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3-20 13:49:2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0 13:25
“货币使用了12次”,不等于投资了12次。所以,“总支出”1200元不等于投资了1200元。

生产消费循环可以在不扩大投资(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此时流通速度就不变,货币也不会缺。
用你的话说叫消费,用我的话说叫支出。我们可以认为,A投资是100元,其后消费1100元,一年中共支出1200元。消费的钱来源是销售所获得的钱(就是你简单再生产的渔网捕鱼销售所获)。注意,如果100元的产出不能大于1200元,那么,A就会破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3:52:3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0 13:31
你的储蓄,只有存款没有贷款,分析的也有问题。(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这里的逻辑:你可以将储户、银行、贷款人三者合一,共同用储蓄的钱去投资,以后所获,三人按约定分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59:17
阿梁 发表于 2011-3-20 13:4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0 13:25
“货币使用了12次”,不等于投资了12次。所以,“总支出”1200元不等于投资了1200元。

生产消费循环可以在不扩大投资(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此时流通速度就不变,货币也不会缺。
用你的话说叫消费,用我的话说叫支出。我们可以认为,A投资是100元,其后消费1100元,一年中共支出1200元。消费的钱来源是销售所获得的钱(就是你简单再生产的渔网捕鱼销售所获)。注意,如果100元的产出不能大于1200元,那么,A就会破产。
累计消费金额或消费总额与货币量不是一回事。
比如,一个人月薪2000元,每月都消费了,则一年中:累计消费金额或消费总额都是24000元,使用的货币却只有200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21:36:5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0 17:59
阿梁 发表于 2011-3-20 13:4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0 13:25
“货币使用了12次”,不等于投资了12次。所以,“总支出”1200元不等于投资了1200元。

生产消费循环可以在不扩大投资(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此时流通速度就不变,货币也不会缺。
用你的话说叫消费,用我的话说叫支出。我们可以认为,A投资是100元,其后消费1100元,一年中共支出1200元。消费的钱来源是销售所获得的钱(就是你简单再生产的渔网捕鱼销售所获)。注意,如果100元的产出不能大于1200元,那么,A就会破产。
累计消费金额或消费总额与货币量不是一回事。
比如,一个人月薪2000元,每月都消费了,则一年中:累计消费金额或消费总额都是24000元,使用的货币却只有2000元。
币利的定义是货币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为正的情况。以一年为一轮,则只管总额,不论货币供应量。
以人为单位,则劳动力售价为2000×12=24000,若他全花出去了,则支出2000×12=24000。不必管货币供应多少。此例无币利,不能代表整个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1 08:46:17
为什么非得要有币利,平衡或币损就不行吗?
一个厂家,投资1000万元,要5年才能收回投资,前4年是不是都币损,这样做可不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1 11:54:0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1 08:46
为什么非得要有币利,平衡或币损就不行吗?
一个厂家,投资1000万元,要5年才能收回投资,前4年是不是都币损,这样做可不可以?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涉及到文章立论是否成立。
这个厂家,前四年都是币损,结果使别的单位获得了币利,经济将持续发展。但到了第五年后,所有单位就都是币利了,再也没有新的币损厂家了,问题就显现了。
这个厂家其实就是财政赤字,或者是创新理论的新投资。
设若以后每年都有新厂家出现,那么,新厂家将不仅要在前四年币损,而且要不断扩大投资(币损)规模才能满足社会币利的需要。所以,按照凯恩斯的方法,就必须年年不断扩大赤字。结果,赤字过大引起通货膨胀,但买卖比仍然继续降低。结果是滞涨。

所以,5年收回投资的做法可短期有效,长期则无效。

关于平衡和币损:若平衡,则下一轮扩大再生产则只能借贷才能扩大。且在有储蓄和有银行利息时,实质就是有币利。
若币损,则该单位不用几轮,因入不敷出而自动消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1 18:33:21
1、1000万元要是自有资金呢?
2、就算贷款1000万元,这1000万元是“财政赤字”?
3、“若平衡,则下一轮扩大再生产则只能借贷才能扩大。”
前面已经举过例子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积累。很遗憾,你对积累研究的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2 08:32:2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1 18:33
1、1000万元要是自有资金呢?
2、就算贷款1000万元,这1000万元是“财政赤字”?
3、“若平衡,则下一轮扩大再生产则只能借贷才能扩大。”
前面已经举过例子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积累。很遗憾,你对积累研究的不多。
1.自有资金于事无补。自有资金进入流通将产生新的产出,犹如央行货币净投放(净投放本身有利息)。文章中讨论过,债务和新产出其实有些重复,即,若能销售出新产出则债务自然能还清。因此,只要新产出与债务二者存一,则“逻辑错误”不能被纠正。

2.这里也许我的跳跃跨度太大,不好理解。我的意思是财政赤字所起的作用,和上例中5年收回成本一样。财政赤字在当年为赤字,但在下一年,为追求财政收支平衡,则会拼命增加税收,这样和5年收回成本数学逻辑一样。创新理论的实质是有一笔投资(购买),但这笔购买将引来更多的购买,而产出将在以后陆续上市,于是,创新之初的投资将会获利,之后因新产出不断涌向市场,产品就出现了积压难卖。

