此次人事变更可能是吉利对沃尔沃高层渗透的一个开始,最终方向必然是加强吉利对沃尔沃的把控。
“挑战者”
作为此次高层变动的主角之一,沈晖于2009年12月以副总裁的身份加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担任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顾问及负责公司海外业务。之前他是菲亚特动力科技的中国区负责人。
“有一个大项目,你愿不愿意参加?”
据说,当年李书福向沈晖抛出“橄榄枝”时这样问过他。这个项目,无疑就是收购沃尔沃。
曾与沈晖共事过的柯马(上海)汽车设备有限公司(隶属菲亚特集团)的一位工程师称,沈晖自言“喜欢挑战”。可能也正因此,3年内,他连续从博格华纳集团加盟菲亚特动力科技,继而转投吉利集团。之后,他不仅成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有功之臣,而且也成为李书福为收购成功后的人事布局提前埋下的一个“伏笔”。
而沈晖之所以能得到李书福的青睐,还在于其“国际化背景”。
沈晖拥有美国的教育背景,也是在美国开始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在TXU 集团、伊顿集团和博格华纳集团等企业工作,积累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运营和业务开发经验。曾担任重庆、杭州和上海等地菲亚特合资企业和全资子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在加盟吉利之前,他已任职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并负责菲亚特与广汽的合资事宜。
这种国际和国内的双向职业背景,使得沈晖成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主要操盘手,也是沃尔沃更换东家之后中外方沟通的桥梁。在常人眼中,沃尔沃确实要比菲亚特更具挑战性。而无论是李书福还是沃尔沃,其在中国扩张的勃勃野心,都足够让沈晖过足了挑战的瘾。
中国起步
今年8月2日,福特汽车在伦敦向吉利正式交割沃尔沃资产,这标志着吉利收购沃尔沃全部完成。
这场起初并不为人所看好“蛇吞象”式的收购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瑞典**和沃尔沃员工都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未来沃尔沃振兴的重要因素。
有一系列的数字则可以为此作证:据沃尔沃公布,2010年1-9月,沃尔沃汽车中国实现销量劲增52%,延续了今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同时,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同比增长12.5%。近5年来,沃尔沃汽车在中国一直积极推行市场扩张战略。而沃尔沃也表示,在中国市场的迅猛增长,得益于其成功的品牌定位、愈加丰富的产品线、不断壮大的经销商销售服务网络和积极的市场策略,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不断投入。
无疑,中国战略是沃尔沃再度振兴的关键,而李书福、沈晖对于沃尔沃的责任,不在于对管理层的妥协,而在于新的沃尔沃如何落地中国市场,如何促进其走上一条快速振兴的道路。
完成交割至今,时间已经过去100多天。在这些日子里,沃尔沃的中国战略逐步清晰,并且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稳步推进。
在收购之后的第一次正式董事会会议上,李书福和沃尔沃全球CEO斯蒂芬·雅各布都承认,沃尔沃会有一个“程序性改变”——沃尔沃全球战略的下一个重点将是中国,计划在中国建设3个生产基地,年产汽车30万辆。
沈晖等中国区高管的人事任命,则是沃尔沃中国战略推进的第一步。下一步,如何将沃尔沃与吉利的理念相互融合,这也许是沃尔沃中国区新的高层“三剑客”当下面临的最大考验。
2010年11月5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沃尔沃汽车公司宣布成立 “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旨在交流有关制造、开发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创意和资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是吉利汽车在香港上市的窗口公司。这一沟通机制的建立,目的正是为了方便双方就制造和供应汽车产品、开发新产品和相关技术,以及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探讨。以确保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从而将沃尔沃在汽车安全、环保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与吉利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刻理解有效加以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一个基地,两大独立工厂
自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双方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此前,李书福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第一次全球董事会上,曾谨慎地表示,“是否三地建厂、如何建厂、产品如何投放,都要在董事会上讨论,形成决策后才会有定论”。
近日,沈晖在与吉利集团副总裁、成都工厂总经理俞学良在参加“成都市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时,首次向媒体阐述了沃尔沃中国的发展规划。“在管理团队正式确定后,我们已开始制订沃尔沃的中国发展大战略,它将成为沃尔沃全球战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而计划的具体细节,沈晖没有透漏太多,只是说:“目前沃尔沃中国总部的商业计划正在准备中,预计12月就会有结果。”看来一切都要等年底报送沃尔沃汽车全球董事会批复后才能定夺。
既然沃尔沃中国发展计划已在制定,是否意味着引起各方诸多猜测的沃尔沃国内生产基地也已经敲定?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时,李书福曾宣布,将在中国和瑞典建两个总部,现在其中国总部选址备受关注。对此,沈晖明确表态,在沃尔沃全球新团队的领导下,沃尔沃中国已取得了良好开局,而近期也将确定国内生产基地的最终落户。
沃尔沃究竟“花落何地”,成都是否会入选?沈晖坦言,“我们这次来成都也是有目的而来,主要是考察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吉利工厂,了解成都的投资环境。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国市场变成沃尔沃在全球的第二个本土市场,即在本土生产、本土销售。”负责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两大业务的他,一直希望能够为沃尔沃加入中国元素,提升中国销量,“而成都有优良的投资环境、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供应商也很理想,我们对成都很满意。结合沃尔沃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们将最终决定国内生产基地的落户问题,但这要通过12月举行的全球董事会的审批后才能公布。”
与此同时,“婆家”吉利集团副总裁俞学良也明确表示,吉利会坚持独立自主的线路,“沃尔沃和吉利并不是同一个管理团队,双方是严格区分的,沃尔沃将继续走高端路线,而吉利也在研发体系上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两个不同的品牌。”
目前,吉利集团在成都的整车制造基地项目,正在按照国家的有关程序逐级上报。一旦沃尔沃项目落户成都获批,吉利品牌和沃尔沃品牌将以“一个基地,两大独立工厂”的格局进行发展。
与此同时,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沃尔沃汽车作为国际豪华安全轿车领先品牌,成都将紧密跟踪并全力配合、支持沃尔沃在成都选址建厂。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西博会开放合作的平台,全力支持沃尔沃汽车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并协调各方做好落户成都的各项准备工作。
作者:陈婧 来源:《中国新时代》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