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3-4 21:38:3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4 21:28
瓷器多少钱一个,100元瓷土能生产多少个瓷器?c的工资,折合生产一个瓷土给多少钱。
另,ab不需要瓷器吗?
还有,b初始状态就有产品,这不太合理,应给定abc各有多少货币。
先别讨论后面的事,只把0轮的循环讲清楚。
这里的设定,a,b不要。
在计算时,只需考虑商品待售总值所需要的货币购买金额,不要考虑具体是什么商品,以及谁需要。因为这牵涉到太多得生活逻辑,生产逻辑。比如只需计算,a投资100元,生产了110元产品待售,b也一样,c也一样……。那么,商品需要的货币从哪来是个问题?另外,储蓄肯定发生了,储蓄使待售商品所需的货币额进一步减少。这就是问题实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1:46:03
a预见到有人要买瓷器,那么瓷土必然有利。于是雇佣c,花了100元,产出100元瓷土试销。
要是这样,a根本就没有利润,不合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1:48:33
把瓷土和瓷器的价格都给出来,否则是看不出“购买金额”的合理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1:54:08
b得到100元,于是认为瓷器将有利可图,于是向a购买瓷土。买了100元,于是生产出110元瓷器待售。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购买100元的瓷土,是多少个,怎么能生产出110元的瓷器(瓷器价格应保持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2:04:18
用公式来说明问题。(一步步推理)
每一次投资I,产出将是I*(1+R),而货币转手后,因发生储蓄,所以新形成的购买力(消费),将是I*(1-r)。储蓄为I*r。这是根据公式:I(a的投资) =Y(b的收入)=C(b的消费)+S(b的储蓄)来的。这里所说的投资,指的是单位的总成本。
将社会中所有经济单位的 I 归总,结果就是社会全体归总为一个单位,因而总的消费是针对总的产出的,不必考虑产品是什么,卖给谁。这样,就可发现总产出I*(1+R)与总消费I*(1-r)的背离。I*(R+r)将是剩余。
然而,社会再生产是一轮一轮扩大进行的,每一轮都有剩余,再生产又如何能扩大呢?答案是借贷。方法参见讨论二。
反复借贷使得经济发生窘迫直至衰退。
衰退发生币损补偿了经济上升期的币利,使得买与卖相对状况协调,于是经济又复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2:11:48
阿梁 发表于 2011-3-4 22:04
用公式来说明问题。(一步步推理)
每一次投资I,产出将是I*(1+R),而货币转手后,因发生储蓄,所以新形成的购买力(消费),将是I*(1-r)。储蓄为I*r。这是根据公式:I(a的投资) =Y(b的收入)=C(b的消费)+S(b的储蓄)来的。这里所说的投资,指的是单位的总成本。
将社会中所有经济单位的 I 归总,结果就是社会全体归总为一个单位,因而总的消费是针对总的产出的,不必考虑产品是什么,卖给谁。这样,就可发现总产出I*(1+R)与总消费I*(1-r)的背离。I*(R+r)将是剩余。
然而,社会再生产是一轮一轮扩大进行的,每一轮都有剩余,再生产又如何能扩大呢?答案是借贷。方法参见讨论二。
反复借贷使得经济发生窘迫直至衰退。
衰退发生币损补偿了经济上升期的币利,使得买与卖相对状况协调,于是经济又复苏。
第一步,0状态,各产品均没有增加产量的问题。请给出公式表达式,并用数据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3:09:41
初始设定和循环如下,可否?

初始设定如下:
a雇佣c生产瓷土并卖给b,b自己生产瓷器并分别卖给a、d、c,c是劳动力,“卖给”a。时间为一年,a有货币50元、b有货币150元,c无货币,a、b、c都需要瓷器。

a雇佣c生产瓷土,工资是1个0.5元,产量是100个,价格1元1个。
b购买a的瓷土,并自己生产瓷器。瓷器价格是2元1个。

循环过程:
a投资50元,雇佣b生产出100个瓷土,卖给b后得收入100元,利润为50元。
不考虑相差一个生产周期问题,b用100元购买100个瓷土,自己生产出100个瓷器,收入为200元,利润为100元。100个瓷器,分别卖给a和c25个、b50个,这又回到了初始状态,a还是50元,b还是150,c还是没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10:07:5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4 23:09
初始设定和循环如下,可否?