3.不需要考虑积累。如果你要考虑,对结果并无影响。此与价格、商品种类等一样,不能纠正货币收支的“行为错误”。这样想吧:假若A是通过积累,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那么,从数学上可推出,社会上不知在什么地方就肯定出现与A获得的能力相匹配的债务。这个债务,可能是A自己借的,也可能是别人借的。总之,债务不可避免。随着循环的持续,债务将不断扩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3 07:55:18
理论要经过论证,证明正确才能运用到更进一步的实际分析中去。
前面做了那么多的分析,可以看出你论证的前提和推导过程都有问题,可你还坚持用原有的“结论”说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3 07:55:40
要先明白,论证的逻辑是: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结论才可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3 08:24:1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3 07:55
理论要经过论证,证明正确才能运用到更进一步的实际分析中去。
前面做了那么多的分析,可以看出你论证的前提和推导过程都有问题,可你还坚持用原有的“结论”说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请详细指出哪个前提以及哪个推导过程有问题。我需要了解是我有错误还是文章没有描述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3 09:46:12
阿梁 发表于 2011-3-23 08:2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3 07:55
理论要经过论证,证明正确才能运用到更进一步的实际分析中去。
前面做了那么多的分析,可以看出你论证的前提和推导过程都有问题,可你还坚持用原有的“结论”说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请详细指出哪个前提以及哪个推导过程有问题。我需要了解是我有错误还是文章没有描述清楚。
你重新整理一下论文,发个新版的(不算重复),然后从头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3 15:46:4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3 09:46
阿梁 发表于 2011-3-23 08:2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3 07:55
理论要经过论证,证明正确才能运用到更进一步的实际分析中去。
前面做了那么多的分析,可以看出你论证的前提和推导过程都有问题,可你还坚持用原有的“结论”说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请详细指出哪个前提以及哪个推导过程有问题。我需要了解是我有错误还是文章没有描述清楚。
你重新整理一下论文,发个新版的(不算重复),然后从头讨论。
好的。我将根据我们的讨论,做结构上的修改,以便阅读和理解。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7 17:12:22
关于《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以下简称“文章”)一文的推论过程

应网友要求,将“文章”的理论前提及推理思路详细描述:

如果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强,完全不用看下面的解释,自行推导,将获得与”文章”一致的结论。命题就是:所有经济单位逐年均获得货币利润,但银行放贷债务不许无限扩大(设个上限或设定债务与GDP的比例上限),同时各单位平均下来还要有储蓄。这在数学上能否毫无问题地成立?或是说“成立”需要以什么为代价?
建议先从一两个经济单位组成社会入手,然后再设多个经济单位进行推论。注意:社会再生产要逐年扩大,货币流通速度要恒定或下降。如果设流通速度为1,则计算上会很简便。每轮生产消费循环起止要前后对应。

本文的思路推论如下:
条件假设方面:
1.        名词引用
“文章”从货币收支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货币收支则指的是商品的买卖。买(购买)是支出货币,卖是收入货币。在“文章”里,还出现投资、消费等的名词,这是”文章”为叙说方便而沿用传统的名词。但对这些名词,传统经济学的定义与”文章”定义在范畴上会有出入,原因出自于作者对后面数学运算,以及发现问题并标记、计量问题的需要。
投资:在”文章”中,投资泛指一切支出。即将所有支出看做成本。这样,收支才能匹配运算。
消费:其含义与投资一样。消费在支出货币,应看做成本,而不要简单看成是对资本品或生活品的消费。投资与消费是支出(购买)的一体两面。这样的定义,则将社会中的任何购买既看成是对供货商产品的消费,又是生产商自己在投资。
这样的定义涉及到对生活品的消费问题。”文章”要求将家庭看做生产劳动力的经济单位。家庭一切支出都视为生产成本。于是,对生活品的消费就不再是净消费,而是投资。
那么,还有不产出产品的经济行为,比如慈善单位的“捐赠”,事业单位的研究等。”文章”要求将类此的单位,归并到母单位。比如“盖茨基金会”应归并到微软公司或盖茨家庭,计算母单位的总收支。而某个大学或科研机构的收支应归并到国家财政。财政应视为生产“税单”的,而且追求收支平衡。这样,不生产产品的购买经归并后,都将隶属于有产出的经济单位了。产出的产品中,用于出售以获得货币收入的则在”文章”计算范围内,不进行销售而自己用度的,则不纳入计算。

