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资源收入分配
我们目前面临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比如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率过低,一段时间内过多地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现在回到内需拉动经济的时候,不得不主要靠**投资来拉动。我很怀疑,四万亿扩大内需投资的效果可能是短的,2011年、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会重新暴露出来,那就是靠投资作为内需拉动经济的不持久性。因为消费比重过低,所以根本上还是需要靠启动民间消费来拉动经济。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
那么怎样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觉得恐怕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资源分配体制改革滞后,这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
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我国最近几年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增加转移支付、建设民生工程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做的。但是还有一系列体制上的问题没有做,比如资源收益分配,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出台资源税改革,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资源税不改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种自然资源的收益分配长期扭曲。这种收益分配的长期不合理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部分煤矿主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掠夺性开采,违规经营,置工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还有部分官员参与其中,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财富。但仅仅把这些煤矿收归国有,恐怕也未必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这首先是没有解决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问题。目前垄断性资源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把资源收益和经营性收益分开,资源收益最后变成了谁采矿谁受益,这就是垄断收益。而有垄断资源存在,就有寻租行为存在,就会产生权力和资本之间的幕后交易,产生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
不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没有解决,体制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光是看到问题大了,就收归国有。将来哪天民营经济出问题了,是不是都靠国有化来解决呢?这个路子恐怕不是我们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方向应该首先是把体制理顺,解决资源收益合理分配的问题。
对土地收益也适用
不仅是石油、煤矿这类资源收益,房地产市场背后的土地资源、土地收益的分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财政已经变成了土地财政,卖了地就有收入,形成了地方和中央之间的某种博弈机制。中央划定18亿亩红线,严格保护耕地,而地方**在想方设法突破红线,拼命搞土地开发。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财政体制没有理顺,财权和事权没有统一起来,地方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支出没有从合理的财政渠道上给予解决,导致地方**从土地收益上寻求财政问题的解决。而土地资源收益并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管理渠道,又导致了公共资源流失、浪费、腐败等现象。这样的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造成的。
资源型、垄断性行业的资源收益分配问题,以及土地资源的收益分配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拖得越久,既得利益越是固化,既得利益集团越是强化,改革阻力也就越大。在讨论“国进民退”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这些领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