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济学的逻辑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按照这种逻辑,万变不离其宗的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而历史又出现三种意识形态,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都是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只是这样一来,就让人不得不产生怀疑,一种生产力产生三种及以上意识形态,难道是经济学的逻辑产生错误,还是生产力本身没有细分,让人们没法看清中间的对应关系。
人们把生产力统称为“社会生产力”,之上去讨论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都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那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必然结果,只不过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低效率的社会生产力只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窘迫,已经被多数人唾弃,那继资本主义以后,未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什么,值得人们进一步探索。
本文将社会生产力分为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和服务业生产力,探讨它们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未来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以服务业生产力为基础,它们需要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未来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
人类处于采集与狩猎时期,需要“领地”内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动物来维持生存,领地的范围与自然资源的多与寡,决定生存几率的大小。
人和领地归属于谁?这就是生产关系。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全是上天、神的赐予,人们没法摆脱这种束缚。一切都归神所有,而人在神面前,只有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分别,才能够维系这种关系,决定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就是意识形态。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集体采集与狩猎,食物也平均分配,这就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的含义。“头人”、“部落首领”、“酋长”等等,如果多吃多占,意味着族群里面就有人会挨饿,没法维系社会的存在,生产力决定的含义正在于此。
当进入以种植为主的时候,人们开垦荒地,播下种子,按照自己愿望,收获劳动成果,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然界的作物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来生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需要什么就多种植什么,不需要什么就去除什么,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来种植,结果就出现,产出的东西越来越多,完全超越了个人需要,出现剩余。如果占有这些剩余,生活肯定大幅度提高,而又不会让社会出现没法维系的情况出现,于是就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土地是少部分人的,人也是属于少数人的,剩余自然就归少部分人。不管是通过战争抢来的,继承祖先来的,还是代表上天来管理的,都是归少部分人所有。为了维系这种关系,强权是最核心的,用各种各样的律法、制度、规定表现出来,固定下来,通过强权去保证,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经济基础。决定出的上层建筑,奴隶主、庄园、诸侯、皇帝等等,都是农业生产力决定出的上层建筑表现形式,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形式上的差异。
土地都是有范围的,人都是固定在土地上的,封闭才能够维系的意识形态,又称“封建、专制、集权”的体制,简称“封建主义”。无论是奴隶起义、农民造反、地主阶级推动的改朝换代,还是外族入侵,最终都回到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上,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历史的逻辑”,没人能够阻挡“历史的车轮”就是这个意思。