2.        循环模型
循环模型是”文章”中最复杂的地方,需要数学上仔细分析。
循环就是生产消费循环,因货币穿梭其间,所以注意看货币的收支情况,以便于发现问题。
循环又分为单一经济单位的循环和社会总体的循环。
对于任一经济单位,在货币收支上,其支出为成本,在此成本下,必将产生大于或等于成本的商品待售。需要指出的是,某些单位如事业单位,其产出将为零或者产出小于支出,这时,需要把它归并到财政收支中计算。儿童购买糖果则并入家庭收支计算。于是,产出的价值大于或等于成本的设定就成立了。
关于循环的周期时间:一般以一年为一轮。这是因为,每个经济单位生产消费的周期不一致。不过在货币收支上,完全可以强制定义各经济单位的循环为一年一轮。比如:家庭生产工人,工资是按月获得。看起来是一月一轮,一年为12轮。不过计算上,工人年薪为月薪的12倍。那么,就认定工人的产出也是一年一轮,这是将多重循环看做一轮循环,在数学上并无不可。假若是农民生产水稻,一年2季,看起来是生产消费2轮,其实数学上就当做一轮来计算收支。再比如,某公司修路,平均一年半一条,看起来是1.5年为一轮。那么,货币收支则按照一年为一轮,数据相应缩小1.5倍即可。当然,有人认为,到一年结束时,路还未造成,并不能被消费,那么一年一轮循环的设定逻辑上成立吗?对于这个问题,则只看货币。首先,投资支出已出现,但产出尚未完成。产出是待售品,何时出现不必考虑,只计算将来会有一批待售品出现就可以了。但买卖差必将存在。
关于社会总体看成为一个循环而计算:参见”文章”的分析部分,观察计算社会总支出,总产出,以及对应产出所能够出现的购买力。
当社会被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循环时,注意,使用货币进行的投资就是消费,反过来消费就是投资。即,社会总体的支出既是对上一轮产出的消费,又是本轮的投资。这是投资与消费的嵌套现象。当以一年为一轮循环时,则计算一年的社会总支出与总产出,而当总支出的钱被转手后,其只能形成数额小于当年总支出的消费能力。这个消费能力是第二年的总支出的一部分,它与第一年的产出相对应。第二年的总支出还有一部分是借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第一轮的产出将大于第一轮支出所形成的购买力,因此消费不足是必然。但经济上升期社会每年的在生产却是扩大的,那么第二年
当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且一年循环一轮后,货币流通速度将被看做是1。因为在一年中,货币在各单位之间已经流通过足够次数了,流通速度这个参数已无必要。
另外,循环规模将逐年扩大进行。即第二年的总支出必须大于第一年,这是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模拟。

3.        数学运算和公式推导:
设社会初始阶段储蓄为0,总共拥有购买力为100元钱,社会当前产出货物也值100元。每年总支出所形成的新产出是总支出的105%。以后每年社会以105%的总支出递增,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社会每年的储蓄占到总支出的比例为10%。
这样设定的理由:社会共有100元钱购买力,指的是社会自身无须借贷就本有的购买力,比如社会经济单位拥有金银,但金银不能直接作为通货,于是兑换了纸币。获得纸币后,将购买力设为100即可,元这个单位可有可无。出于习惯,就设一个单位“元”。这样,社会自有购买能力就设定了。以后在循环中不必又提出社会还有未使用的购买力这样的疑问。实际上,即使除此100元购买力外,社会还有藏匿的购买力,那也不影响运算的最终结论,而只是使运算更为复杂。
关于设定扩大再生产每年只增长5%,和储蓄率设定为总支出的10%。这些是为了计算方便,目的是发现和标记、计量问题。
开始循环:
第一轮(第一年),现存商品总值为100元,社会有购买力100元,无债务,故而买卖比为100元购买力/100元商品=1。且,总支出100元(”文章”中为投资100元,含义相同),总产出为105元的商品待售,至此第一轮结束。
为什么不写销售完105元商品时为一轮的结束点呢?因为,对105元商品的消费就是第二轮的投资。故而计算上归入第二轮。即,完成消费,就实现了第二轮投资(支出)。此对每轮产出的消费与下一轮投资行在为上相嵌套。
第二轮投资(支出)的货币来源主要是第一轮货币在交易转手之后形成的。货币转手后,购买力总值还是100元(货币不能自生自灭),但此时,经济单位会发生储蓄行为,于是再次购买的能力就下降了。就是说,100元在转手后被储蓄10元,真实购买力只有90元。105元商品与90元购买力就形成15元的买卖差。这样,第二轮开始时,是90元对105元的商品,买卖比为90/105=0.86。有105元 — 90元的商品会剩余。但是,社会在此时并不会发生剩余而是全卖出去了,因为社会可以举债。举债的方法方式参见”文章”讨论二。
第三轮买卖比将降为0.72,且债务开始累积,原因是上一轮的债务若还请,则在此轮还要再借出来,另外再加上本轮买卖差所必然导致的新债务。
以后各轮均按此规律进行。
将这样的数据归纳成数学公式,则是:
各轮投资(支出)         I n = I 0*(1+R) n                         (n >= 0)                  ①
各轮开始时商品量:  M n = I n-1(1+R)= I n                 (n >= 0)
各轮储蓄:          S n = r *I n  =  r *I 0(1+R) n          (n >= 0)
各轮买卖差          b n = (R + r)I n-1 = (R+r) I 0(1+R) n-1;    (n >= 1)
由于b n是等比数列,公比是(1+R),则

∑bn = I0 (R+r) [(1+R)n – 1]/R           (n>=1)               ②

根据买卖比定义则有:
Pn  = 真实购买力 / 产出   
   = (M n – 累积买卖差)/ M n
= (I n– ∑b n)/ I n   
=  1 – ∑b n / I n            (n>=1)                       ③
①、②代入③得
Pn  =1 – ∑b n / I n
= 1 – I0 (R+r) [(1+R) n – 1]/R / I0(1+R) n
            = 1 – (R+r) [(1+R) n – 1]/[R (1+R) n]          (n>=1)         ④

(公式推导为中学数学,故不再演示推导过程,读者自分析。)
从④可见,买卖比只与币利率及储蓄率有关。R+r为正时,Pn值趋降,R+r为负时,Pn值趋升(数学推导略)。
买卖比的数值及变动代表“背离”的程度和“背离”的变化趋势。
这只是分析经济由上升转向下降的过程,对于下降后又转为上升的过程,”文章”并未用数字列表,而只是文字分析。因为经济衰退后,待售商品将发生降价、债务减免等现象,同时,购买(支出)也会减少,最终的结果是买卖比长期维持在底部,见”文章”分析章节。

