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种基本类型的价值事物
然而,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深度,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真善美的定义,应该根据它们的价值目的来进行。在“价值事物的三种基本类型”拙文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有序化程度的不断增长过程,人类的有序化分为思维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改变人类有序化过程的价值事物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生理性价值事物。
1、生理性价值事物:是用以影响人类生理有序化过程的事物,用“美与丑”的方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消费资料;②生产资料。其中,生产资料在整体上决定着消费资料的形成与变化,是消费资料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2、行为性价值事物:是用以影响人类行为有序化过程的事物,用“善与恶”的方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①行为;②行为规范。其中,行为规范在整体上决定着机体对行为的引导、制约、调节,是行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3、思维性价值事物:是用以影响人类思维有序化过程的事物,用“真与假”的方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①知识;②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式在整体上决定着大脑对知识的吸收、记忆、处理、传播与运用,是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积累与发展的内因。
由于行为性价值事物可以生产和获得相应的生理性价值事物,因此可以认为行为性价值事物是一种特殊的生理性价值事物;思维性价值事物可以有效地指导人的行为性价值事物,使其价值量产生增长,因此可以认为思维性价值事物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性价值事物。
根据
统一价值论的“选择倾向性法则”,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决定着该事物对于主体的客观意义: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它对于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体就会不断增加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相反,就只有消极的意义,主体就会不断减少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由此给出“真善美”的定义:
真: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
善: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行为性价值事物。
美: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生理性价值事物。
作为真善美的反面,“假、恶、丑”分别是指价值率高差小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和思维性价值事物。
六、真善美的判断标准
根据“选择倾向性法则”,可以推导出它的反命题成立,由此可得:
价值率的判断法则:如果某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该事物的价值率必定大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即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如果某事物不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该事物的价值率必定小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即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
再根据“真善美”的定义可得:
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如果某一思维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真”,反之就是“假”;如果某一行为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如果某一生理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对于社会、集体和个人来说,检验和判断真善美的客观判断标准分别是社会生产力、集体生产力和个人劳动能力。个人属于集体的一部分,判断个人劳动能力大小的客观标准是集体生产力;集体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判断集体生产力大小的客观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由此可得
真善美的最终判断标准:社会生产力是检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最终判断标准。
要正确判断事物的真善美性质,必须辩证地理解以下几对价值关系:长远意义上的真善美与眼前意义上的假恶丑;全局意义上的真善美与局部意义上的假恶丑;内容意义上的真善美与形式意义上的假恶丑;必然意义上的真善美与偶然意义上的假恶丑;客观意义上的真善美与主观意义上的假恶丑。
七、价值率是所有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参数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具体表现为经济的增长、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等,但核心内容则表现为社会价值的不断增长,价值率就是一个用以描述社会价值增长速率的参量。价值率与使用价值及劳动价值一样,是价值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量,深入研究价值率的一般规律是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
任何生产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劳动价值或使用价值)的输入输出系统,其中价值的输入过程可以看作是价值的消费过程或投入过程,价值的输出过程可以看作是价值的生产过程或产出过程。一个生产系统的价值增长速度可用价值率来衡量。
价值率:生产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产出价值量与投入价值量之比值称为价值率,用P来表示,即
P=Qo/(Qi×T) (1)
式中,Qo为产出价值量,Qi为投入价值量。
价值增长率:生产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价值增量与投入价值量之比值称为价值增长率,用Z来表示,即
Z=(Qo-Qi)/(Qi×T) (2)
由此可得,价值率与价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P=Z+1 (3)
统一价值论认为,事物的价值率决定着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或价值增值速度的变化情况:事物的价值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大,价值增值速度就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对它的肯定态度就会越坚决,对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对它的否定态度就会越强烈,对它的反对力度就越大,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显然,对于经济领域,价值率就是利润率,因此在经济领域,利润率是所有经济类事物的关键性指标,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所有经济类事物的根本态度,决定着所有经济类事物的生死存亡。
八、最大价值率法则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任何耗散结构都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有序化规模,具体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增长自己所拥有的价值量,当耗散结构或扩展耗散结构所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由此可得
最大价值率法则:当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任何耗散结构和扩展耗散结构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率P。
最大价值增长率法则:当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任何耗散结构和扩展耗散结构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增长率Z。
价值率反映了生产系统价值增值的速度特性,对于不同的生产系统,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可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经济领域,价值增长率表现为利润率,即利润率就是指经济系统的价值增长率。在经济领域,“最大价值率法则”就是“最大利益化法则”,“最大价值增长率法则”就是“最大利润率法则”。
经济系统所投入和产出的价值通常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价值,还有许多非经济方面的价值,如社会秩序、精神文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精神素质等。当经济系统只考虑经济方面的价值投入产出情况时,或者看作是孤立的经济系统时,其价值增长率就近似为利润率。不过,完全孤立的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任何经济系统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非经济系统相联系,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长率,其利润率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其实际价值增长率。
九、什么是最高行为准则
人类的行为复杂多样,但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人因为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社会领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往往有着不同的行为准则,那么,是否存在着一个最高的行为准则。
前面已经指出,人类所有的行为准则可分为归纳为一点,就是“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根据真善美的定义,真善美分别就是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和生理性价值事物,而且,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评价程度又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率(或价值率高差)大小,也就是说,人类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具有最大价值率的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和生理性价值事物。由此可以得出人类的最高行为准则:
人类的最高行为准则:人类的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最大价值率。
几点说明:
1、理论前提。人类的最高行为准则必须建立在对所有不同形式的价值统一进行计算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对所有不同形式的价值进行统一计算,就无法确定各种事物的价值率和人类各种行为的价值率,
统一价值论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了对于不同形式价值进行统一计算。
2、正确理解。人类所追求的最大价值率是可持续的,而不是断续的;是长远的,而不是眼前的;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是全面价值层次的,而不是单一价值层次的;是客观意义的,而不是主观意义;是综合性的,而不是片面性的;是辩证意义的,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的。
3、统辖关系。人类各种具体的、低层次的行为准则都是这一最高行为准则的具体表现形式,都在根本上服从于这一最高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
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
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