当工业生产力出现的时候,生产关系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生产力的一般形式就是人到机器上劳动,如果人只能归属少部分人,没法自由,工业生产力就没法形成。机器也同样如此,发明机器的人都归属少部分人,机器也归少部分人,那谁还愿意发明机器,所以,人身自由是工业生产力的前提,离开自由一切无从谈起。
要把自由的人组合起来形成工业生产力,离开资本也万万不能,因为自由的人也得养活自己,没人付工资,人也自由不了;机器也不例外,没人购买,也就如同一堆废铜烂铁,谁还去鼓捣。人的劳动和机器归属于资本就是工业的生产关系,保证出了钱的资本家权利,保证个人出卖劳动并获取报酬的权利,保证出售财物取得收益的权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私有。不是你的,你就没有出售的权利,也没有对等获得收入的权利。人的劳动如此,土地如此,土地上的附着物也如此,这就是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的由来。
劳动、物质、金钱等等交换需要遵循规则是公开、公正、公平,如同我们到农贸市场买东西,首先得是私人的,不是偷来的、抢来的,然后讨价还价,公平交易,最后是一手钱、一手货,完成交易。人们把这种规则称为“市场交易法则”,以后又演化为人的行为准则,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国家处理公共事务的基本原则。
按市场规则形成的经济称为市场经济,也就是人们讲的工业的经济基础,之上决定出的上层建筑必然是:私有是核心,没有私有,人的劳动、土地及其附着物没法交换;市场经济是基础,没有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规则,都是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躲都来不及,那还有心思交易;法制是保障,没有法制,强权就会夺走这一切,一辈子的努力、奋斗、积蓄等等,统统化为乌有,谁还有毅力持续辛劳下去。
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自由、民主和法制。自由不仅代表人身体的自由,还包括对自己财产处分的自由,表达个人思想的自由。民主自然是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决定,只不过为了保障实施的准确性,才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选举等等制度性措施。法制很简单,一切规则都是其保障的对象,反之,没有规则,一切皆可为。
二、历史的逻辑趋势
按照历史的逻辑,决定未来的上层建筑是服务业生产力,很显然,人类在这方面走了弯路。因为每一种生产力决定出的上层建筑都存在自身的缺陷,不管我们将这种缺陷降低到何种程度,依然改变不了生产力决定出的上层建筑的本质。封建的上层建筑与资本的上层建筑相比,显然有巨大的缺陷,而未来的上层建筑肯定又比资本的上层建筑更加的优越,
以东方的“康乾盛世”为例,“明君”也好,“昏君”也罢,始终改变不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上层建筑形式,当工业生产力成为世界潮流的时候,也就土崩瓦解了,取代的是“自由、民主、法制”的意识形态。问题是,没有多少时间,世界又被新出现的意识形态取代,鼓动了大批人为之奋斗终生,但始终没有解。
我们看生产力的构成情况,还是以农业生产力为主。有人说是“资本主义最薄弱环节”取得的成就,也有讲是“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上的成功,还有讲是“土地革命,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但不管哪种讲法,都间接地承认,是农业生产力决定出来的上层建筑。
找遍世界所有的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没有一个不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力决定出来的上层建筑,都具有独裁、集权与专制特征。表明一个事实,找不到未来上层建筑形式,现实的资本主义又是打到的革命对象,还有什么上层建筑形式呢?总不可能打到一个资本主义,捡起一个资本主义,重复改朝换代的老路。捡起封建主义的内核,这是现成的,但名声太臭,穿上一件比资本主义更加华丽的外衣,那就没人说得清楚了。只不过,谁也说不清楚的外套,如“幽灵”一般,到处徘徊,但终究没有摆脱“幽灵”的命运。探究其核心与本质,还是土地归少部分人所有决定出来的,因为大家的就是无主的,只有少部分人才可以享有。
法国的例子也表明了生产力的决定性,有机会建立“幽灵”式的上层建筑,但老牌的工业生产力决定,依然回到了工业生产力决定的上层建筑,不得不说,如神一样的安排。
探究历史的根源发现,新意识形态是相对于工业生产关系的罪恶批判产生的,不是居于现实的生产力产生的。新意识形态的逻辑是,一个病人,病入膏肓,没法医治,必然死去,医治它的最好办法是消灭它,让它的对立面长出一个新人来。
逻辑错误的地方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离开一方,另外一方没法单独存在,何来长出一个新东西。历史已经表明,当一方没法单独存在的时候,只好捡起另外一方,以维持基本的平衡。只不过继续进行下去,生产力的决定性会给上层建筑带去致命威胁,才不得不重新定义这种新意识形态。初级阶段也好,新模式也罢,始终摆脱不了生产力魔咒,还不如老老实实研究生产力这个最原始的东西,走出一条新路来。
三、未来的生产力决定出的社会意识形态