4.        容易出现逻辑分析错误的观点归纳
4.1        增加货币量以完成对剩余产品的交易互换
   认为商品量增加后,多投入货币就能实现商品全部交换,这是逻辑误区。因为按照货币流动的实际情况,每一笔钱,使用后必将产出价值大于该笔钱数额的商品待售,而这笔钱经转手后只能形成等于或小于该笔钱数额的购买力,用”文章”的表一数字表示,就是100元支出,将产生105元商品,而100元经转手,只能形成最大100元的购买力,如有储蓄,则只能形成90元购买力。因此,增发货币或说加大投放量都不能改变买卖差现象,最重要的是不能稳定买卖比。增发货币只能引起通膨,不能阻止买卖比的下降。所以过去反经济周期政策用增发货币的方法最终导致了滞涨的出现。
        使用”文章”中“新投”的方法,也不能改变买卖差的存在,但可以稳定买卖比。这是解决经济周期问题的关键。

4.2        增加货币周转次数以完成对剩余产品的交易互换
有网友认为,商品增多了,货币多周转几次就可以让商品充分交换,同时可以完成储蓄以及让经济单位获得币利。这其实是逻辑错误。因为,每一年,货币流通速度已决定了货币周转次数,任意增加流通速度是不允许的。

4.3        多重循环不能按照一轮循环理解
认为A投资的货币经转手后,将用于消费,然后A等待实现销售后才能开始下一轮循环,而且一年之中,ABCD等多个经济单位,在一年中A循环10次,而B循环5次,难以以一个循环代替。
这个问题是数学逻辑,只能由读者自己理解。

4.4        向银行借贷有错吗?
按照”文章”的新投方式投放货币,是否意味着银行向外贷放本身不合理?是否要取消银行贷放?答案是央行的货币不能全部通过贷放方式投放,即在根据社会商品总值决定了货币总量后,大部分货币仍然从银行贷放,少部分为稳定买卖比的需要,必须以币损方式投放,也就是新投。
所以,向银行借贷无错,但货币投放方式需要调整。

4.5        是否所有经济单位都符合产出大于总支出的模式?净消费现象就不符合。
这个问题在”文章”的经济单位归并部分已经说明过了。单从一个儿童购买一块糖来看,确实不会符合产出大于支出的模式。但儿童的支出应归并入家庭,计算为家庭总支出的一部分,然后由家庭总支出与家长工资收入相匹配,这样经济单位就符合总产出大于总支出的理论了。如果某单位总产出不能大于总支出,那么,该单位不要几年,就会因入不敷出而破产并被清除出社会经济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2 16:44:51
对《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一文的解说

各位网友,大家好!
《经济周期成因新解》的帖子在2011年2月18日发表在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区,至今快2个月了,有不少点击量。与帖子相应的文章《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以下简称“文章”)发布在阿梁的博客日志里,有200多次浏览,但极少有人参与评论。有意思的是,对“文章”的讨论只在阿梁与版主王志成之间展开,版主持反对意见。但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双方互认为说服了对方……
由于“文章”的逻辑完全是从数学推理而来,但逻辑出发点与以往经济学不同,故网上交流感到很困难。作者阿梁只在当面交流时,说服过一位MBA硕士,其他在网上的交流均难以说清问题。在此,阿梁将文章的思路与推理过程用最简明的方法描述一下,以期表达清楚。如果作者是错误的,恳请高手们不吝赐教。本着求真求是的态度,作者申明:“文章”是对经济学问题的探讨,如果错了,那么至少可以为以后的探索者提供“此路不通”的借鉴。如果仍未说清道理或读者还有疑惑,请回帖,阿梁尽量答复。如果您赞成这个观点,也请回帖,或给阿梁发个短信息,让作者知道“文章”的观后感。


