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273 12
2006-07-30
<P>我查遍了百度网,只查到了如下关于“时间经济”的文章:</P>
<P>“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发展观认为,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有三个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时间经济形态。</P>
<P>马克思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高的程度上成为规律。然而,这同用劳动时间计量交换价值(劳动或劳动产品)有本质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BR>马克思又说:“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有计划分配,调节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所占份额的尺度。”***《资本论》?第一卷?第96页<BR>用劳动时间来配置社会生产资源和分配社会消费品,就是时间经济的全部经济内容。”</P>
<P>而这些内容,无疑仅仅是马克思语言的翻版。</P>
<P>难道这个社会就只有马克思能懂什么是时间经济吗?</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7-30 19:23:00
谁能完整的解释一下儿什么是时间经济,并且写出其充分必要条件,本人给予2个金币的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30 21:41:00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时间经济
肖立强
(2003-09-15 22:33)

——中国经济改革的最新思路

只有马克思才能救中国

中国的理论界素有“有计划和吴市场”的分别,就其根源看,主要的不在于经济理论上的分歧,而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关键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作怪,无论是“有计划派”还是“吴市场派”,其立论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题之下的,这个错误前提就是:“从原则上说,在社会化、协作性的生产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只有两类:一类是行政命令,例如,不论在哪一种经济体制下在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入一个生产单位)内部,通常运用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另一类是市场力量,即通过商品在市场按照价格进行的交换,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部门、地区、企业、个人等等)之间配置资源。……1)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的行政配置(有时也被称作‘计划配置’);2)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配置。采取市场配置方式的经济往往被称作‘市场经济’。采取行政配置方式的经济往往被称为‘计划经济’;但由于前面提到的歧义,为了避免混淆,我们按比较经济学的通行叫法,有时把它称为‘统制经济’或‘命令经济’。”
吴敬琏 《通向市场经济之路》第41页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如果事情真像吴敬琏说的这样,只存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以行政命令配置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和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话,马克思耗费了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跳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争论的陷阱, 
第一章 三种经济形式

毛泽东说:“真懂马列的不多,都是些假马列主义的骗子。”
邓小平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苏联没清楚。”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第139页
中国两位伟人对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说的道理都是一个,既前苏联人(当然是指列宁逝世后的斯大林主义者)是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马列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真可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种社会主义在其起步时就已经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写下了伏笔。
要理解本文的内容,对那些满脑子装着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理论”的人来说,确实要克服许许多多的思维定势,因为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还仅仅的保留着一些名词,其内容早已被斯大林主义扭曲了。
对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崇拜者来说,我只能说,马克思早已对李嘉图以后的西方经济学下了庸俗的定义,直到今天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既然西方经济学是以事物的形式为其研究的对象,1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还是有了极大的推进。这比既脱离事物的本质,又不研究事物现象的斯大林主义来说确实科学多了,因为他终归是研究了事物──任何事物都是由质量、内容形式和本质现象构成──的一个方面,总比对什么也不研究的斯大林主义要好。我想这也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热的原因所在。在我的文章里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边际主义对事物的现象、形式和量的研究成果,也给了充分的肯定和运用。


一 什么是市场经济?

在前苏联或中国这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能够建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斯大林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他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在于他对他所建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社会性质的认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斯大林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当作社会主义社会来认识,这就是全部问题的实质。

二 什么是计划经济?
有无计划性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

斯大林把他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称做计划经济是对的,但他把计划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基础,这就成了问题。因为计划经济仍然是以价值、价格为基础经济运行模式,建立在价值、价格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对此,恩格斯在批判爱尔福特纲领是对此就有了明确的结论,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斯大林的意见,而不是恩格斯的意见,把计划经济当成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恩格斯还对经济问题作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指示,这说明恩格斯是如何细心、如何深刻地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从而说明了他是如何善于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想到当前帝国主义时代的任务。这个指示是恩格斯由于该纲领(指爱尔福特纲领----引者加的)草案用‘无计划性’(Planlosigkeit)这几个字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特征而作的,他写到:
……‘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了。’”引自《列宁选集》第三卷229页
由此可知斯大林把有没有计划性作为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的做法,早就被恩格斯在批判爱尔福特纲领时就被否定了的。把有没有计划性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本身就是一种机会主义的观点。作为熟悉辩证法的哲学大师列宁也清楚的认识到:

