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能使需求增加,故它们得出:摆脱现在的经济颓势只能等待新的技术革命来临。
新宏观指出:上述论断是错误的,技术进步不能使需求增加,它只能改变供给的物质形式,使消费效用增加。
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确产生了新的商品,催生了新的需求,但是,它同时也淘汰了旧的商品,让旧的需求消失。
技术进步来自微观企业打垮竞争对手的动力,结果让竞争对手亏损倒闭,不能回收其货币投资成本,而被竞争胜者接收。
当它打败所有对手时成为独家垄断时,它就不需要技术更新投入,只是延续旧的商品,消费者也不得不全盘接受;但此时,真相就暴露出来——由于失去了竞争对手的亏损补偿,因此其销售收入即其货币投资成本,但由于消费者储蓄为正,故它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
至于亏损后的选择有:
1、由于利润表分期折旧,故其表现比现金流量表好,因此企业会增加借贷,扩大投资,这就是奥地利学派在经济危机后发现的所谓央行低利率误导企业过度投资谬论;
2、项目后期,企业醒悟了,不投了,拒绝借贷了,于是出现流动性陷阱,为了挽救大规模失业,凯恩斯主义替代企业投资,承担亏损,于是国债累积。
3、企业被债务压垮,工人大规模失业,库存被扔掉炸掉,债务负担显著降低,企业重新组织,新技术得以应用,经济开始复苏。
结论:利润分为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实物利润可以由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生产出来,但货币利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