文章思路:
1.        建立“循环”模型;
2.        利用循环的特点来进行数学分析。
(蓝色字为对假设的逻辑论证)。

生产消费在不断循环,循环模型对于经济个体单位或经济整体都适用。对于一个经济单位A来说,投资100元,产出价值105元的产品待售,售出后将获得105元,定义多出来的5元为“币利”;若为负值,则为“币损”。然后A进入下一轮循环,扩大投资为105元,……,再循环。
以上的循环是以货币来计算的,不考虑还有固定资产(非货币)的情况。如考虑货币以外的情况,只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而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比如,假设A用60元货币加上其他固定资产(价值为40元)作为投资成本,产出将肯定会大于60元货物,预期销售获得60*105%=63元,下一轮,会用63元去投资……。否则,A将因货币的入不敷出而自动消亡,或者A只能简单再生产。这与社会现实不符,不考虑。
但对于A来说,投资100元,货币将转手到B,B拿到100元后会有储蓄,设储蓄比例为A投资的10%,即10元,于是B只能用90元进行花费。那么,A投资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待售,但只能形成90元的消费能力(B来进行)。105元的卖(待售)与90元的买(购买力)将有15元的差额,定义此差额为“买卖差”。每一轮循环,买卖差将不可避免。这是货币循环发生逻辑错误的根源。
定义90元的购买力与105元的待售之比值为“买卖比”。
读者会考虑假设一个孩子购买了一块糖,无产出的情况,这就与上面所说的A的投资情况不符。对此,请将孩子的购买支出额并入家庭的收支计算。令家庭的总支出为成本,产出了父亲这个劳动力,其工资肯定会大于家庭总支出的。于是孩子的花费在并入家庭后,就符合A的情况了。其他类此。
开始循环:经济社会中总共有n个单位,每个单位各自的循环情况将与A相同。那么,将所有单位的投资、产出及形成的购买力分别合并,则投资总金额必定为100的倍数;产出为105的倍数;形成的购买力为90的倍数。买卖差为15的倍数;买卖比还是90/105。
因此,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时,货币投资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但只能形成90元的购买力。因此下一轮开始时,买卖比为90/105=0.86。意味着社会上有105元的货物待售,但只有90元的购买力。不过,在经济上升年度,105元的货物肯定被购买了。那么,多出15元的购买力只能来自于社会的债务。即有经济单位在借贷购买。
借贷购买是因为某些经济单位(借方和贷方)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借贷后投资将会获得更多货币回报。他们的信心来自于社会经济状况不错的表象,这种表象的实质就是买卖比较高,用凯恩斯的理论来讲,就是有效需求足。对这种情况的举例分析参见“文章”讨论2。
另一个问题是,每个经济单位都在循环,他们各自的循环周期是不一致的,能否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循环?这是数学逻辑推理问题。比如,一位工人,工作12个月,按照家庭支出并产出的周期来看,应该循环了12次。而私立学校一年开2次班,则只循环了2次。对于这种情况,请将家庭和学校一年的总支出作为成本,不必管他们各自在什么时间花钱,但它们最后的总产出必将出现。他们合并后就只有一个虚拟单位,一年进行一次循环。
如果认为货币再多循环一下,使那15元货物销售掉,这在逻辑上不成立。因为在此一轮循环中,货币已循环过足够次数了,逻辑上不允许擅自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而且,货币多流通一次,A的情况将多增加一次,买卖比的分子分母都相应增加,所以买卖比仍然不变。亦即15元剩余不可避免。
全社会的循环进入了下一轮。注意,如果是只有A一个单位,A的下一轮是在卖出产品后用所得的货币再开始扩大投资。而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时,则社会总产出被销售后,下一轮的投资也同时完成了。这是总体的循环与个体循环逻辑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购买的本身即是消费也是投资,消费和投资是购买的一体两面。不然的话,社会一轮投资的产出在被销售后,社会上就不存在商品了,社会拿着销售所得的货币又去购买什么呢?实际情况是,一轮总投资100元,产出105元商品,在105元商品被销售后,下一轮的投资也同时完成了,社会将再形成105*105%=110.25的商品待售,这样反复进行。
下一轮将发生与上一轮同样的情形,即买卖差不可避免,但是这一轮总投资是105元,产出110.25元,形成购买力是94.5元,储蓄10.5元,买卖差是15.75元。于是进入第三轮。
第三轮开始,货物是110.25,购买力是94.5。不过注意,此时上一轮的15元债务还在。如果先偿还债务,则真实购买力是94.5-15=79.5元,因此买卖比是79.5/110.25=0.72。(可见,买卖比比上一轮下降了)。如果尚未偿还,则社会在上一轮债务的基础上,还要再借110.25-94.5=15.75元,才能完成此轮购买。债务总额将为30.75元。如果上一轮债务已还清,则还需将相应数额的钱从银行再借出来用于购买,债务总额也是30.75元。就是说,这两轮的债务将累积。以后每一轮的债务都将累积,不仅还不清且数额持续增大。最致命之处是债务占总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经济学中常统计债务与GDP的比例以表示经济运行状况,其实不知道债务的累积是数学逻辑错误造成,而不是经济单位信用不好。
以后各轮,买卖比将持续下降,最后债务和库存都过大,于是借贷将不能顺利进行,因为借方和贷方都会信心不足。用凯恩斯的理论叫“有效需求不足”。在于银行,则开始收缩,导致经济衰退。衰退后,许多债务将被减免或自动消除,许多商品不断降价。这意味着过去投资100元,原产出价值105元,现在可能因降价使价值小于100元了,也就是“币损”必定出现。比如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原来账单若都能得到还清,银行是盈利的。但此时,倒闭使相应许多债务都不存在了,于是银行原投资(放贷)100元,现在可能连本带利都亏损了。由于出现了币损,买卖差将缩小,买卖比将不再下降或开始上升。以后“币损”发生的越多,则买卖比上升的越大。大到一定程度,经济就复苏了,又开始了新一轮周期。

上面是简要描述。至于相应公式及更详细一些的论证,请浏览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83036.html

欢迎提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8 00:10:53
各位网友:
大家好!
针对“经济周期成因新解”,作者又做了修改,但逻辑不变。文章发表在新日志里。此次用本文逻辑,简评了以往常见经济周期理论。文中的数据已画成图,通过此图很容易看清买卖比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对应关系。
本文的关键点在于:
1.买卖差现象是否真实存在?
2.经济是否可用一个循环来概括?
3.币利是否一定要有币损与之相匹配?
以上三点若成立,再考虑买卖比就合理了。

文章只涉及中学数学原理,是对是错应该不难判断。
欢迎广大网友批评指正。如能将此文推荐给你的朋友、老师、大师等,则更受欢迎。作者一直期待着大家的评判,无论褒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9 11:09:21
你这个经济周期成因太难懂,没有耐力是看不下去的。我没有耐力。我编了个词条“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你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5680635.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9 17:52:17
ybl 发表于 2011-5-19 11:09
你这个经济周期成因太难懂,没有耐力是看不下去的。我没有耐力。我编了个词条“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你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5680635.htm
谢谢你的发帖。链接内容已阅。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应该说是危机的理论。通篇讲的是经济只能向下发展,直至危机爆发。但没有说明经济复苏和高涨的原因是什么,也没有说明萧条后,经济为什么又能反转。

