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2-24 09:21:19
二.买卖循环的数学逻辑
   购买可分为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两种,分别用A、B代替。预期币利发生在投资的时候,而储蓄应该发生在消费的时候。
   那么,在第一轮货币循环中,A投资100元,生产105元的商品,货币转手倒B。B要储蓄10元,只拿90元用于购买。这样,买卖关系是90元货币对105元的商品。买卖比是90/105为0.86。90元回到A手中。15元货物过剩。
   第二轮:A只有90元货币,但为了扩大再生产,只好借15元,使投资变成105元,生产了105*(1+5%)为110.25元商品。但货币转手到B后,B储蓄10%为10.5元,只用94.5元购买,买卖比为94.5/(110.25+15)为0.75。94.5元回到A手中。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1&from^^uid=969508


在这个例子中,有问题:
“B要储蓄10元,只拿90元用于购买。”为什么“B要储蓄10元”呢?
当A购买了B的100元东西后,B得到了100元的收入(不是币利)。因为不清楚B在之前的支出,所以就不知道B所获利润额的情况下,又没明确B将把利润额的多少用于储蓄,由此就不能假设“B要储蓄1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0:07: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09:03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  
即:M=Q×P/V

引言中的故事有问题:
根据上面的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公式,当不增加货币时,待流通商品数量(Q)增加,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 就会增加,因此系统在理论上也可以运行。
谢谢提问
引言目的在于说明,无论货币量如何变化,总的币利 = 币损。
你所说的货币量不变,商品量增加时通过V的提高,实现交换。首先,这不影响币利=币损的结论;其次,现实中,流通速度都是减慢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0:29:42
31# 王志成2010 回复31楼
(在这个例子中,有问题:
“B要储蓄10元,只拿90元用于购买。”为什么“B要储蓄10元”呢?
当A购买了B的100元东西后,B得到了100元的收入(不是币利)。因为不清楚B在之前的支出,所以就不知道B所获利润额的情况下,又没明确B将把利润额的多少用于储蓄,由此就不能假设“B要储蓄10元”!)

这里设定的消费倾向为0.9,因B的收入来源于A,所以当他获得100元后,只消费90元,储蓄10元。以后各轮均按此设定展开。不过我应该注明消费倾向,谢谢提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0:56:24
阿梁 发表于 2011-2-24 10:29
31# 王志成2010 回复31楼
(在这个例子中,有问题:
“B要储蓄10元,只拿90元用于购买。”为什么“B要储蓄10元”呢?
当A购买了B的100元东西后,B得到了100元的收入(不是币利)。因为不清楚B在之前的支出,所以就不知道B所获利润额的情况下,又没明确B将把利润额的多少用于储蓄,由此就不能假设“B要储蓄10元”!)

这里设定的消费倾向为0.9,因B的收入来源于A,所以当他获得100元后,只消费90元,储蓄10元。以后各轮均按此设定展开。不过我应该注明消费倾向,谢谢提醒。
B是另一个人,还是指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在不清楚B在之前的投入到底是多少,就更无须确定B该消费是多少了。
要说B减少10元的投入而储蓄起来,这在数值上才说得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0:58:42
建议别再以麻将为例,举个生产与消费的例子才比较实际和有说服力。
因为,在麻将中没有“消费”数量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3:00:1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0:56
阿梁 发表于 2011-2-24 10:29
31# 王志成2010 回复31楼
(在这个例子中,有问题:
“B要储蓄10元,只拿90元用于购买。”为什么“B要储蓄10元”呢?
当A购买了B的100元东西后,B得到了100元的收入(不是币利)。因为不清楚B在之前的支出,所以就不知道B所获利润额的情况下,又没明确B将把利润额的多少用于储蓄,由此就不能假设“B要储蓄10元”!)

