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6926 338
2011-02-18

这里看帖子正文,公式、表格有版面显示错误,请到日志里看正文,格式清晰   

已发新日志,论述经济周期。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简述:
以家庭为例。家庭产生劳动力,设工资收入100元,家庭储蓄10元,其余90元用于消费,包括衣食住行及孩子花销等。产出大于支出(再支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同理,请将企业看做家庭,社会上的劳动力(企业给他们发工资)、事业单位、慈善单位、ZF行政人员、军队等看做孩子(企业以工资、纳税、捐赠等方式给孩子零花钱)。企业的产出相当于家庭的劳动力工资。这样,企业的收支与上面家庭的情况就一样了,肯定产出会大于支出。然后,将企业的收支合并成一个单位。产出就是社会上销售的全部商品。结果发现,企业实际上是自己支出形成更大的产出,但支出只形成了更小购买力(货币不能自动升值,转手后币值不变,有储蓄时购买力减小)。这新形成的购买力就是去买那更大的产出的。这种“买”、“卖”的背离现象肯定会引起经济混乱。
然后要用循环的模型来观察上述“背离”的程度。由于社会经济循环是“支出-----产出-----再支出------再产出-----”,每2个成一组而形成的循环。所以将社会经济的循环终点设定在产出后而不是销售完成后,因为社会总体的购买是对上一轮产出的购买,也就是消费了上一轮的产出。购买完成后,新的产出会自动出现。
问题是,由于每一轮都出现产出大于支出的问题,则第一轮循环产出了105元商品,但只形成了90元购买力。于是,第二轮再支出时,社会必须发生15元债务。债务的资金来源于储蓄的10元和央行新发行的5元货币。举债的是经济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体,举债的个体对未来信心百倍。于是,社会总体对此毫不知觉。但大家不知道数学逻辑已发生了错误。在第二轮中,买完商品后,15元债务留存到第三轮,以后每轮都发生这样的情况,于是债务就会累积增大,出现债务危机。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需要有足够的产出小于支出行为。出口对于一国经济来说就是这样的行为,进口则相反。因此,贸易顺差对一国经济总是好的。原因即在于此。
各国不可能都有足够的贸易顺差额,因此,ZF只能自己另想办法。方法是,将一部分货币直接投放给居民。当然,居民不能白得货币。于是,居民在获得这笔货币时,需要生产全民共享的产品。以劳动换取货币。不过这些产品在社会上不售卖,于是发生产出小于支出的行为。
实行这个方法,意味着银行将只获得比预计少一些的货币,这是否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贷放呢?其实不会。因为,投放给居民的货币会购买商品,再由企业还贷给银行,于是银行仍然能获得足够货币。不过这时,社会上的商品和债务已经发生了减少。这样,社会总体上的“买”与“卖”就平衡了,经济就能长期稳定发展。


   敬请浏览  谢谢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欢迎提问。欢迎批评。欢迎推荐给您的朋友、老师或大师。


本文浏览虽多,却始终不见评论。作者十分困惑究竟表达清楚了没有?恳请读者发帖,支持、反对、质疑均受欢迎。多谢!