关于我的文章,简单说起来就是:将社会经济用一个整体来计量,当然这在逻辑上认同要费很大事。这个整体是一个不断的循环。如能想通了,则观察这个整体的支出与收入,然后用数学去理解“买卖差”,“买卖比”。然后观察买卖比为什么会自发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周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1 02:25:21
对文章的思路解读已发在新日志里,敬请浏览http://www.pinggu.name/space.php ... o=blog&id=9527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 08:41:15
经济单位的货币循环方式是:支出----收入(售出产品)-----再支出。如果将各经济单位的货币循环合并起来,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的循环仍然是“支出-----收入-----再支出”。为保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则收入应大于支出,再支出也应大于上一轮支出。循环的同时,社会还会发生储蓄。
        这样的货币循环存在数学逻辑错误,即:社会必将发生永远无法偿清的“无理债务”,这个债务现在一般被错误地认为是信用不好。需要指出的是:“无理债务”与其它商品一样,都是“剩余”。也就是说,“剩余”是人为错误造成,而不是货币量或生产结构问题……。这个数学逻辑错误导致了经济周期,用“买卖比”可以很好地观察这个逻辑错误的程度。纠正这个逻辑错误只需要在投放方式上做一点改动。如此则买卖比可以一直变动在安全区间,从而使经济持续发展。
       注意:支出后有产出,这个产出是泛指所有需要换取货币的“商品”,如:账单、税单、商品、劳动力等。这样才好分析支出与收入的对比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8 21:1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8 21:50:22
谢谢发帖
“新投”的货币所有权并不随意归于任何经济单位。只有付出劳动才能获得财富,这是社会经济不变的宗旨。所以,“新投”的货币是直接交给付出劳动的居民,但注意,这些居民劳动的产品不得用于售卖。而且,“新投”如果计入财政,则必须以赤字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社会的“买”与“卖”就永远保持平衡了。
如果“新投”的货币直接发放给居民,则违反了“劳动才能获得”的基本原则。同时,因“新投”没有带来丝毫产出,这也是社会的浪费。
对本文如有其它疑问、反驳或支持,都是非常欢迎的。敬请发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4 16:41:49
各位朋友:
“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一文虽有很多浏览,但极少有人参与评论。作者疑惑大概是没有表述清楚?我知道,用“循环”做模型,逻辑上确实要绕很多弯,下面我详细分解描述。希望大家能指出对错。不过这里,我改变一下表达方式,就是日志文中所提到的将银行也并入循环,这样归总出总体循环,以便于大家分析判断。

将银行一起并入计算,视社会为一个整体,则是将任何经济单位的支出视为成本,产出商品视为待售。这样,只要是需要用货币来赎买的,就视为待售品。银行的待售品是账单,财政的待售品是税单等,企业待售品是商品,家庭的待售品是劳动力。

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后,在一轮循环中,整体支出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包括银行产生的账单、财政产生的税单、企业产生的商品等,即所有等待用货币来赎买的货物),但100元支出后,由于接收100元货币的还是社会整体本身,只不过货币在社会的不同经济单位间转手一下。且在此后,经济单位将储蓄,设储蓄总额为10元。因此社会整体所具备的购买力只有90元。因此社会在下一轮循环时,将是90元去购买105元的货物。因此,15元的货物将剩余。这些剩余里包含了银行的债务和市场上的商品。买卖比是90/105=0.86。
下一轮社会会扩大再生产,设按105%的比例倍增规模。于是,下一轮又发生与第一轮一样的情况,第二轮的剩余将与第一轮的剩余累积。买卖比将会是94.5/(110.25+15)=0.75。
注:第二轮105元支出,新产出为105*1.05=110.25,储蓄为105*0.1=10.5元,新形成的购买力为105-10.5=94.5元。15元是上一轮的剩余留到了此轮。
        以后各轮循环类此……

用这个模式来分析,将应用到以下的数学通项式:
设:
P为买卖比;
n为轮次(或年份)。
K为年(轮)增长率,利润率为R,其与增长率的关系为K=1+R;
B为年(轮)总购买(支出),逐年增长;B的通项式为
B n= (1+R) (n-1)B0                             (n>=1)     ①
储蓄率为r,那么每年的买卖差C =(k–1 + r)B = (R+r)B;
r>0,表示当年有新增储蓄;
r=0,表示当年没有新增储蓄;
r<0表示当年没有新储蓄,而是将过去的储蓄拿出来支出。
总剩余(累积买卖差)的通项公式为
∑Cn =(k–1+r)(kn-1)B0/(k-1)= (R+r) ((1+R)n-1)B0/R    (n>=1)      ②

