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
最近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用各种办法控制物价。一般来说,用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不是解决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记得在1961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出手控制物价,但当年物价指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增加了16.2%。物价指数或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货或货币与国家总产出之比增加或膨胀了。在1961年,国家总产出减少了30%。
解决通货膨胀或抑制物价指数上扬的基本方法,是控制货币增加的速度。
4月14日,我在《第一财经日报》上写了题为“我们能避免通货膨胀吗?”的文章,这篇文章使用了从1952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支持我的理论,即在中国,通货膨胀是由三个重要变量决定的。这些变量是:货币供应量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一年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上一年物价水平相对于物价与货币供应量比实际GDP保持均衡关系时的偏离程度。根据我估计的这个统计关系,我预计在2010年如果允许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通货膨胀就会发生。因此,我的结论是:“中国人民银行现在紧缩货币供应的策略是正确的,并且需要继续限制M/Y过快增长才能保持物价稳定。”
正如路透社9月11日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周六表示,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较于7月份同比增长17.6%,8月份同比增长19.2%,远高于增长17.5%的预测。货币供应量M2与去年同期相比,在2009年11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8月分别增加了29.7%、27.7%、26.0%和19.2%。意识到货币供应量大增所产生的通胀压力,中国央行在2010年10月开始提高利率,其间并多次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但未能将货币供应量M2增速减缓至令人满意的水平。
可以理解的是,超出央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转换为人民币的外汇流入。外汇流入的原因是由于人民币低估所产生的外贸顺差。因此,解决通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人民币升值到一个足够高的水平,以消除贸易盈余。这可能需要大约20%甚至更大幅度的升值。
中国**并没有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主要是因为这样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的害处是会减少部分出口,而这些出口有助于中国提高产出和创造就业。
但升值利大于弊。主要益处有两个:首先是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能解决通胀问题。如果不能恰当地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胀问题在未来可能会更严重。二是让中国在未来以较低价格进口更多商品(因为与外币相比,中国货币将具有更高的购买力)。这将允许中国购买更多商品用于国内消费和资本形成,以加快经济增长。由于人民币的低估,中国已出现多年贸易盈余,积累了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包括转移给中投公司的外汇)。这些来之不易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为其中大部分仍然闲置,且有相当数量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
既然提高人民币汇率符合中国利益,我希望**有决心来实施这一重要措施,尽管这会面临一些国内利益集团的阻挠。
我们能避免通货膨胀吗?
最近有很多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讨论。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几个月中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以抑制通货膨胀。
在1985年,我和中国教育部合作在人民大学组织了一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暑期培训班,当时的总理请我预测1985年的通货膨胀,因为在1984年,按照流通中货币统计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50%。我根据1952~1984年的数据建立了一个通货膨胀的预测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我预测1985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不会超过9%,随后的事实验证了我的预测。
最近我运用1952~2009年的数据更新了这个模型,发现相同的模型仍然可以吻合整个样本期间的数据。并且,我将数据分成两个时期,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和1979年以后。我采用邹检验方法来研究两个时期模型的参数是否发生变化,发现数据支持两个时期模型参数相同。读者可能对这个结果感到吃惊,因为在前一时期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事实是,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货膨胀也遵循相同的经济规律。关于更加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考我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文章,其可以在我的个人主页
www.princeton.edu/~gchow上下载。
这个模型是基于货币数量理论方程Mv=PY,这里M指货币供应量,P是物价指数,Y是实际产出。PY是以货币计量的GDP,而Y是实际GDP。根据这个方程,解释物价P最重要的影响变量是M/Y。注意,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1961年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6%,这是因为当年国家总产出Y大幅下降了30%。我绘制了1952~2009年logP对于log(M/Y)的散点图,发现散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这表明解释logP的最重要的影响变量确实是log(M/Y)。此外,logP相对于上述这条直线的偏离可以表明物价指数是高于还是低于正常水平。如果是正偏离,也就是说logP的实际值在这条直线的上方,那么该年物价P就高于正常水平,并且在下一年物价P趋向于回归到正常水平。
通货膨胀是物价P的变化率,或者说是logP的变化量。它可以用三个变量解释: M/Y 的变化率,上一年P的变化率以表示惯性影响,以及上一年logP相对于上述直线的偏离,前文对此已经进行了解释。如果采用1952年到2009年数据进行估计,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分别是0.149、0.525和-0.156。这里P采用的是零售物价指数,M采用的是广义货币M2。这个模型解释过去通货膨胀的平均误差是3.4%。
如果我们假定特定范围的log(M/Y)的变化量,这个方程就可以用来预测2010年的通货膨胀,因为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以及2009年logP对于前述直线的偏离都是已知的。在2003~2008年的六年中,M/Y的变化率均在3.27%到8.68%之间,而2009年M/Y的变化率为17.4%。下表根据不同的M/Y的变化率给出了关于2010年通货膨胀的预测值。
既然2009年(M2/Y)变化率是一个例外,那么从上表中可以合理预期以零售物价指数计算的2010年通胀率的预测值应在0.91%到2.69%这一区间。2010年通货膨胀率会比较低,主要是因为通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惯性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在1984年货币供应量增加50%,但在1985年通胀率没有超过9%,因为在1984年之前中国通胀率比较低。当然,如果M/Y从现在开始数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严重的通胀将会出现,正如1985~1988年持续快速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导致了1989年严重的通胀。中国人民银行现在紧缩货币供应的策略是正确的,并且需要继续限制M/Y过快增长才能保持物价稳定。
2009年, (M2/Y)变化率高达17.4%。因为近年来的外贸顺差,外汇被换成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难以控制货币的增加。我曾建议把大量外汇用来开发中国西部。外汇的供应增加了,人民币汇率自然会上升,让人民币慢慢升值,会把通胀的压力减少。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
http://bbs.cenet.org.cn) 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31&ID=417457&replyID=41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