敬请发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18 21:56:24


请到日志里浏览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一.
经济中的买卖可归总为一个循环
   定义支付货币及用货币换取商品的行为为买,而得到货币或用商品换取货币的行为为卖。一定时间内买与卖数量上的比值为买卖比。
   全社会生产消费的循环在货币上就是买卖循环,方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扩大投资……”。
   全社会可看作一个循环码?
   可以。因为全社会是无数个经济单位构成,每个经济单位都存在买卖循环。将这些循环合并起来看,就是一个循环。
   一个公司有买卖循环好理解,多个公司合并起的买卖循环来难以理解。
   其实,这个公司是一个跨国公司,在各国都有子公司,不管子公司如何循环,总公司只要根据货币收支总额自己结算就是自己的循环。这个跨国公司就是社会整体。
   那么,难道这个公司自己生产产品又卖给自己吗?
   是的,所有经济单位的∑投资就是购买这些单位的∑产出的。
   那么,买卖循环肯定都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扩大投资……”这种方式吗?
   是的,肯定追求币利。至少也不亏本。
   比如,企业单位的购买,可产生更多的商品去卖,有币利;事业单位、慈善单位等的购买,虽不直接产生卖,但其货币来源于母单位,可能是财政或某个支持慈善的组织。而母单位的收(包括捐助)支则是力求平衡或略有盈余的。否则,母单位不能存在。所以,事业单位和慈善单位的收支计入母单位后至少无币损。还有,一个儿童的购买应计入家庭单位,而家庭的收入则是出卖更大价值的劳动力,且有储蓄,是币利;因此,全社会的任何买实际上都与某个卖对应并组成循环,反复产生币利。
   这样,整个经济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自己生产商品又卖给自己,同时,自己还储蓄。当产品增加时,自己为产生了币利而兴奋。而把对应币利的债务当作是很快会实现的潜在币利,只要货币能循环。

二.买卖循环的数学逻辑
   购买可分为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两种,分别用AB代替。预期币利发生在投资的时候,而储蓄应该发生在消费的时候。
   那么,在第一轮货币循环中,A投资100元,生产105元的商品,货币转手倒BB要储蓄10元(设消费倾向是0.9),只拿90元用于购买。这样,买卖关系是90元货币对105元的商品。买卖比是90/1050.8690元回到A手中。15元货物过剩。
   第二轮:A只有90元货币,但为了扩大再生产,只好借15元,使投资变成105元,生产了105*1+5%)为110.25元商品。但货币转手到B后,B储蓄10%10.5元,只用94.5元购买,买卖比为94.5/110.25+15)为0.7594.5元回到A手中。


   这样可以看出,买卖比在不断下降,并能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见表一货币循环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8 22:00:29

以下不必看,显示有错误。







  年度
  (轮次)
  
  产出
  
  购买
  (投资)
  
  真实购买力
  
  当年储蓄
  
  买卖差(当年)
  
  欠缺购买力
  (币利+储蓄)
  
  买卖比(年初)
  
   

0


  
   

100.00


  
   

100.00


  
   

100.00


  
   

10.00


  
   

0.00


  
   


  
   

1.00


  
   

1


  
   

105.00


  
   

105.00


  
   

90.00


  
   

10.50


  
   

15.00  


  
   

15.00


  
   

0.86


  
   

2


  
   

110.25


  
   

110.25


  
   

79.50


  
   

11.03


  
   

15.75  


  
   

30.75


  
   

0.72


  
   

3


  
   

115.76


  
   

115.76


  
   

68.48


  
   

11.58


  
   

16.54  


  
   

47.29


  
   

0.59


  
   

4


  
   

121.55


  
   

121.55


  
   

56.90


  
   

12.16


  
   

17.36  


  
   

64.65


  
   

0.47


  
   

5


  
   

127.63


  
   

127.63


  
   

44.74


  
   

12.76


  
   

18.23  


  
   

82.88


  
   

0.35


  
   

6


  
   

134.01


  
   

134.01


  
   

31.98


  
   

13.40


  
   

19.14  


  
   

102.03


  
   

0.24


  
   

7


  
   

140.71


  
   

140.71


  
   

18.58


  
   

14.07


  
   

20.10  


  
   

122.13


  
   

0.13


  
   

8


  
   

147.75


  
   

147.75


  
   

4.51


  
   

14.77


  
   

21.11  


  
   

143.24


  
   

0.03


  
   

9


  
   

155.13


  
   

155.13


  
   

-10.27


  
   

15.51


  
   

22.16  


  
   

165.40


  
   

-0.07


  
   

银行


   

收缩


  
  8轮后如果银行收缩,则必然导致143.24元货物无人问津,结果就是衰退;如果银行继续放款,则第9轮情况更差。
  
   

**


   

