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64 0
2006-07-18
[原创]中国“独一代”调查
作者 麻依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中国“独一代”调查

本刊记者:马军 宋炳军 张玲玲

“独一代”调查·综述篇

一个人群和他们的时代

2005年9月的一天,28岁的丁柘作为济南某高校的年轻教师,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困惑——她再也无法像从前她的老师那样教育学生们说:“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因为连她自己都没有兄弟姐妹作为参照。

  如今,丁柘已经升级为独生父母,而社会对于独生子女的种种诟病,带给她更多的感觉只是一种无奈。 

  其实,中国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在城市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的。对中国未来发展影响如此重大的一个政策,来不及经过任何实验就匆促上马了,因为庞大的人口已经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压力,不得不紧急刹车。

  当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推广“计划生育”观念时,正是1977年,像丁柘这样的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出现在了人们面前。那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恢复高考后的试卷。

  1979年,第一批约610万孩子领到独生子女证,这些1982年之前6年中出生的独生子女们被称为“独一代”。

  据国家计生委统计,截至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已领取独生子女证2800万张,独生子女逐渐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从某种程度上说,以“独一代”为代表的独生子女素质如何,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

  始料不及的是,这本该被寄予厚望的一代,首先引起的却是社会的担忧。

  1985年,美国一家杂志刊登了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借独生子女父母之口,第一次给这些孩子戴上了“小皇帝”的帽子。

  1986年,一篇题为《中国的“小皇帝”》的报告文学,向全社会发出警告:“凌驾于家庭、父母及亲属之上的‘小皇帝’,已遍及千家万户,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皇帝’。他们在20年以后将纷纷走上社会,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整个社会为之震惊!

  这些“独一代”的历史将如何续写?人们在惴惴不安中前行。
  20多年的时间,社会给予了我们一个意外的答案——人们所担心的由独生子女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并没有出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评价这一代独生子女们说:“这是相当优秀的一代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缺点。”

  事实与人们的担心和偏见正好相反,第一代独生子女走上社会之后,从整体上看,情况相对令人乐观。
  “独一代”们曾经被人妖魔化了。

  本刊记者历时两个月,在调查采访中发现,那些独生子女群体跟其他非“独一代”一样,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和其他人一样为生活拼搏着——这个原本被世人所偏见群体,同样涌现出一批精英人物和感人故事。

  于是,结论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曾经被中外媒体和一些专家学者质疑的中国的独生子女们,将不可避免地、也将令人放心地成为社会栋梁。

他们经历“大事件”(关键词1977-2005:)

  [恢复高考]:十届三中全会召开。1977年10月21日,我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于是,社会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独一代”一出生就被社会公认为将来上大学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科学]: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人们那时的口号绝对离不开两个字:科学,科学!带有原子、电子符号的宣传画一时间泛滥成灾。“独一代”们从“0岁”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了。

  [改革开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独一代”们将来要走的是一条和父辈不同的道路。 

  [自卫反击战]:1979年月17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独一代”们若干年后知道,在中国那时的南方,有一群“最可爱的人”。
 
  [大学生]:1982年,“文革”后首批大学毕业生新鲜出炉,随即被“一抢而光”。这时,首批“独一代”们还在过着幸福的童年生活。

  [双轨制]:1989年起对公立高校部分学生开始实行收费。不过,高校学费制全面实施始于1997年。是年,从过去的本科和专科学生免缴学费,经由部分大学生自费上学的所谓“双轨制”,开始全部大学生都缴费上学的所谓“并轨”。此时,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子女还在上小学时,就开始积攒他们将来上大学的费用。

  [认购证]:这事发生在1992年的中国股市,而且一去不复返。30元人民币一张,保“赚”不赔。看看那些被各种“传销”幌子套牢的大学生们,钱啊,魅力无穷。

  [小平走了]:1997年2月19日,93岁的邓小平去世。

  [回归]: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99年,澳门回归。第一代“独一代”们在全国的各个大学里欢呼。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5月8日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三名中国记者遇难。当时,用鸡蛋扔向那些紧闭的门窗的人群里,有没有你的身影?

  [“神舟”号]: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喜庆的事,让“独一代”们全赶上了。

  [申奥]: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充满喜庆的一年。

  [世界杯]:2002年,44年国人圆梦,中国男足首次冲击世界杯!那些在高校的运动场上点燃床单的都是标准的“独一代”。

  [载人飞船]: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一夕间成为全国人民的英雄。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济南高校教师丁柘,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解“神舟”五号的飞行姿态动画演示图。

  [春树,韩寒]:2004年,北京的20岁的诗人、小说作者春树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这一期的封面特写,还报道了21岁的少年作家韩寒,在《时代》周刊看来,他们代表着最“新型”的独生子女中的前卫。

  [超女]:2005年,“超级女生”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连大学教授都喜欢,还说什么呢?这些时代的宠儿们!