以价格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

“尽管托拉斯有计划性,尽管资本大王们有计划地调节生产,但是现在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虽然是在它的新阶段但无疑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同上
实际上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不在于计划性而在于计划的计算基础,资本主义的计划是以价格为计算基础,社会主义的计划是以劳动时间为计算基础,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斯大林的计划仍是以价格为基础的,窃意以为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仍然没有脱离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围。我想邓小平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64页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既然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的标志,
三  什么是时间经济
  时间经济的概念
上述三种资源配置形式,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时间经济对地球人来说则是一种还没有出现过的一种经济形式。
马克思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高的程度上成为规律。然而,这同用劳动时间计量交换价值(劳动或劳动产品)有本质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第120页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又说:“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有计划分配,调节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所占份额的尺度。”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第96页
用劳动时间来配置社会生产资源和分配社会消费品,就是时间经济的全部经济内容。但从目前人们的认识看,无论计划派和市场派的分歧有多么的大,但在用劳动时间配置资源的认识,但对用劳动时间配置资源的认识却是完全一样的,都认为用劳动时间来配置资源和分配消费品,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劳动量根本无法计算,时间经济仍属乌托邦。本文作者与上述主流的或非主流的认识持有截然相反的看法。笔者认为劳动量的计算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是十分容易的。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布为不存在或不可能是一切庸俗文人掩盖自己无知的通用手法。


四 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
为了直观的需要,首先将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利弊列表如下:

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表

  一市场经济 二计划经济 三时间经济
1计量单位 价格 价格 劳动时间
2配置范围 全部 局部 全部
3配置时间 事后 事后 事前
4供求比例 不确定 不确定 确定
5再生产运行 周期性 周期性 无周期性
6资源浪费 大 大 无
7配置指挥 看不见的手 看的见的手 看的见的手
8资源占有 个人、集体或国家 集体或国家 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1:50:00

随便说几句自己的理解:

1:马克思为什么要反对资本主义?

反对资本主义是要提倡人性。

马克思的理论(我们有完全读完,只能说到关于我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只是的理解,请大家不要误解),在我的理解当中,马克思是把展现人性的力量这个观点发挥到了极致的。他看不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为了资本积累对工人,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希望人们之间能有更和谐,更友爱的关系。同时,他可能也认为:人性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要把人性的力量发挥出来,所以要追求共产主义那种不需要考虑供给不足,而只需要考虑人性自由,充分发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也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否就是说,在人类把自己的人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也是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并不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压抑人性的模式。人们为了生存,天天过着机器般紧张,单调的生活,人已经不是人,而是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卓别林有部著名的电影《摩登时代》 也反应了这样的情况。

马克思会提倡人性的发展,是否和他的哲学基础有关系?比如,马克思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首先要受到物质的客观属性的制约,于是实践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马克思又看到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巨大力量。马克思提倡人性的自由发挥,是否是在这种哲学基础上,他认为人性会不断通过实践超越物质性的束缚?

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我觉得就是一个人性超越物质性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摆脱物质束缚而达到自由的过程。可悲的是,人不论如何超越,在超越之后,又将落入一个新的更广阔的束缚之中。(或许马克思在自己的论著之中已经明确说明了这种想法,我没有读到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2:23:00

2:时间经济是个什么概念?

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而提倡人性的自由发挥,那么人性的发挥受到的物质制约首先就是人的生命。死亡或许是我们最终无法摆脱的物质的束缚了。

到了时间经济的时代,我们唯一关注的就是时间,就是生命的长短。

而且在我的理解中,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一切经济混乱的根源是时间上的差别和空间上的差别。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否马克思又从他的哲学观念看到了一个大致的发展趋势呢?而他用时间经济,就是为了描述这个发展趋势是个什么样子?