干预


  
  8轮后如果**用财政政策补足购买,且用于购买的款项可以长期不还,同时在购买后很长时间内未产生相应的卖品。这时,买卖比将暂时升高,或可接近为1,于是又一轮经济周期开始。这次买卖比上升到达的高度以及新卖品出现的速度,决定了下一次衰退到来的时限。
  
[table][/tabl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8 22:04:00
注:
l产出指的是社会一年的总产出值,每年以5%速度递增。
l在买卖循环中,所有购买都视为投资。投资的预期币利是5%;储蓄率为投资的10%。这里的储蓄指的是每年存进银行永远不花,或甲取出但乙又存入的情况,也包括了货币沉淀。所以可以累积。
l真实购买力指的是社会买方实际的购买能力(不举债)。在第0轮(年),设社会自身具有购买能力与产出商品值相等为100元。以后每轮开始时的真实购买力,是本轮购买与累计币利和储蓄之差值。
l买卖差指的是当年购买后,新产生的卖与新形成的买之间的差值,即每年逻辑错误的货币数额。
l欠缺购买力指的是累计的币利和储蓄,表示市场欠缺这些数额的货币购买力。
l买卖比即是真实购买力与产出的比值。
l为计算方便,设流通速度为1

   对表一的解释:
   第0轮(年)开始时,社会无债务、无储蓄,社会全部金银兑换成100元货币去买全部的100元商品。买卖比是1。到年(本次轮循环)末,因货币转手后发生储蓄10元,所以新产生的是90元购买力,而产出的商品值是105元。第0轮结束。10元的储蓄催生银行。由于银行此时无债务,所以其必将踊跃扩张。
   第一轮开始时,90元的真实购买力相对于105元商品,买卖比为90/105=0.86。为保证扩大再生产,社会可以通过借贷15元来满足105元的投资购买。具体方法可以理解为银行借了央行的新投放的5元和借用储户的10元,故保证了105元总投资。不过,社会这时已欠缺15元购买力。虽然通过借贷可以弥补购买力不足,但有借必还,所以欠缺将会逐年累计增高。也就是说,为实现商品与货币总量相匹配,必须有15元债务留存。不过此时,各经济单位都会获利,且社会总债务不高,于是各经济单位将信心百倍地进行第二轮扩大再生产。
   第二轮开始的时候,真实购买力则降为105×0.9 –15.00=79.5,而产出是110.25元。买卖比将是79.5/110.25=0.72。在这一轮新发生15.75元欠缺,与上一轮欠缺累计为30.75元。这时社会的总债务依旧可被容忍,经济单位继续扩张,经济呈良好态势。
   第三轮开始时,买卖比为68.48/115.76=0.59,……。这样,一轮一轮,买卖比将不断减小。欠缺的货币数额就是累计的币利+储蓄。从表一可看到,到第9轮时,欠缺购买力所造成的债务将超过产出,这意味着以后的新借贷连老账都还不过来,那还有什么钱去购买商品呢?
   买卖比降到一定程度,银行的扩张就会变得谨慎起来,因为匹配币利的坏账太多。过去银行自身的币利此时也变成债权,等待着企业还款以完成币利,减少坏账。而企业则只有大量存货,他们希望银行继续放款来实现销售。这时如果银行放款,则明年买卖比更低,银行的坏账和企业的存货将更多,社会经济情况更差。如果银行拒绝放款,则企业经营无法维系,于是经济开始衰退。(见表一银行收缩行)
   当经济衰退后,由于预期币利变为负值,比如债务减免,使银行币损;企业大减价甚至销毁商品,导致卖方力量大减,使得过去多数投资的结果是币损发生。这种币损有时是连本带利的,幅度很大。这样,前期的币利得到了合理的币损补偿,但数额并不完全相等。不管怎样,债务和存货都在减小,这使市场买卖的力量对比开始趋于合理化。到社会的债务和存货总量能被社会容忍时,经济才开始复苏。
   衰退时,买卖双方方力量都在减小,但卖方更精明。它是在不情愿中不断主动减少存货和销毁账单。为确保最小损失,卖方一定会盯着买方减少购买的数额而确定自己降价的幅度。于是,卖方的存货和债务是跟随买方的变化而变化,而绝不会先于买方降低售价。明显的例子是消费品因居民必须购买,所以不降价或降价甚少;而资本品因企业停产而使得买家太少,于是狂降价。结果是买卖比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攀升,而只能是维持在底部。于是出现了萧条期的漫长。当存货和债务所剩无几时,这时的买卖比将升高。如果这时有创新行为使新的购买出现且新的产品暂未产出时,买卖比会迅速上升。当买卖比上升到一定高度,因币利容易实现,则投资热情会重被激发。于是经济复苏。之后,买卖比又逐渐从高位下降到低位。由此,社会出现了经济周期。
   这种买卖比减小并非是消费不足导致。而是储蓄和币利的共同作用。与消费不足论不同的是,买卖比高时,因币利实现的快,经济单位趋利的本能导致经济上行,而储蓄无此作用。

