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食用油涨声再起。有媒体获悉,益海嘉里集团已确定价格调整方案,旗下各类产品都会有4%-10%不等的涨幅。作为外资食用油巨头,益海嘉里此举预示国内食用油价格将面临新一轮全面上调。
为了稳定国内食用油价格,国家已向市场抛售了30万吨临时存储食用油。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但对后续影响却相形乏力。由于国家储备有限,未来食用油价格仍视市场供求而定,在外资供给强势的格局下,“涨”似乎已成为食用油价格的最终宿命。追根溯源,外资粮油集团在国内食用油市场步步为营,关键在于掌控了大豆等农作物的供给与价格,而国内食用油生产企业则往往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渐次被外资所吞并。
客观而言,我国虽为传统农业大国,但耕种效率却远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达国家。尤其在美国大力推出粮食转基因技术之后,低价进口的大豆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豆农们因无利可图而纷纷减产,短短数年间我国由大豆的出口国变身为进口国。表面看,我国大豆进口顺应了“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但其实质却是,国内经济因粮食作物的外部依赖加剧而隐忧不断。
类似教训有前车之鉴。阿根廷曾是农作物自给自足的国家,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根廷逐渐被美国转基因大豆所捆绑。阿根廷的粮食自给功能逐渐严重受损,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受控于外资集团。当然,阿根廷农业受制于人与当初的美元债务危机不无关系,但农作物一旦陷入外资的股掌之中就相当于本国经济咽喉被他人所控。
就此而言,有关部门应积极培育民族企业在粮食产业链中的地位、重新拾起食用油价格的指挥棒。相关举措包括:成立专门机构高屋建瓴地整合国内粮食产业链条、通过财政扶植等方式鼓励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进、适度控制大豆等农作物的进口、为内资企业粮食加工与储运环节提供补贴、提高国家粮食储备规模等等。只有在国内形成鼓励民族粮食产业的氛围,才可能有效抵制外资渗透、对普通百姓的民生形成切实保护。(马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