这里设定的消费倾向为0.9,因B的收入来源于A,所以当他获得100元后,只消费90元,储蓄10元。以后各轮均按此设定展开。不过我应该注明消费倾向,谢谢提醒。
B是另一个人,还是指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在不清楚B在之前的投入到底是多少,就更无须确定B该消费是多少了。
要说B减少10元的投入而储蓄起来,这在数值上才说得通。
答:
B可以有两种理解。
1.如将经济整体看成一个循环,那么,B就指,在这个循环中的消费行为;
2.如果将经济看成多个经济单位的集合,那么B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以后,所有经济单位的消费应归总,B也还是与1的B一样。不过在本例理解中,B的消费,最多也只能与A的投资相等为100元,也就是说,A投资后的产出为105元,但这笔投资形成的购买最大也只有100元。预期币利是105-100=5元,这5元只能从别处借债才能实现销售。
在真实环境中,消费时储蓄肯定会发生,因而,B储蓄10元后,A的100元投资所产生的新购买只有90元,因而将形成买卖差105-90=15元。那么如果B自己也有投资呢?答案是,将B的投资行为按A来考虑,B的投资100元,转给C,然后,C就成了B。
以上情况,B按哪一种理解都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3:22:15
B最初的投资是多少元?或者问,B是如何得到100元的产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3:34:0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3:22
B最初的投资是多少元?或者问,B是如何得到100元的产品的?
最初,即是第0轮,A和B都并未用货币投资,他们自己生产了产品需要相互交换。但A有金银,这本是通货,可以兑换成100元货币,于是投资开始。A把100元给B,B就获得了100元。如果B原来也有金银呢?那也不要紧,比如B的金银换得了80元,其80元投资行为等同于A,80元转给C,C就成了B。如果把经济中各个单位的这种情况都∑起来,全社会就只有A与B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3:45:17
阿梁 发表于 2011-2-24 13:3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3:22
B最初的投资是多少元?或者问,B是如何得到100元的产品的?
最初,即是第0轮,A和B都并未用货币投资,他们自己生产了产品需要相互交换。但A有金银,这本是通货,可以兑换成100元货币,于是投资开始。A把100元给B,B就获得了100元。如果B原来也有金银呢?那也不要紧,比如B的金银换得了80元,其80元投资行为等同于A,80元转给C,C就成了B。如果把经济中各个单位的这种情况都∑起来,全社会就只有A与B的关系。
要是A和B原来物物交换,可否在量上理解为都是100元的货物。用货币进行交换后,无非是改变了一下交换方式。
那么,B在得到100元后,为什么不再交换原来就需要的100元的货物而要收起10元(储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3:48:00
用货币买,不一定都是投资。比如,工资花出去一般叫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5:55:0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3:22
B最初的投资是多少元?或者问,B是如何得到100元的产品的?
最初,即是第0轮,A和B都并未用货币投资,他们自己生产了产品需要相互交换。但A有金银,这本是通货,可以兑换成100元货币,于是投资开始。A把100元给B,B就获得了100元。如果B原来也有金银呢?那也不要紧,比如B的金银换得了80元,其80元投资行为等同于A,80元转给C,C就成了B。如果把经济中各个单位的这种情况都∑起来,全社会就只有A与B的关系。
要是A和B原来物物交换,可否在量上理解为都是100元的货物。用货币进行交换后,无非是改变了一下交换方式。
那么,B在得到100元后,为什么不再交换原来就需要的100元的货物而要收起10元(储蓄)呢?
答:这要把多经济单位归总到只有A、B来理解。物物交换在多单位间进行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货币作媒介。因而用货币作媒介交换就是改变方式。
宏观上只有投资和消费即A和B两种行为,细分下来,则是有n多个单位实施这两种行为。由于多个单位肯定会有储蓄发生,储蓄行为归总到行为B,B则只会有90元用于购买。比如,有甲、乙、丙三个单位,丙是乙雇佣的工人,储蓄10元发生在丙。因此100元从甲流向乙再流向丙,这时,乙可以不收起10元而用100元全部用于购买,但丙会储蓄。那么将甲乙丙的投资与消费归总,实际上就是投资100元,消费90元,储蓄10元(调整乙储蓄的数字,就可以满足消费倾向为0.9的设定)。