病人不管怎么治疗,变健康,病情越来越重还是死去,都是那个人,不会出现另外一个新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工业生产力决定出来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只不过是历史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差异,决不会是新出现的一个制度。当然,这套学说产生的时候,“服务”一词都还没有产生,更别说运用“服务业”概念去探寻背后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存在历史的局限,不足为怪。
长出新东西,得有新的种子,有新的生产力,这就是“服务业生产力”。只不过其独特性决定,人们难识“庐山真面目”,才在发展的道路上蹉跎。
农业、工业的结果都有实物形态,而服务业的结果没有,看不见、摸不着,不易保存和易逝。多么神秘莫测门,人们很憧憬其魅力,但要找到大门,深入进去,又不得其法。
我们看,所有的问题,人们感知得到,才会成为一个问题。感觉不到,再大的问题也与自己无关。也就是说,感觉不到就不是问题,也就用不着为之花费精力与劳动,否则,瞎子点灯白费蜡。
感觉到问题还远远不够,还得行动起来,把问题解决掉,把发现的美好传播出去,把创造的美好事物推广开来,这就是服务的本质含义或服务的内涵,换句话讲,服务就是围绕人们感觉展开的劳动。
服务劳动付出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发现与创造美好的过程。有问题,如果不赶紧解决掉,就会一直困扰着人们,一切都美好不起来;发现美好,如果不分享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那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创造一种自己认为美的事物,如果没有推广开来,让众多人都觉得好,社会就没法进步。解决问题、分享发现、创造美好,这种劳动付出过程,将服务的内涵外延开来,使服务业成为“继工业以后,人类第三大产业”。只要人类的问题一直存在,服务就一刻也不会停歇付出;只要心存美好,创新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以支撑人类的继往开来。
有业就有生产力,服务业生产力是从服务过程的四大要素演变而来。
完整的服务过程包括,服务场地、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四大要素,服务内容是看不见的,是服务主体对服务对象付出劳动的结果,随问题解决而消失。剩下的三个要素都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组合起来就成上“服务场地上,服务主体与对象互动”的场景,这就是服务业生产力的构成方式,也可以简化为,固定场地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劳动。
为什么称为固定场地?因为人有问题或心存美好,都得到相应的地方才能够解决,到相应的地方才能够释放。如果没有相应固定的地方,找不到相应的服务主体,后续就不会发生服务。比如人生病了,到医院才能够将病治好,而不是到超市,哪里没有医生,治不了病,一个道理。
对固定场地的解读,可以预测出未来的所有制形式是“有限公有”。人类离不开农业,需要相对大的土地,以维持规模化效率。同样也离不了工业,全面私有才会将人本身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以生产出足够的物质供人们享受。更离不开服务业,因为吃了五谷杂粮都会生病,使用物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限制的公有去解决系统性、公共性、生产性等等系列问题。他们共存于社会,不可或缺,离开任一生产力,社会都没法想象。那种非黑即白的公私对决,已经导致了一个多世纪的意识形态对立,教训可谓非常深刻。
“全面私有”包容个人拥有相对大的土地,让农业得以继续发展与壮大。也容忍了大量的有限公有,让环境、生态、人文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只是这种“有限公有”还停留在觉醒阶段,比如湿地、城市公园、非遗文化遗产等方面,他们对社会都很重要,但还有比他们更重要是农业生产力的碎片化问题,工业生产力的计划调节问题,社会自我管理的实现问题。
用服务集成办法,解决农业的碎片化土地问题,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用需求与生产对接,实现需求引导下的计划生产,以避免资本带来的伤害,扬长避短,工业经济更加健康。而有限公有本身,就是一套大众参与的、具体的实现方式,这就是服务业生产力决定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怎么管理,完全是社会群体自我讨论决定的结果,政府职能会大幅度减弱,最后或许只保留一种形式。相应的法律退居到次要地位,因为这种社会最低保障底线,已经为人们更高的道德修为取代,成为历史阶段的见证。
人们因为问题及美好愿望聚集在一起,这是有限公有的内在机制,决定人本身不会归属任何集团、权利与利益,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他们为帮助别人,付出劳动,从而获取足以保持生存的需要,并从这种帮助中,获取巨大的精神享受,这或许就是服务社会、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拥有更大的土地、更多的个人资产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这些资产的价值,都得依赖别人的帮助才得以实现,自己只不过临时看管而已,有和无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