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一个复杂的解释情况——当有调节作用(moderation effect)存在时。在这个情况下,你的模型可以表示为:Y = β0 + β1X + β2M + β3XM + ε, 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M是调节变量,XM是交互项。
你给出的系数分别为:β1(自变量系数)= 0.681,β2(调节变量系数)= -2.292,β3(交互项系数)= 17.82。要解释这个结果,需要理解调节作用的概念和如何解读交互项。
在没有考虑调节变量的情况下,自变量的系数(β1 = 0.681)告诉我们,当其他条件不变时,X每增加一个单位,Y平均会增加约0.681个单位。但是,由于存在调节效应,我们必须考虑到M和XM对这个关系的影响。
当交互项(β3)为正数时,这意味着当M的值增大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增强;换句话说,随着M的增加,X对Y的积极影响变得更加显著。
然而,仅凭β2(调节变量系数)是负数这一信息并不足以直接说明调节作用的效果。在解释交互项时,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模型的动态变化而非单个系数的意义。由于β3为正,这意味着当M增大时,X对Y的影响会增强;但同时因为β2为负,这可能意味着M单独对Y有负面贡献。
结合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在不考虑交互效应的情况下,调节变量(M)与因变量之间有一个直接的负相关关系。但是,随着M值的增加,它实际上增加了自变量X对因变量Y影响的强度。换句话说,当M增大时,不仅直接降低了Y的预期值,而且同时也加强了X对Y的正向提升作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动态过程,我们可以考虑绘制边际效应图(或调节效果图),显示在不同水平的M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非线性的模式,在较低的M值时,X对Y的影响较小;但随着M增加,X对Y的正面作用变得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尽管调节变量单独存在时可能有负面效应(β2 = -2.292),但在与自变量交互后,它实际上增强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正向影响。这意味着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M的值较高时,X对Y的影响将比M较低时更加显著和积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种分析时,确保模型的假设得到满足(如线性关系、独立性、同方差性和正态性),并且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检验交互项是否显著。此外,理论背景和实际数据的具体情况也是解读结果的关键因素。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