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一文的解说
各位网友,大家好!
《经济周期成因新解》的帖子在2011年2月18日发表在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区,至今快2个月了,有不少点击量。与帖子相应的文章《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以下简称“文章”)发布在阿梁的博客日志里,有200多次浏览,但极少有人参与评论。有意思的是,对“文章”的讨论只在阿梁与版主王志成之间展开,版主持反对意见。但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双方互认为说服了对方……
由于“文章”的逻辑完全是从数学推理而来,但逻辑出发点与以往经济学不同,故网上交流感到很困难。作者阿梁只在当面交流时,说服过一位MBA硕士,其他在网上的交流均难以说清问题。在此,阿梁将文章的思路与推理过程用最简明的方法描述一下,以期表达清楚。如果作者是错误的,恳请高手们不吝赐教。本着求真求是的态度,作者申明:“文章”是对经济学问题的探讨,如果错了,那么至少可以为以后的探索者提供“此路不通”的借鉴。如果仍未说清道理或读者还有疑惑,请回帖,阿梁尽量答复。如果您赞成这个观点,也请回帖,或给阿梁发个短信息,让作者知道“文章”的观后感。
文章思路:
1. 建立“循环”模型;
2. 利用循环的特点来进行数学分析。
(蓝色字为对假设的逻辑论证)。
生产消费在不断循环,循环模型对于经济个体单位或经济整体都适用。对于一个经济单位A来说,投资100元,产出价值105元的产品待售,售出后将获得105元,定义多出来的5元为“币利”;若为负值,则为“币损”。然后A进入下一轮循环,扩大投资为105元,……,再循环。
以上的循环是以货币来计算的,不考虑还有固定资产(非货币)的情况。如考虑货币以外的情况,只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而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比如,假设A用60元货币加上其他固定资产(价值为40元)作为投资成本,产出将肯定会大于60元货物,预期销售获得60*105%=63元,下一轮,会用63元去投资……。否则,A将因货币的入不敷出而自动消亡,或者A只能简单再生产。这与社会现实不符,不考虑。
但对于A来说,投资100元,货币将转手到B,B拿到100元后会有储蓄,设储蓄比例为A投资的10%,即10元,于是B只能用90元进行花费。那么,A投资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待售,但只能形成90元的消费能力(B来进行)。105元的卖(待售)与90元的买(购买力)将有15元的差额,定义此差额为“买卖差”。每一轮循环,买卖差将不可避免。这是货币循环发生逻辑错误的根源。
定义90元的购买力与105元的待售之比值为“买卖比”。
读者会考虑假设一个孩子购买了一块糖,无产出的情况,这就与上面所说的A的投资情况不符。对此,请将孩子的购买支出额并入家庭的收支计算。令家庭的总支出为成本,产出了父亲这个劳动力,其工资肯定会大于家庭总支出的。于是孩子的花费在并入家庭后,就符合A的情况了。其他类此。
开始循环:经济社会中总共有n个单位,每个单位各自的循环情况将与A相同。那么,将所有单位的投资、产出及形成的购买力分别合并,则投资总金额必定为100的倍数;产出为105的倍数;形成的购买力为90的倍数。买卖差为15的倍数;买卖比还是90/105。
因此,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时,货币投资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但只能形成90元的购买力。因此下一轮开始时,买卖比为90/105=0.86。意味着社会上有105元的货物待售,但只有90元的购买力。不过,在经济上升年度,105元的货物肯定被购买了。那么,多出15元的购买力只能来自于社会的债务。即有经济单位在借贷购买。
借贷购买是因为某些经济单位(借方和贷方)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借贷后投资将会获得更多货币回报。他们的信心来自于社会经济状况不错的表象,这种表象的实质就是买卖比较高,用凯恩斯的理论来讲,就是有效需求足。对这种情况的举例分析参见“文章”讨论2。
另一个问题是,每个经济单位都在循环,他们各自的循环周期是不一致的,能否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循环?这是数学逻辑推理问题。比如,一位工人,工作12个月,按照家庭支出并产出的周期来看,应该循环了12次。而私立学校一年开2次班,则只循环了2次。对于这种情况,请将家庭和学校一年的总支出作为成本,不必管他们各自在什么时间花钱,但它们最后的总产出必将出现。他们合并后就只有一个虚拟单位,一年进行一次循环。
如果认为货币再多循环一下,使那15元货物销售掉,这在逻辑上不成立。因为在此一轮循环中,货币已循环过足够次数了,逻辑上不允许擅自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而且,货币多流通一次,A的情况将多增加一次,买卖比的分子分母都相应增加,所以买卖比仍然不变。亦即15元剩余不可避免。
全社会的循环进入了下一轮。注意,如果是只有A一个单位,A的下一轮是在卖出产品后用所得的货币再开始扩大投资。而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时,则社会总产出被销售后,下一轮的投资也同时完成了。这是总体的循环与个体循环逻辑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购买的本身即是消费也是投资,消费和投资是购买的一体两面。不然的话,社会一轮投资的产出在被销售后,社会上就不存在商品了,社会拿着销售所得的货币又去购买什么呢?实际情况是,一轮总投资100元,产出105元商品,在105元商品被销售后,下一轮的投资也同时完成了,社会将再形成105*105%=110.25的商品待售,这样反复进行。
下一轮将发生与上一轮同样的情形,即买卖差不可避免,但是这一轮总投资是105元,产出110.25元,形成购买力是94.5元,储蓄10.5元,买卖差是15.75元。于是进入第三轮。
第三轮开始,货物是110.25,购买力是94.5。不过注意,此时上一轮的15元债务还在。如果先偿还债务,则真实购买力是94.5-15=79.5元,因此买卖比是79.5/110.25=0.72。(可见,买卖比比上一轮下降了)。如果尚未偿还,则社会在上一轮债务的基础上,还要再借110.25-94.5=15.75元,才能完成此轮购买。债务总额将为30.75元。如果上一轮债务已还清,则还需将相应数额的钱从银行再借出来用于购买,债务总额也是30.75元。就是说,这两轮的债务将累积。以后每一轮的债务都将累积,不仅还不清且数额持续增大。最致命之处是债务占总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经济学中常统计债务与GDP的比例以表示经济运行状况,其实不知道债务的累积是数学逻辑错误造成,而不是经济单位信用不好。
以后各轮,买卖比将持续下降,最后债务和库存都过大,于是借贷将不能顺利进行,因为借方和贷方都会信心不足。用凯恩斯的理论叫“有效需求不足”。在于银行,则开始收缩,导致经济衰退。衰退后,许多债务将被减免或自动消除,许多商品不断降价。这意味着过去投资100元,原产出价值105元,现在可能因降价使价值小于100元了,也就是“币损”必定出现。比如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原来账单若都能得到还清,银行是盈利的。但此时,倒闭使相应许多债务都不存在了,于是银行原投资(放贷)100元,现在可能连本带利都亏损了。由于出现了币损,买卖差将缩小,买卖比将不再下降或开始上升。以后“币损”发生的越多,则买卖比上升的越大。大到一定程度,经济就复苏了,又开始了新一轮周期。
上面是简要描述。至于相应公式及更详细一些的论证,请浏览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83036.html
欢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