   如此看来,因为仍没有适当的币损量,所以2008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而只是帮助国家度过暂时的困难。这只是世界范围的创新行为。从长远的观点看,由于买卖比还是趋降,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解决现有危机的同时,又开始为下一个危机做准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8 22:08:19
(此页公式不可调整,最好到日志里看http://www.pinggu.name/space.php?uid=2134144&do=blog&id=82106  )


讨论:

1.用数学公式来论证货币循环使用的逻辑错误

I:投资购买;

B:投资使用的货币在转手后形成的购买力;

A:投资使用的货币在转手后发生的储蓄;

M:因投资购买而新产生的商品价值;

K:增长率,一般大于1

P:买卖比。

C:币利+储蓄,即M-B,亦是本轮循环的商品剩余;∑C则为过去∑(M-B)。即因购买力低于商品价值而发生的产出剩余累计量。这个累计量表示购买力欠缺,它将由债务来弥补,又因债务是有借当还,那么偿还后每年B值将继续下降,下降后的B为真实购买力。因每年真实购买力需要加上数额等于∑C的借款后才能买完当年的M,故在计算上,每年真实的购买力 = 产出C

则有:
I = B + A   (购买前的货币量与购买后的货币量恒等)

M = K* I   


P = 真实购买力/产出
  =M –C/ M     


   从①、②可见,投资(购买)后,必然发新产出大于新购买即B<M的现象。这是逻辑错误所在。于是,每一轮循环结束时,商品销售不完则是必然。当一轮又一轮的循环连续进行时,由于社会只追求扩大投资,却未注意到P值将不断下降(这是逻辑错误未纠正所致)。最终结果是商品难卖,经济停滞。

2.数学公式演示买卖比波动并导致经济周期及反周期对策简评
   买卖比的高低决定着经济的走向。买卖比值高,说明产品易销售,债务和存货将减少,企业币利实现的快,趋利本能将激发投资热情。买卖比值低,则产品难以销售,投资信心低。下面用公式来说明买卖比的变动规律:


设:
P为买卖比;
n为轮次(或年份)。
K为年(轮)增长率,币利率为R,其与增长率的关系为K=1+R
B为年(轮)总购买,逐年增长;其值与当年产出相等,表明投资买完本轮产出而进行生产。因各年的B为等比数列,公比为k,故用通项式表示:

B n= B0(1+R) n                    


储蓄率为r
每年的币利+储蓄Cn=(k–1 + r)Bn-1 = (R+r)
B0(1+R) (n-1);       (n>=1)
r>0,表示当年有新增储蓄;
r=0,表示当年没有新增储蓄;
r<0表示当年没有新储蓄,而是将过去的储蓄拿出来支出。
由于C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k,则历年累计的∑Cn通项公式:
Cn = B0(r+R) (kn– 1)(k –1)

     = B0 (R+r) [(1+R)n – 1]R         

根据买卖比定义则有:
Pn = 真实购买力 / 产出

   = (产出Cn/ 产出

   =1 – Cn / B n                        
④、⑤代入⑥得
Pn = 1 –Cn / Bn

   = 1 – B0 (R+r) ((1+R)n – 1)R / B0(1+R)n

   = 1 –(R+r) ((1+R)n– 1)[R (1+R)n]              