“独一代”调查·语录篇

媒体眼中的“独一代”

  “独一代”在光明中患上了夜盲症。忧郁成了他们惟一的窗口……
——《每日商报》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伙伴,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生活时报》

  许多“独一代”自幼娇生惯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不做家务,更不会照顾别人,而是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呵护备至。
——《今日家庭报》

  “新负翁”、“月光族”几乎都成了“独一代”的代名词。谈起花钱头头是道,谈起存钱直摇头,对理财投资更是一窍不通。
——新华网

  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适婚年龄,让众多父母觉得担忧的一幕终于出现,那就是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变成了今日独生子女欲步入婚姻殿堂时种种困难存在的尴尬现状——男大愁婚,女大愁嫁。
——厦门电视台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差,交际面太狭窄,社会性较弱……他们享受着非独生子女享受不到的专宠,“小皇帝”的称呼得来也皆非浪得虚名。
——《厦门日报》

  第一代独生子女集爷爷奶奶及父母宠爱于一身,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
——新华社郑州分社

  “独一代”缺乏社交意识,社交能力更是低下。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心理品质上的弱点……
——人民网

  中国独生子女一代成长时期所欠缺的自立性培养、自理能力的锻炼等问题,现在都逐步显露出来……
——日本《中文导报》

  到1984年,中国城乡居民已领取独生子女证2800万张。也就是说,凌驾于家庭、父母及亲属之上的“小皇帝”,已遍及千家万户,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皇帝”。
——美国《新闻周刊》

“独一代”调查·职场篇
“独一代”:特指第一代独生子女,一般出生在1977年-1982年之间。

  提到独生子女,很多人就会想到“小皇帝”、“小太阳”、“抱大的一代”。在传媒话语和社会语境中,他们几乎成为“问题一代”的代名词:以自我为中心,脾气乖张,自私霸道,意志薄弱,懒惰任性,缺少坚韧和刚强的品质,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的词汇“逆反心理”、“代沟”、“421综合症”等等。偶尔有些“独一代”讨人喜欢,也只能听到像“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一样酸溜溜的话语。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理解。
  如今,这些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们已经迅速地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同时也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步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他们交上来的答卷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

职场:碰到的不止是钉子

2005年10月15日,泉城广场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某招聘单位的一大摞材料被碰倒,撒了一地。

  李暇把手中的求职简历放到桌上,帮工作人员捡起这些旁人避之不迭的材料。这家单位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拿起她的简历,扶了扶眼镜,“你真是独生子女?”

  这话让李暇有些不是滋味。这么多年来,身边的人经常会因为独生女的身份而对体贴懂事的她“另眼相看”。

  现在,中国有这种感觉的年轻人远不止李暇一个。

  自从1980年开始在城镇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好在21世纪初步入职场。

  20年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曾困扰了整个社会,现在,步入职场的他们,又作何表现?

他们的体验
  同样是1980年出生的独生女,李暇的同学张萍萍则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参加招聘会。

  2005年4月,为了帮助即将毕业的女儿找工作,张萍萍的父亲特地从湖北赶到济南,在大润发历下店附近租了间房子住下,准备打一场“就业持久战”。

  他的理由是:女儿还小,一个人在这里,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不懂如何辨别真伪。

  对于类似现象,有社会学家指出,中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大规模地步入社会,他们的就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同在10月15日招聘会现场,记者还看到这样一幕:父亲在某知名公司的招聘台前排队,母亲提着各种杂物,儿子悠闲地坐在长凳上无所事事……

  队伍终于轮到他了,他才不耐烦地把父亲替换下来,嘴里还嘟囔着“真麻烦!”

  这样的现象,在今年的各种招聘会现场并不鲜见。

  许多家长都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是因为怕孩子“稀里糊涂,一不小心就明珠暗投”,父母亲自上阵,“心里会踏实许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独生子女们,自己的就业心态又是如何?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普遍不能准确、客观地为自己定位,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以及职业能力并不了解,自我评价偏高。

  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把就业前景想像得过于美好或艰难,直接导致期望过高或畏缩不前。而且,他们更加现实,择业时往往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位。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已经踏入社会的独一代们普遍有危机感,他们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难以适应。有些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读研或出国留学以争取一个缓冲期,有的甚至为了避免激烈的竞争,选择成为SOHO一族。

  但这只是部分人的选择。

  更多的,不管情愿不情愿,他们都被卷入就业大潮中,能否安全着陆,全看个人水性如何了。

  李明是山东大学数学系2002届毕业生,毕业时自己联系单位,最后被山东网通聘用。三年后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感觉公司员工热情,气氛活跃,可以学以致用,而且工资待遇很不错,让他非常满意。

  “我也是独生子女,刚工作时也有不适应。但我一直很清醒。知道这种不适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到了陌生的环境,而不是因为我的独生子身份。在家里我就几乎没有受过什么娇宠,所以工作后就没有失重的感觉。”

