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2234 1
2011-01-04
摘 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许多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性差。我国传统文化中关系的重要性和转型经济背景下资源配置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更突出的战略作用。通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市场战略一体化,借助社会责任战略实施增加企业合法性,有利于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转型经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论与实务界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其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然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总体层次较低,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与央企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相比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绩效影响更是可见一斑。石军伟等对来自中国的151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如何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作用,成为必须面对又任重道远的难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与制度规范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历史演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长期的国有身份,使他们承担了住房、教育、养老等大量的社会福利支出,这种过多的社会责任拖累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严重忽视了环境责任。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显然不同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需求动力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来自于**的行政指令,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来自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和公众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社会责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始考虑社会责任投资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多是因为道德义务,而非战略需求。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始于2003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探索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2006年1月颁布实施的《公司法》中规定,“公司承担社会责任”。2007年12月,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规定中央企业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体现在:依法经营和诚实守信,是企业的基本责任;提高持续盈利能力,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保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企业成功的条件;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解决中国多年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出和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然措施;推荐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保证安全生产,是维护职工人身安全的基本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形成和谐劳资关系的途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
  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往往来自社会和跨国经营的压力,或者出于短期的企业形象提升的目的。如,随着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它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重视考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状况;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和非**组织不断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有企业侵害公众利益,引起更多的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视。
  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一般体现在其对外、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早在2000年就有39家上市公司在其会计年报的分析中有意识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种披露压力来自会计准则的规定。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中央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此后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公司也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对这些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发现确有一些企业做到了将社会责任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融合,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如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实施沼气发电、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生态科技、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食品,关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关注员工健康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但大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一般在于宣传和树立企业形象,往往把社会责任理解为慈善事业,没能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没能较好地融合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目标,没能促进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方面的党政主导特征。我国企业过去拥有国有或集体企业身份,承担大量社会责任,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推动过程中起着模范作用。尽管无法改变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优先”的政策,但是**不再支持过去严重忽略企业社会责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旨在形成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第二,企业的短期逐利行为,往往导致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权衡中经济利益优先的特征。尽管从本质上讲,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与社会责任实施是一致的,而且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的重要作用,但是当面临短期成本上升带来的经济压力时,往往会将企业社会责任搁浅。第三,某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在于宣传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贯彻实施必然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经营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社会责任的自主、有效目标,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双蠃。但是从企业对外的社会责任报告来说,企业承担的多数的社会责任都表现在捐赠等活动,而与其经营活动并不相关。第四,多年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较重视环境和捐赠活动。对于在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关注不够。第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来自**的推动,此外就是企业高管的职业理念,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较为欠缺。
  二、增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作用
    企业战略的意义是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能够在利用内部资源的同时,发挥外部资源的优势,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者有机结合。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非市场战略之一,在发生经济成本的同时,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提供机会和资源,是企业竞争战略、财务战略的支柱。社会责任战略是企业长远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在组织制度和公司治理、资金保障等方面均需要得到有效保障,确保每一项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都要与企业整体战略方向一致,实现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双赢。
  (二)我国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战略的特殊意义
    我国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战略具有特殊意义。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决定了中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儒家的“中庸”思想在组织层面的表现是自愿形成的组织间网络,这种中国式关系的维系依靠信任机制。加强社会责任战略有助于企业经营活动、融通活动和投资活动的进行。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企业经营的制度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计划指令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配置资源,各级**机构依然掌握大量资源配置权力,“强**”格局依然存在。在与重要的利益关系团体**交往中,建立社会责任和战略的关联,通过社会责任战略协调与**、各利益相关团体的外部关系,更好地促进企业生产战略的实施变得更加有益。正如卫武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活动的近一半属于非市场性,并且这些活动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市场战略的整合
    传统研究往往将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忽视二者的协同整合作用。实际上,这两种战略具有互相促进的协同作用,并且二者的相互促进会带来“1+1>2”的整合效应。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时,不应仅仅考虑市场因素,还要考虑非市场的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制定恰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形成与市场战略的协同整合局面,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合法性目标
    合法性是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指在规范、价值观、信念和定义构成的社会建构中,组织行为被认为符合预期的一般性的感知和假设,是可取的、适当的和正当的(Suchman,1995)。因此,合法性是组织制定战略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企业的战略行动结果必须要得到外部经营环境的认可和支持,这种认可和支持是企业获取重要战略资源、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合法性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时,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屈从于外部权威机构的期望压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的非市场战略之一,必须实现合法性目标。合法性包括三方面,适用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和道德合法性。适用合法性目标来自于企业经理等直接利益相关人的自利动机;认知合法性目标来自企业经营活动与文化习俗一致;道德合法性来自企业经营活动屈从各种规范要求的压力。为了适应环境,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通过战略实施实现适用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和道德合法性。企业实施与市场战略相互促进的社会责任战略,参加慈善捐助等公益事业,以及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企业经营的道德合法性,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认知合法性的意义在于,正式制度仅仅是企业或个人行为约束框架中的很小一部分,然而非正式制度对行为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文化习俗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背景的不同,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认知合法性尤其重要。



作者:姚瑞 邹国庆 来源:《经济纵横》2010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15 10:29:38
不错,就是好像没写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