根据买卖比定义则有:
Pn =Σ买/Σ卖 = Bn/(kBn + ∑Cn)                                            ③
①、②代入③得
Pn = (1+R) (n-1)B0/{(1+R) nB0 + (R+r) [(1+R)n-1]B0/R}
  = R(1+R) (n-1)/{R(1+R) n + (R+r) [(1+R)n-1]}           (n>1)              ④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P只与利润率及储蓄率有关。如果R是正值,那么r越大,Pn则越小,表明储蓄参与引导经济向衰退发展,而不能促进经济向上进步。“消费不足论”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周期正在于此。
另,比较Pn及Pn+1的大小,得:
Pn/Pn+1 ={R(1+R)(n+1) + (R+r)[(1+R)(n+1)-1]}/{R(1+R)(n+1) + (R+r)[(1+R)(n+1) - (1+R)]}
比较分子分母,在经济上升期,R+r>0且R>0时,Pn/Pn+1>1,说明在经济上升期,买卖比趋降,即币利和储蓄可使经济转向衰退。如果没有剩余的累积,则买卖比会稳定。当经济衰退时,累积剩余会主动通过降价、债务减免来大量消除。因而衰退时,买卖比趋升则只能通过定义公式③来观察到,而不是通过④来比较得出。在衰退后,当买卖比一直上升到投资者有信心时,萧条期才结束。之后,债务减免和商品大降价的行为基本不再发生,于是经济又开始了买卖比由高向低的变动。经济也因此发生周期变动。

这里的计算是将银行也归入社会循环中来进行的。买卖比的公式与将银行排除在外的计算方式不同,因此买卖比的公式不一样。但最终这两种计算的结论却是一致的。
这两种方法,一种是突出债务(无理债务),另一种是计算整体剩余(包含债务)。两种方法均指出经济之所以呈周期性波动是储蓄和币利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因是社会缺乏与“币利”相匹配的“币损”(储蓄也属于币利)。于是经济只好用衰退期的“币损”来匹配上升期的“币利”,这是数学逻辑的必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30 08:42:27
债务过多、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的共同根源

网上最近热议的经济话题包括,美国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希腊债务等,以及中国CPI超出预期,央行只好回笼货币来控制通货膨胀,还有世界上除中国外经济大多都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只有一个。下面简说之:

首先,要明白货币在经济活动中自身是处于循环之中的。这个循环,就是经济单位“支出----收入-----再支出”的循环。这里用“支出”而不用“投资”或“消费”,是因为“支出”本身包括了“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而“收入”指的是卖出商品后的货币收入。对于一个经济单位来说,“收入”肯定要大于“支出”,否则的话,经济单位会有“入不敷出”的现象出现。若反复如此,经济单位也会因之而垮台。因而,将“支出”看作成本,产出看作是“支出”的结果,这样就能发现问题。为方便理解,则将一轮循环中“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定义为“币利”,如发生“币利”为负值时,则称其为“币损”。

下面从循环出发,分析经济现象。
一个经济单位A支出100元,可产生105元的商品待售,100元货币转手到B,B有储蓄,假设储蓄10元,90元用于支出。这是经济中最普遍的现象。即,100元支出产生了105元的商品待售,但只产生了90元的购买力。90元与105元的比值叫“买卖比”。全社会的买卖比将决定经济的走向。105元与90元的差额叫“买卖差”。
当然,全社会有n多个经济单位,不过它们只是A的重复,只是各自支出、产出的数量会有变化。各单位累加后,全社会的总支出、总商品量等将会与A的行为成倍数关系,并不能减小或消除买卖差,也不能改变买卖比。
当然,以上这一结论涉及很复杂的数学逻辑,主要与“循环”有关。为简洁起见,这里不展开,详见逻辑分析: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当全社会被看成一个循环后,第一轮循环100元支出,将产生105元货物(设币利率为1.05%),货币转手后将发生10元储蓄(设储蓄率为支出的10%)。这样,在第二轮开始时,社会将存在105元的货物,但只有90元的支出能力。为实现对105元货物的购买,社会必须新借贷15元。注意,这里出现了15元的债务,它源于币利和储蓄。
第二轮的支出应扩大为105元(经济上升),由于能举债15元,这一点不难办到。但第二轮会发生与第一轮一样的情况,且,15元的债务会滚存下去而不是在货币流通中自然消除。结果,第三轮开始时,滚存债务将会变成30.75元(第一轮与第二轮债务相加,读者请自己运算)。注意,这个债务是还不清的,故称其为“无理债务”。当然有人要问:什么是有理债务?所谓有理债务,就是说,社会上的货币一般都是从银行借贷出来的。假设上例第一轮支出的100元为从银行借出的债务,那么到第一轮末,因只卖出90元货物,所以数学上只有90元可以还给银行,因此这90元为有理债务。剩下10元不能还的债务。
那么为什么说是15元无理债务?因为货物增加了,银行会增加投放5元货币,从而使社会新债旧债合在一起为15元。它正好与10元的储蓄与5元币利的和相等。以后经济上升期每一轮循环都发生这样的情况,旧债在循环中滚存,以至于债务越来越大。这就是很多国家出现债务巨大的根源。
当然,也有些国家经济发展了,但债务并不多。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有充足的“币损”现象发生,比如贸易顺差。出口是外来货币在境内购买,但不在境内产生新的商品,因此对于境内来说,这笔购买实质上是完全的“币损”。进口则与出口相反。因此贸易顺差就是最终“币损”的数额。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希望贸易顺差越大越好,因为顺差是币损,可以减小总体的买卖差,也就是消除一定的“无理债务”或剩余。(注意,债务是“币损”的前身,债务可还,则实现币利,债务无法偿还则出现“币损”)。
债务过多与商品剩余是一致的,因为剩余商品卖不出去,所以债务才无法偿清。但反过来,也可以认为,银行不愿或不能继续放贷了,所以商品卖不出去。银行不再扩张,是因为剩余或坏帐太多,被迫进行收缩。这个现象即是上面所说的循环逻辑错误所致。而商品大量卖不出去时的经济现象被叫做“经济停滞”,其实这是货币多次循环反复出现“买卖差”所累积导致问题。
假如ZF干预,则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得新债务继续出现。结果,滞销的商品得以销售,但买卖差没有被消除,所以,好时光不会长久,经济将再次停滞。同时,由于强制使超量货币进入流通,通货膨胀将接踵而至,以至于滞涨终于出现。这是世界各国的通病。
解决方法:社会需要在货币投放时,准备一定量的“币损”性投放,即有一部分货币直接转给了居民,不过这部分居民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这笔货币,但相应产出必须是全民共享品,不上市交易。这样,这笔货币的投放将是“无产出”的,成为有支出而无收入的货币净损。这笔“币损”将与社会的总“币利”相匹配,于是买卖差将被消除,社会剩余才能被完全销售掉,且“无理债务”问题在根本上被解决。从而,经济可以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因此,经济周期问题实质上只是数学逻辑问题,过去反经济周期的策略在于没有纠正这个数学逻辑错误,所以统统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7 23:11:08
敬告:本文只是数学问题,如有任何不解、反驳或支持,敬请发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7:54:18
1楼就错了,后面不用细看