从⑦可见,买卖比只与币利率及储蓄率有关。Rr为正时,P值趋降(推导略)。


   由于储蓄率r一般是正值,表明社会的储蓄每年或多或少总会增加。而这对买卖比只是促降,而不会有提升作用。因此,消费不足论只能解释经济走向衰退的原因,但无法解释经济向上的动力所在。而币利率R则可正可负。R为正值,可促进经济上行,但买卖比将逐渐下降。在R减小时,买卖比会延缓下降速度;R为负值,且R+r<0时,表示新产生的买>新产生的卖,P会上升。所以有时P值上升,也可以发生在刚刚购买后,新产品未上市前。
   因此,对于买家的一笔新投资,由于新产品到上市还有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在货币的计算上,买家的R为负值(但买家以拥有存货并不认为亏损),这对总体的R有减小作用。同时,卖家的存货被买走,原来的卖家获得了币利。市场存货减少以及有人获得了币利,这将刺激更多投资,于是市场踊跃。随着时间的推移,买家的新产品陆续上市,市场产出则逐渐增多,这时的买卖比相对于买家进场前下降。因此,一笔投资,在买家刚进场时短期内致使P值上升,经济可复苏,而这笔投资带来或引起的大量产品上市后则P值下降,这时经济状况将比买家进场前糟糕,或可引起经济衰退。这就是创新理论的实质。
   新买家是因为创新才出现的。后来新买家不再继续,所以经济衰退。当然,换一种解释也可以理解为,衰退的原因是后来买卖比太低,市场信心受到打击,新买家主动选择退缩,并非是没有创新素材。

   刺激需求拉动经济的方法,因并不改变R,所以迟早会发生经济停滞。而供给学派所主张的减税,实质上是减小了R,这对延缓P值下降有作用,但只要R+r为正,P值下降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按照供给学派的理论,经济最终也仍然是停滞。

   社会主义因存在货币币利和储蓄,同样也会发生经济周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8 22:15:24
   凯恩斯主义所讲的有效需求,其实可以用买卖比来表示。即市场上的商品,能有多少购买力来消费呢?买卖比高,就是有效需求足,反之就不足。凯恩斯的反周期政策,是强制制造需求,方法是强制投资。这种投资是有币利的,所以不能纠正前面讲的逻辑错误。这种方法里主要是赤字。
   赤字仿佛是币损,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赤字因使用方法不同致其作用并不确定。首先,赤字也是通过抵押从银行借出,所以债务预先就发生了。因而严格意义来说,赤字对纠正“逻辑错误”无效。不过,假使这些债务可以永久不用归还,那么表面上这些赤字就是币损,(所以过去经济增长总有财政赤字的说不清的功劳),但实际上还有区分。比如,赤字可能产生新的产品售卖,不过卖的所得也许不在当年,而在若干年后,例如赤字用于修路,几年后,收取过路费;这样的赤字本质上无异于长期投资,属于创新行为,只有短期提高买卖比的作用,长期还是无效;还有一种情况是,赤字补贴给了企业,而企业投资的收入归自己(不归财政)。这样的赤字使用都产生卖,只是币利的归属不同,即币利仍是存在的。这样的赤字对买卖比的作用仍是使其下降。买卖比下降后,下一年的赤字要求将会更大。当赤字一年一年地扩大后,则通货膨胀难以避免;而同时买卖比仍然下降并导致经济停滞,这就是滞涨的原因。财政赤字中用于补贴居民的部分,对买卖比有提升作用。因为居民只是出售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数量是由时间决定的,每年时间一到,劳动力数量自然上升或减少,劳动力价格是社会平均劳动力价格,它并不因居民支出增多而上升。因而居民多支出,只是增加了买而不会增加卖。故赤字补贴居民的部分,对提升买卖比有作用。

