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s)周四将中国的信用评级上调,称中国政府在经济和金融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迅速对经济增长过热采取了相应措施,力图将其降至更加稳定的水平。
标准普尔将中国长期主权评级从A-上调至A,与韩国、沙特阿拉伯和智利评级持平,此举等于是在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扩张可能引发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对中国投下了信任一票。此前穆迪投资服务(Moody's Investors Service's)于本月将中国的评级前景由稳定上调至正面,这预示著穆迪也可能上调中国的评级。
标准普尔称,上调评级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银行贷款和政府融资质量改善,持续的经济开放及改革将进一步巩固稳健增长的前景。标准普尔还表示,出口的增长为中国带来了大量外汇储备,中国今年的外汇储备有望超过1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中国目前的外债额。
此前中国领导人已多次表示,有必要控制过度投资和贷款。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11.3%,超过第一季度的10.3%,达到十多年来的最快增幅。尽管强劲的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大局,但中国领导人担心,盲目的借款和投资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引发坏帐增长,并最终削弱增长。
温家宝周三在国务院(State Council)会议上表示,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快。温家宝表示,中国决心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此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本周初发表了类似讲话。
为抑制经济过热,中国政府已采取加息、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及限制房地产投资等诸多举措。这些举措初见成效,不过经济学家仍表示,为了切实达到给经济降温的目的,政府有必要拿出更多行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的数据也凸现出降温措施的重要性,它预计中国前三个季度GDP将增长10.8%,仅略低于上半年的10.9%。
标准普尔驻新加坡的主权信用分析师周彬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我们认为中国将采取更多紧缩措施。”中国领导人“已表示他们将这样做,并且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我们相信他们会这样做。”
周彬称,近期银行贷款猛增可能导致中国官方不良贷款数据骤升,截至第一季度末,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为贷款总额的8%左右。但他表示,标准普尔上调中国评级是基于公司本身对银行坏帐比例的预期,公司此前的预期就远远高于中国官方数据──截至2005年底的预期为21%-25%,不过,随著中国的银行从参股的外资伙伴处学到越来越多的管理经验,银行体系整体的信贷质量确实正在改善。
Jason Dean from WS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