  在记者的调查中,几乎所有处在职场中的“独一代”都提到了“适应”这个词。他们表示,每个人在初涉职场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感,如果是聪明人,尽快调整自己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果不太聪明,碰几次壁后,傲气也会慢慢被打磨掉,学会适应大形势。

  他们很少提到自己的独生子女身份,在人人平等的竞争中,没有人会因为这个对他们呵护有加。

  这一点,他们很清楚。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独生子女因为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在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引导。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生子女经过几年大学集体生活的磨炼,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理和交际能力。但他们在工作中的吃苦和创新精神相对弱些,需要用人单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潜能。

  “独一代”们大多在爱的阳光中成长,个性发展健全,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在就业过程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他们有迷惘
  不愿意接受公司纪律和体制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不愿意接受批评……

  这是《联合早报》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独一代”就业综合症”的种种表现。

  济南某报业集团的常务副总编听了记者的描述,立刻心领神会:“我们这两年新进的员工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些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午8点半正式上班,但这些年轻人常常不能按时签到;社会责任心也不够,办公室卫生,他们从来不会主动打扫,即使打扫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做了十几年人事工作的萧女士则觉得“不够主动、依赖性强”是很多“独一代”的通病。“这些孩子在家里常常什么家务都不做,到了单位也就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

  “我们单位前年刚进了个男孩,换了不少岗位,每个都做不长,最长的也就是一个月。我私下里了解情况,才发现这个男孩毛病不少,讲话很冲,做事自说自话,受不起批评。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门比较忙,领导正好看到他没在工作,就让他主动一点,谁知他听了后马上脱下工作服掉头就走,而且一去不返。你说,这样的员工谁敢要呢?”

  其实她自己的独生儿子也是前年刚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保险公司做服务终端。

  “儿子很忙,经常加班。他经常腰酸背疼地回家,向我们抱怨工作苦,嚷着不干了不干了我要辞职。而且,天真的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再找一份新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些孩子啊。把社会想得太简单了。”

  萧女士的笑容中,有发自内心的无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独一代”们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少“委屈求全”,即使是当初很热衷的工作,一旦新奇感消失,他们也不惮于做一条“一天到晚跳槽的鱼”,率性而为。

  26岁的独生女牛燕2000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历经多次面试之后,幸运地进入一家国内颇有名气的旅行社做韩语导游。

  按照公司惯例,牛燕只要参加完3个月的岗前培训、考取导游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带团各地出游了。

  但不巧的是,培训刚刚结束,旅行社内部人员调整,牛燕变成了办公室文员。

  她心有不甘,6个月后提出了辞职。

  迄今,牛燕一共换过四份不同的工作,每一份平均在职时间:一年。

  “虽然我对走过的路从来没有后悔过,但现在理智地想想,原来的许多选择都是挺冲动的。比如第一份工作,如果我能耐心等待,现在肯定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游了。

  我们这些人,普遍有点急功近利,不愿耐心等待。总是以为好工作在别处。其实过去的任何一份工作,如果一直坚持做到现在,都会有不错的发展了。”

  “现在这份工作,不会轻易换了。”历经锻炼的牛燕,开始变得理智、成熟。

   “频繁跳槽”不仅仅涉及到“独一代”的责任感问题,还源于他们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像过于单纯等。

  这种也可以说是“独一代”自主意识回归的表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还有部分‘独一代’表现不错,他们学习用功,做事认真,企业喜欢这种务实肯干的人。”萧女士这样补充。


他们在努力
  3年前,张磊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一家外企成为一名储备干部,当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坐在办公室接听电话、打扫卫生,根本不是想像中的准白领。虽然自己也是名校毕业,但是由于从小在山区长大,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职业原则:珍惜现在拥有的,为明天积累经验。

  从上班第一天起,张磊就耐心地做着份内事,毫无怨言,面试他的主管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对他的评价很好。6个月后,张磊被派往总部接受培训。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负责产品销售、开发的区域经理了。

  “吃苦有什么不好?反而能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有时候磨炼也是一种福,让我更珍惜这份工作。”他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进入这家企业,可以从基层磨炼起,加上自己的勤快和用心,得以学到很多东西,直到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风笑天博士,对独生子女问题潜心研究数年后,近期得出结论:独生子女和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两类青少年之间的主要差别是“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明显不足。独生子女低年龄组中由于家庭宠爱和教育方面导致孩子和非独生子女组之间的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为无差别;到高年龄时仍有差别的方面,则往往是独生子女强于非独生子女。

  国外学者认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更加类似于对长子女的教养,期望值很高,要求严格,因此,被宠坏的独生子女不如我们想像得多。

  恰恰是因为得到改革开放的宽容环境滋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优越物质条件,同时深受国际交流的冲击,“独一代”的思想变得非常现代化,讲求独立、平等,比较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给国家带来的不但不是危机,反而是活力的迸发。

  然而对社会,他们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适应期。

  对于“独一代”的就业调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一语道破天机: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游走。学校教育重视了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

  创造“独一代”的,是社会;改造“独一代”的,也是社会。


来自《齐鲁周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