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投资性需求取代自住需求成为住宅的增量需求核心力量;不仅土地具备升值潜力,房地产也凝结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房地产是代表着一篮子要素的组合投资品;房地产持有者可以享受城市基建的免费午餐;交易成本的下降和流动性的提高提升了房地产作为资产的价值;人民币升值。 从当前看来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或许近几年的快速上涨已经提前消化,但这种消化又伴随着投资性需求不断膨胀、而原材料与劳动力的价格较具刚性,上涨预期仍旧较强、交易成本的下降与流动性的提高自不待言、汇改以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几天已步入6.5时代......,照此看来后期住宅价格似乎仍将上涨。 且不论当前的价格是否存在泡沫,泡沫又有多大。如果前面讨论的因素互相推动,投资(投机)需求与价格螺旋式上升,总会有衰竭的时候。 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过高的价格歧视门槛,中低端的自有性需求却很难满足,社会总体福利每况愈下。这种价格歧视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高时或许能够存在较长时期,但在信息日益对称的进程中,市场配置系统往往很难解决这个矛盾。有一种说法:泡沫破灭之前,总是有许多人不承认有泡沫。回顾日本当年的境况,总是有丝丝凉意。我们和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最大的不同就在市场与**之手的力量大小。 在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中低部的穷人面临的困境是:对房子有需求,但不是有效需求。用什么去满足,工资的增长?其他渠道的投资?在房价继续攀升的前提下可行性不大。市场失灵的状态下,只有依靠**之手增加供给、对价格进行调节,但这又是双刃剑,搞不好会破坏整个价格体系,引发经济衰退。对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已经争论了半个多世纪,核心就在力度的大小与用力方向的把握。 但话说回来,管他有用没用,无助的穷人们能用什么来买呢?只好寄托在政策上了,别的招数都不管用,死马也只得当活马医了!侥幸地想:或许会有意外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