   总之,货币从银行流出,首先产生抵押债务,然后在购买后产生商品售卖。这个债务与商品售卖的值是重复的,即若能售出商品则自然能还清债务。因而,匹配币利和储蓄的币损性货币从银行流出时,只要债务或对应这笔货币的新产出商品二者存一,则这笔货币将起不到币损作用。为保证买卖比处于正常数值,需要的是一笔非借贷的、使用时只买而不产生卖的货币量,这才是社会所需的币损量。

1.如何纠正这个逻辑错误?贸易顺差、一种新的投放方式(简称新投)还是赤字?
   前面分析社会需要有一笔款项币损性投放,谁来实施呢?
   由于**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且负有调控市场的责任,故建议由**来完成这样的币损性投放,并给这种投放方式起名为“新投”。
  “新投”是赤字的特殊形式,即**从央行直接获得一笔款项,用于解决失业。但这笔款项投放后,新就业者只生产全民共享的产品,且这些产品并不上市交易,同时,这笔款项计入财政,并必须以赤字形式出现。若不计入财政,则财政应收支平衡。一句话,这笔款项是只投资,无财政收获或其他经济单位的货币收获。这样出现的货币投放,是净损的。它与社会的币利及储蓄相匹配,从而能稳定或提升买卖比。

   贸易顺差是币损,不过各国都主张贸易平衡,故其作用有限。

   用公式来表示,赤字、贸易顺差和“新投”对买卖比值的作用,只要看买卖比分子分母的变化就可一目了然:
买卖比:                     /
赤字对买卖比:(买 + 赤字的新购买)/(卖 + 赤字产生的债务)
贸易顺差对买卖比:(买 + 顺差形成的购买)/(卖 + 境内无新商品)
新投对买卖比: (买 + 购买劳动力+居民获得货币后再次购买/(卖 +不增加新商品)

   所以,赤字是无效的,而贸易顺差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买卖比基本不降或略升,由此,贸易顺差对一国经济只有好处。新投则是快速提升买卖比。

   新投所需货币数额公式是:

   新投数额 =(预期币利 + 当年新增储蓄贸易顺差倒闭币损值)/ 流通速度

   新投的货币从每年计划投放的货币总额中提取出来,剩余的货币仍由银行投放。这样,因货币总量是恒定的,物价就会稳定,且买与卖保持相对平衡,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仍以表一中第一轮循环为例说明方法:第一轮循环终了时,有15元的商品剩余,需要修正。方法(取表一第一轮循环数值为例,设流通速度为5):提高储蓄准备金至30%,这样10元储蓄将有3元准备金,其中1元由银行日用支出,另2元,加上央行新发行的1元,共3元,由**组织待业者就业。从而居民增加了收入,企业却并未增加成本。而新就业者生产的产品是全民共享品,并不在市上交易。这样卖方力量(产出)不会增加,而买方力量因3元货币流通5次而增加3×5=15元。卖方因得到3元币利而能还债,同样,这3元经5次流通,实际匹配弥补了15元的币利加储蓄。同时,因货币总量与社会中实际商品相匹配,所以通货膨胀就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单位获得了所需的币利,正常地进行下一轮扩大再生产。
   此例中,银行虽有2元准备金交给**做新投,表面上是银行减少了放贷能力,实际上,正是这2元的投放,保证了银行能消除坏账,那么,银行一定愿意这样做。这样做后,企业能实现币利,财政收入也能增加稳定性。银行通过企业还债,实现币利后,再进行扩张。
   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新投促成就业的居民也会发生新的储蓄,那么新投的实际作用将达不到理论要求,或说仍不能彻底纠正错误。但可以肯定,经过这样的纠正,已有效提升了买卖比,使买卖比上升到了一个合理位置。买卖比位于这一位置,意味着上一轮循环遗留的债务和商品剩余将被大部消除。这一位置并非一个恒定值,而是一个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安全区间。
   在宏观上,国家只要保证买卖比永远处于安全区间,则经济将持续发展。这个安全区间值范围是多少,则可以参考过去经济发展各年份的买卖比值进行统计获得。

   见表二改变投放方式后,买卖比将恒定在一定区间,从而经济不会衰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