全社会n个单位共投资100元,不管货币如何转手,还是属于全社会,也就是全社会自己投资,自己消费,但消费时有储蓄发生,于是B只会消费9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6:13:4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3:48
用货币买,不一定都是投资。比如,工资花出去一般叫消费。
答:
这是我需要申明的地方。我的文章中,将所有购买都视为投资,也视为消费。投资的同时也是对该供货商产品的消费。
既然所有购买都是投资,那都有产出吗?有,比如令小孩为一个经济单位,他的购买,可以将产出看做0。因此,工人的购买,应视其工资为产出。所以,文章中强调所有的经济单位都处于循环中,小孩要归入家庭,事业单位要归入财政等。这样,所有投资消费循环的共性是有币利, 而没有任何币损,这是逻辑错误的根源。
只有这样分析,问题才明确,虽然这样强制定义是离经叛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9:32:57
要是,“所有购买都视为投资,也视为消费。”那么,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原来的投资100元保持不变(简单再生产),是没有理由储蓄10元的。这等于在减少10元投资,也等于消费萎缩10元。
一句话,储蓄10元的假设没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9:52:07
在假设中,要是A、B代表两个生产企业,各自都有投资、消费和储蓄行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假设一些数据进行论证。
要是把全社会只概括为投资、消费和储蓄三种行为,那就不要再假设什么经济单位了,直接进行总量论证即可。(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20:00:5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9:32
要是,“所有购买都视为投资,也视为消费。”那么,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原来的投资100元保持不变(简单再生产),是没有理由储蓄10元的。这等于在减少10元投资,也等于消费萎缩10元。
一句话,储蓄10元的假设没有道理。
为什么说这一假设是成立的,是应将全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消费造成了萎缩,但投资分明是扩大的,这是因为投资靠举债弥补了消费的萎缩,如例子中借了储户10元和央行的5元,所以扩大投资才持续进行。但举债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有的单位不需举债,有的单位借大量的债,归总起来,弥补了消费不足。长期下去,导致衰退。当然这个衰退不只是储蓄导致,还包括币利共同起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20:11: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9:52
在假设中,要是A、B代表两个生产企业,各自都有投资、消费和储蓄行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假设一些数据进行论证。
要是把全社会只概括为投资、消费和储蓄三种行为,那就不要再假设什么经济单位了,直接进行总量论证即可。(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您说的有道理,我尝试一下。多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20:27:46
阿梁 发表于 2011-2-24 20:1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4 19:52
在假设中,要是A、B代表两个生产企业,各自都有投资、消费和储蓄行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假设一些数据进行论证。
要是把全社会只概括为投资、消费和储蓄三种行为,那就不要再假设什么经济单位了,直接进行总量论证即可。(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您说的有道理,我尝试一下。多谢。
支持理论创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8:00:57
作者新修改了原文,但只是叙述方式修改,原文核心、逻辑未变。请到日志里浏览。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view-me.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8:56:52
日志内容:
投资(I):即是购买,或是货币支出。在本文中,投资与消费是一体的,投资的同时即是对供货商产品的消费。“投资与消费”是“买”的双重含义。
消费(C):是对投资I的产出进行购买。本文表一消费倾向设为0.9。