比如,近几年物流行业发展很快?为什么?因为我们人类的消费最终要归结到物质实体上。我们不可能吃货币本身。物流业协调的是消费需求和供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我猜想:用我们学到的最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行业的曲线,假设N个厂商的进入时间不通,那么等整个市场调整到均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N厂商从进入该市场到该市场均衡的总利润会各不相同,呈阶梯状分布。如果这样能被证明,是否意味着“时间就是金钱”?

如果我们在描述需求的时候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属性,或许我们的理解会更透彻。

在物-物交换的年代,只有两个人的需求在时间上同时,在空间上同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需求,交易才会发生。这就让交易这种能够增进效率的方法很难有发挥的余地。而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以及后来的货币的出现,是不断在扩大着交易的范围的。因为有了货币,我们可以讲需求的时间推迟,有了货币可以将需求的空间转换,还可以对数量进行细分,对质量进行考量。这个时候,交易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流通范围。而马克思也提出: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从一般等价物,到金属货币,他们的流通范围和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比如贵重金属不利于携带转移分割保存。纸币的出现,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扩展了流通范围。纸币的出现是进步,解决了金属货币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它自己也固然受到约束,这种约束源自于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

经济的不断发展,又产生了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最大贡献,就是加速了货币的流通吧?把货币变成了商品。金融机构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了货币的流通,最终影响到了实物交易的发生。随着金融机构的出现,我们生活中的信用(我觉得信用这种东西首先就表现在了一般等价物上)从邻里之间借一个鸡蛋,借两根葱的地步,发展到了全社会的配置,这是货币流通不断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让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出尽了风头。从最初的存贷活动,到后来的汇票,本票,支票,接下来是股票,债券,他们的出现,让货币流通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加速货币的流通,扩大其流通范围的办法,现在就完全转移到这些金融工具的身上。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比如期权,期货,远期合约,正好又进一步加速了传统金融工具的流通。货币的流通又被推到了另一个高度。还有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进步。

近几年来,电子货币的出现,让我们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仅仅在电脑的一念之间,就变成了电信号,实现了全球的流通。

我觉得,这些就是经济发展在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束缚的写照。当然我上面所说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想法,没有很严密的论证,也没有很符合理论的思路,请大家仅当娱乐观之。

所以我才会对马克思所提出的时间经济概念很好奇,在前面有个朋友写的帖子中就问过这个问题,先在大中华又提出来了,我也就来凑个热闹。总结起来,我就是隐约觉得时间经济就是极大地突破了时间限制,而使得最终的物质实体交换很充分,很自由,很迅速的得到完成的经济时代,那个时候,再提市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类生存的范围之内,有且只有一个统一的交易的大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2:40:00

3:其他一些零散的疑问

(1)我是倾向于认为市场交换能够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能够极大得突破时间和空间束缚的话,计划有什么必要呢?任何微小的波动,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迅速的调整。

(2)个人理解,马克思在哲学原理中向我们展示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也应该是正确的。只是在实现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经历的是什么路线。

(3)马克思的经济观点和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就真的存在那么多冲突吗?他们是否是互补的?马克思展现了发展的趋势,而西方经济学则抛弃了这些抽象的本质,用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来告诉我们如何实现这种趋势?

(4)思想意识的斗争就那么要紧吗?我经常看到网络上大家会发送诸如“跑跑卡丁车游戏上打不出中国两个字”“新浪的真正意思是支那”等等没事找事的信息,这些信息催动大家去仇视,去斗争,难道我们不是共存的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够选择更和谐的生活环境吗?

(5)很多人认为,原意接受就不存在剥削。我认为这种想法也是错的。原意接受是在分配的时候被迫的,如果不接受,那么就面临着饿肚子。这种愿意,是否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智慧呢?

(6)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让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吗?消灭资本主义吗?或许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本质,提倡人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在人性战胜物质性,人性克服动物性的年代,人们从事自己最愿意从事的活动而活得的效用,要远远大于消费几顿美食,住豪华的房子,享受总统级待遇的效用吧?那这个时候,精神生活的效用大于物质消费的效用,人已经不关注物质生活了,又何必关注分配,关注所谓的剥削概念呢?

我只是个本科生,各位不要对我的想法和观点要求得很苛刻。全当是吃完之后的闲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