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劳动经济学
1769 0
2011-02-11
推荐中国青年农民工网的一个青年农民工的文章>>


劳斯莱斯、用工荒、收入分配及购买力

无 奇 /文

http://www.youngmigrants.org/sc_nt.asp?id=108



  我在私企工作,老板最近花了近800万(税前)买了辆劳斯莱斯幻影,据说是这个县级市最好的轿车。此前,我们老板已经有奔驰600、保时捷、宝马X6等名车。老板的气派,与我们员工2000元左右的月工资相比,差距只能用“天上人间”来形容。我们单位收入最低的不是工人,而是拥有“学历”的行政人员,比如统计的工资是1300到1500,出纳1800左右。
    理论上,老板给大家的工资只要不低于本市980元的最低工资,就是“合法”的。但谁都清楚,最低工资仅仅是维持员工最低限度的生存而已。从我的感受来看,私企的员工收入基本上与企业效益的好坏无关,效益再好都是老板获益。道理很简单,员工不是资产的拥有者,没有股权,也谈不上拥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更没有什么政治身份可以为自己争取利益,既无法从资产增值中获益,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利益与老板“议价”。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依然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本作为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稀缺资源,在工人与资方的博弈中,劳动者天然地处于劣势。
    今年年初的用工荒非常严重,单位一线工人奇缺,我们企业的几个副总分别带领三支招聘队伍,奔赴安徽、河南、四川、山西、甘肃等传统劳动力大省招聘。但效果并不理想,招来的40多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是一些不识字的中年妇女,很难培养。招来的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跑掉了一半。而且,出去招工两个多星期,包括与地方**的沟通、公关、食宿、通讯、广告等,花费四五万之巨,这与招工的实际效果相比真的是得不偿失!
    为了遏止用工荒,公司采取了工资按时发放(以往都是压一个月工资,比如3月份发1月份的工资)、午餐免费(午餐补贴4块,晚上如果加班再补贴4块)、提供免费宿舍(夫妻房)、给干满一年的员工发放工龄补贴、安排优秀一线员工旅游、对介绍新员工入厂的老员工发放200元介绍费等手段,来吸引新员工留住老员工。尽管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和福利,工人依旧比往年难招很多。单位在开发区,其他企业也大体如此。
    在大幅提高工人待遇的同时,管理技术人员的工资并没有做什么调整。不做调整的坚实后盾是:每年都有五六百万大学生毕业,企业实在不缺普通的管理技术人员。我们厂的现实是,工人加班(每天加班4小时,加3天休息一天),大多数人有2400元以上的月收入,而大多数管理技术人员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换句话说,有学历的员工现在没有普通工人的收入高。所不同的是,管理技术人员可以每周休息一天,工人则每天上班。有必要交代一下,我们单位年产值近10亿,全市排名前十,产品基本上全部出口。
    工人收入的增长,显然不是**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的,实质是由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造成的,是市场的力量。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容易招人,工资不可能大幅增长。
    工人工资增长了,就一定代表购买力增强,能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们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考察,确实近5年来工人工资有了大幅增加,特别是2007年之后,工资的增长非常明显。因为我一直在私企工作,以我个人的感受,近5年私企工人工资的增长应该在30%左右。但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近5年的涨幅在3倍以上,以猪肉粮油蔬菜水果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起码在一半以上,由此我的实际感受是,工资上涨的幅度永远都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上,通货膨胀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事情。如果目前杭州市区的房价上涨10%,则意味着一套房子起码涨价20万元。去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0338元,工资起码需要上涨近7倍才能保证购买力不缩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大家应该注意到,由于成倍的行业工资收入差别和严重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平均工资实际是指多数人达不到的工资。更多的人,工资需要涨幅7倍以上,才能“平衡购买力”。近两年杭州房价到底涨了多少,每个人都会有判断。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近年来,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成倍增长,从根本上推高了物价水平;由于资产掌握在少数人和**手中,普通工薪阶层无法在资产增值中受益,实际购买力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严重萎缩。换句话说,5年前一个普通家庭可能只需要用10年的家庭收入,就可以购买一套房子,而现在则需要50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能5年前我们还保持了对“美好明天”的预期,那么现在幸福感已经变成了灼痛感!
    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严重降低了工人的购买力。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内地经济增长明显加速,可以吸纳更多的工人,而工资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日益缩小。同样的收入,在内陆城市可以比在沿海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农民工何必拖家带口跑到沿海来打工?生活成本的提高,实际上对工人起到了“挤出”效应,民工荒是必然的事情。
    今年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议题一直是舆论焦点,**也一再表态要增加职工收入,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实质改变。现实告诉我们,工人工资的多少,不能依靠**的行政之手来决定。工人的优势是人数众多,老板的优势是掌握资本,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既然决定工人工资高低的是市场供需关系,那么**就应该创造让劳资双方平等博弈的条件,使工人拥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必须有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组织,与老板议价,进行充分的制衡,平衡双方的利益,最终形成一种利益共享机制,工人与老板共同对企业负责,共同进退。
    一部分人太穷,一部分人太富,对社会都不是好事。只有彻底改变劳资双方的失衡关系,才会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打下基础,有效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增加工人收入的关键是提高民众的购买力问题,单纯增加工资并不足以达成这一点。**首先要遏制以房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快增长,使劳动力增值和资本增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否则资产价格疯狂增值,只能导致劳动的再次贬值(实际上,这是普通民众幸福感的贬值,打击的将是我们国家的进取之心,特别是年轻人);**作为社会公平理念的维护者,通过各种手段真正落实各项劳动法规,维护**权威和劳动者尊严;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社会福利。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句名言我们不应忘掉,现在是到了**践行这句话的时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