投资可以认为是对资本品的消费(也叫生产性消费,通常就用投资表示),但与居民消费(C)不是一回事(这叫个人消费)。

因此,假设有问题,这一“消费倾向”没有理由设为0.9(这等于投资在萎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9:00:08
百度:消费

    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不可少的条件。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并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生产的目的是消费,但并不都是为了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9:15:4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6 18:56
日志内容:
投资(I):即是购买,或是货币支出。在本文中,投资与消费是一体的,投资的同时即是对供货商产品的消费。“投资与消费”是“买”的双重含义。
消费(C):是对投资I的产出进行购买。本文表一消费倾向设为0.9。


投资可以认为是对资本品的消费(也叫生产性消费,通常就用投资表示),但与居民消费(C)不是一回事(这叫个人消费)。

因此,假设有问题,这一“消费倾向”没有理由设为0.9(这等于投资在萎缩)。
解释:当一笔投资 (100元) 由A开始后,100 转手到B,那么B使用 这笔钱时,最多只能使用100元。如果考虑社会有储蓄存在,则平均到B,B可能只是使用90元。当然,单独的个体,B可能完全使用100元,而货币转到C时,C可能储存20元,平均下来,B是储蓄10元。
   文中的社会是一个整体,全部消费针对全部产出,因而不必考虑B花了多少,应考虑总体的消费。但在逻辑上,需要将一笔投资货币与其所导致的消费货币配对。这是本文思考的难点所在。
   按照 I = y = c+s来看,c肯定<=I。这样应该不矛盾。
表一是数字分析,表一消费倾向的设定不应在这里,而应出现在表一处。我会修改。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9:42:54
对51楼的补充说明
一般认为,A公司投资100元,生产了110元的鞋子,到年底,卖出后就得到110元,本轮循环完成。
假如还有一个B公司,也是投资100元,生产了110元的鞋子。但B公司的鞋子质量差,一年结束时,只卖了70元。
按本文逻辑,A、B应合在一起计算,结果总投资200元,而消费只有110+70=180元。故100元的投资换来的只是缩小的消费。
全社会合在一起,符合上述逻辑,因为新储蓄发生了,总消费肯定赶不上总投资。
增加货币是不能修正的,因为增加多少货币,就产生多少借贷,账单是新的产出,还不上。只能用币损的方法来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9:50:53
由于一开始就没有从生产过程去分析,所以会产生一个误区:100元由A开始后,转手到B,无论如何都不会多。
可这并不意味着产值不会增加(一般设为增加),由此投资就会增加,广义的货币(现金加定期存款)也会相应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20:07:0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6 19:50
由于一开始就没有从生产过程去分析,所以会产生一个误区:100元由A开始后,转手到B,无论如何都不会多。
可这并不意味着产值不会增加(一般设为增加),由此投资就会增加,广义的货币(现金加定期存款)也会相应增加。
您说的都对,那是经济现象。
本文要求,请把100元投资及其引起的其他投资全部归总,假设为1000元投资。那么,1000元投资在货币转手后还是发生与100元投资一样的情况。
1000元的产出为1050元,但消费,只能<1000元,因为货币本身不增值。1000元的规模增大了,引起的现金及储蓄也就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08:29:01
1000元的产出为1050元,但消费,只能<1000元,因为货币本身不增值。1000元的规模增大了,引起的现金及储蓄也就大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6&from^^uid=969508

只要这些产品是有需求的,货币可以多周转几次,货币“不足”的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中国的经济总量是30多万亿,现金只用几万亿即可。(查查统计数字便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10:24:0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7 08:29
1000元的产出为1050元,但消费,只能<1000元,因为货币本身不增值。1000元的规模增大了,引起的现金及储蓄也就大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6&from^^uid=969508

只要这些产品是有需求的,货币可以多周转几次,货币“不足”的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中国的经济总量是30多万亿,现金只用几万亿即可。(查查统计数字便知)
这是容易出现逻辑错误的地方。这个问题以前困扰了我很久。解释如下:
因为是循环,每循环一次,产出就会增加一次。比如,100元投资,循环五次,就是投资500元,而消费将是500*0.9=450元。所以无论如何多循环,逻辑错误都得不到纠正。不如把500元看做一次循环,容易分析。
为什么多次循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所有买与卖已经归总了,见文章归总的财政、企业、家庭,都是有预期币利的,都符合100元只能换来90元的消费。

咱们的讨论已接近问题核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21:38:39
消费中的货币周转与投资中的货币周转不是一回事,必须单独考虑。

比如,我有值100元的粮食(100斤),你有值100元的蔬菜(100斤),要是一次交换(购买)就需100元现金。
但要是一次只交换(购买)20斤,即用20元折腾(周转)5次,则只需20元现金就足够。但不会每周转一次产量增加(因为不是投资),也不会去存款,也不存在消费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21:50:27
假设两个企业,各有投资和消费,即从投资和消费循环综合考虑,问题就清楚了。
你的问题就在于,从打麻将这种非生产的例子去研究与生产和消费有关的问题,前提就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21:53:4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2-27 21:38
消费中的货币周转与投资中的货币周转不是一回事,必须单独考虑。

比如,我有值100元的粮食(100斤),你有值100元的蔬菜(100斤),要是一次交换(购买)就需100元现金。
但要是一次只交换(购买)20斤,即用20元折腾(周转)5次,则只需20元现金就足够。但不会每周转一次产量增加(因为不是投资),也不会去存款,也不存在消费减少。
并不是买20元粮食就增值,增值的是劳动力。一个家庭一月要消费100斤粮食,生产出来的是父亲的工资,值至少100元。若不值100元,家庭就生存不下去。而这100元粮食是分5次购买的,每次买20元。所以,买粮食当做资本品,产出的是劳动力的工资。这是我为什么要将社会归总为财政、企业、家庭的原因。当然,如果继续归总,就可以归总到央行了。只不过那样逻辑上得转好多次,一下子不容易被接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22:08:21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a生产瓷器,但要从b购买瓷土,消费的是家具;
b生产家具,但要从a购买木材,消费的是瓷器。

初始阶段,a、b各有100元:
1个瓷土1元,能生产1个瓷器2元;
1个木材1元,能生产1个家具2元。
产品都是对方所需的,你分析其中的循环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跳至第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