当银行获得10元储蓄的时候,增加了货币供应,银行就需要尽快把这10元借贷出去,这会压低利率,使得投资增加。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一个人一生的收入与支出总是平衡的,只是有时候收入多一些,有时候支出多一些,
不同的人会相互抵消。
特殊情况下(仅仅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
所有的人都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经济才会失衡,而这往往源于之前的非理性繁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1 21:36:41
谢谢你的反驳。这个问题以前我反复考虑过,解释如下:
1.需要建立循环的模型。建立循环后,才会发现待售与待购不平衡。
2.就你的回帖而言,银行将储蓄的10元再贷出,虽然这样可以满足购买力,使待售品全部得以售出。但是,银行贷出所产生的债务却不能在这一次循环中还清,而只能留到下一轮循环才能还清。反复如此,最后债务就大量留存。所以现在可以看到世界上那么多国家有还不清的债务。如果没有这些债务,经济早就停滞了。有了这些债务,经济就可以维持上行。但最后债务会越积越多。这是数学问题,请重新考虑。
3.比如说,一个人,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产品可以左手卖到右手,然后右手卖到左手。但必须要有货币媒介。同时,该人还必须有储蓄,还必须每次都扩大再生产。请完成这样的数学假设。    如果不能实现,则请将社会归纳成一个单位,按照文中的方法进行归纳。这样,问题就明显了。
无论如何,感谢您的发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1 23:20:54
关于循环模型容易混淆的地方

请这样去理解经济单位的归并和循环

以家庭为例。家庭产生劳动力,设工资收入100元,家庭储蓄10元,其余90元用于消费,包括衣食住行及孩子花销等。产出大于支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同理,请将企业看做家庭,社会上的劳动力(企业给他们发工资)、事业单位、慈善单位、ZF行政人员、军队等看做孩子(企业以工资、纳税、捐赠等方式给孩子零花钱)。企业的产出相当于家庭的劳动力工资。这样,企业的收支与上面家庭的情况就一样了,肯定产出会大于支出。然后,将企业的收支合并成一个单位。产出就是社会上销售的全部商品。结果发现,企业实际上是自己支出形成更大的产出,但支出只形成了更小购买力(货币不能自动升值,转手后币值不变,有储蓄时购买力减小)。这新形成的购买力就是去买那更大的产出的。这种“买”、“卖”的背离现象肯定会引起经济混乱。
然后要用循环的模型来观察上述“背离”的程度。由于社会经济循环是“支出-----产出-----再支出------再产出-----”,每2个成一组而形成的循环。所以将社会经济的循环终点设定在产出后而不是销售完成后,因为社会总体的购买是对上一轮产出的购买,也就是消费了上一轮的产出。购买完成后,新的产出会自动出现。
问题是,由于每一轮都出现产出大于支出的问题,则第一轮循环产出了105元商品,但只形成了90元购买力。于是,第二轮再支出时,社会必须发生15元债务。债务的资金来源于储蓄的10元和央行新发行的5元货币。举债的是经济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体,举债的个体对未来信心百倍。于是,社会总体对此毫不知觉。但大家不知道数学逻辑已发生了错误。在第二轮中,买完商品后,15元债务留存到第三轮,以后每轮都发生这样的情况,于是债务就会累积增大,出现债务危机。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需要有足够的产出小于支出行为。出口对于一国经济来说就是这样的行为,进口则相反。因此,贸易顺差对一国经济总是好的。原因即在于此。
各国不可能都有足够的贸易顺差额,因此,ZF只能自己另想办法。方法是,将一部分货币直接投放给居民。当然,居民不能白得货币。于是,居民在获得这笔货币时,需要生产全民共享的产品。以劳动换取货币。不过这些产品在社会上不售卖,于是发生产出小于支出的行为。
实行这个方法,意味着银行将只获得比预计少一些的货币,这是否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贷放呢?其实不会。因为,投放给居民的货币会购买商品,再由企业还贷给银行,于是银行仍然能获得足够货币。不过这时,社会上的商品和债务已经发生了减少。这样,社会总体上的“买”与“卖”就平衡了,经济就能长期稳定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7 13:29:08
这个帖子是对本文的举例式解说,请浏览: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07435-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9 15:21:09
大家好!
昨日写了以下这个帖子,很简单。这个帖子不再用模糊不清的概念,而用全新的名词。请浏览并给与回帖。  阿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5300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