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2 18:19 
看看如下的例子就明白了,两人各投资100元买对方的原材料仅是各自收入的一部分(各自的原材料生产收入=等于对方的投资),但两人所生产出的产品各是200元,都买出出后就是各自的最终消费品的收入(需要100元周转两次——实际收入是100元)。产品总计收入200元减投资100元等于100元利润,双方都有利润且不存在货币不足的问题。
因此说,必须把投资(收入)与最终产品的收入(等于消费——不考虑储蓄)分开考虑。否则,就混淆投资与消费了。
a生产瓷器,但要从b购买瓷土,消费的是家具;
b生产家具,但要从a购买木材,消费的是瓷器。
初始阶段,a、b各有100元:
1个瓷土1元,能生产1个瓷器2元;
1个木材1元,能生产1个家具2元。
产品都是对方所需的,你分析其中的循环吧。
设定有误,应该改一下:
a生产瓷器
+木材,但要从b购买瓷土,消费的是家具;
可以反复扩大消费家具;
b生产家具
+瓷土,但要从a购买木材,消费的是瓷器。
可以反复扩大消费瓷器。
初始阶段,a、b各有100元:
1个瓷土1元,能生产1个瓷器2元;
1个木材1元,能生产1个家具2元。
产品都是对方所需的,你分析其中的循环吧。
分析:第一轮,a买了b100元瓷土,生产了200元瓷器;准备将瓷器再卖给b;
b买了a100元木材,生产了200元家具;准备将家具再卖给a;
a用100元买b的一半家具,b就持有200元货币。b用200元买了a的全部瓷器,a持有了200元,然后用其中100元再 买b的另一半家具。交易完成。
第二轮:扩大再生产。
a要求b提供110元瓷土,准备生产220元瓷器,再卖给b;
b要求a提供110元木材,准备生产220元家具,再卖给a;
木材与瓷土准备好了,但a或b都缺乏足够货币。所以,a只好借10元,然后交易。注意,债务出现了。这时还可以完成象第一轮一样的交易。不过,债务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现象在文章的引言中提到过。也就是,债务与GDP的增长相匹配。 这一轮如果不借款也可以,因为可以多次交易,然后实现总额交易。但这是不合逻辑的,否则,全社会只用2元,a,b各持有1元,所有交易即可完成。这是希望提高流通速度来完成交易,而现实中这不存在。
第n轮:a,b各准备了100000元木材和瓷土,不得不借99900元债务,否则,交易进行不下去。若无人借债,经济就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