初始设定如下:
a雇佣c生产瓷土并卖给b,b自己生产瓷器并分别卖给a、d、c,c是劳动力,“卖给”a。时间为一年,a有货币50元、b有货币150元,c无货币,a、b、c都需要瓷器。

a雇佣c生产瓷土,工资是1个0.5元,产量是100个,价格1元1个。
b购买a的瓷土,并自己生产瓷器。瓷器价格是2元1个。

循环过程:
a投资50元,雇佣b生产出100个瓷土,卖给b后得收入100元,利润为50元。
不考虑相差一个生产周期问题,b用100元购买100个瓷土,自己生产出100个瓷器,收入为200元,利润为100元。100个瓷器,分别卖给a和c25个、b50个,这又回到了初始状态,a还是50元,b还是150,c还是没钱。
这个设定太麻烦。
我们论证的是币利,所以,价格就不必了设定了,只要按照扩大再生产将是110%递增就行(有币利就行)。另外,在您的设定中,a、b、c、d经过一轮循环都无币利,所以不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10:34:53
请先回答一下92、93、94楼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13:27:0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10:34
请先回答一下92、93、94楼的问题。
回复92、93、94楼(之前,未看到,故现在回答)
92:原文:“a预见到有人要买瓷器,那么瓷土必然有利。于是雇佣c,花了100元,产出100元瓷土试销。
要是这样,a根本就没有利润,不合理吧?”答:本来是想直接设a产出110元瓷土,但后来用了100元瓷土。这是希望使a,b,c三者都具备同等100元或钱或物的条件,以便于货币正好买完产品。因为这是第0轮,可以不考虑币利。币利将在以后的循环中出现。但数字到b时,又觉得产出也为100元,不太合理。因考虑即是b产出110元,也不会影响后面的演算,故将就进行下去了。
在下一轮中,a反复出现110%的增长。
如果第0轮设定a产出110元,并非不可以。


93:“把瓷土和瓷器的价格都给出来,否则是看不出“购买金额”的合理性的。”
答:如果你不怕麻烦,尽管设定,多计算几次就可以了。


94:原文:“b得到100元,于是认为瓷器将有利可图,于是向a购买瓷土。买了100元,于是生产出110元瓷器待售。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购买100元的瓷土,是多少个,怎么能生产出110元的瓷器(瓷器价格应保持不变)?”


答:这只是价格设定问题。你如果设定为产出200元瓷器,也同样可以。文章只要求有币利,不管币利是多少。我设定为产出110,则货币流转时,希望正好就能买完。如你设定为200元,则问题会更快出现,因为200元币利更大。不过数字繁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18:05:25
关于整篇文章的思路:(为方便理解而写)
        将社会归总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货币伴随生产消费而循环,但循环过程中存在逻辑错误要纠正;
        将所有购买都视为投资,以分析问题;
        用买卖比观察产出与消费的’背离”现象。

1.        关于I = Y = C + S的理解
经济社会有n个单位,分别是A1、A2、A3……An。每个单位的投资,分别是I1、I2、I3……In。而每一次投资,必然发生货币从一个单位转到另一个单位的现象,另一个单位拿到货币后,将可能发生消费(C)和储蓄(S)。因而,对每个单位,下式应成立:
I1=Y1(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货币收入)=C1+S1(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储蓄及消费)
I2=Y2(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货币收入)=C2+S2(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储蓄及消费)
I3=Y3(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货币收入)=C3+S3(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储蓄及消费)
……
In=Yn(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货币收入)=Cn+Sn(另一个或几个单位的储蓄及消费)
现在把上面几个等式加起来,则有:
I1+I2+I3+……+In = Y1+Y2+Y3+……+Yn = C1+S1+ C2+S2 +C3+S3+……+ Cn+Sn
即:   I  =  Y  = (C1+ C2 +C3+……+ Cn)+(S1+S2 +S3+……+ Sn)
那么全社会看成一个循环时:
      I  =  Y  =  C + S
由于I投资后将产出I(1+R)的商品待售,而总消费则只有C = I(1-r),那么产出必将与消费背离。

2.        为什么要将所有购买都视为投资?
从1.中得出了产出将与消费背离的结论,但生活中还有净消费,比如,一个儿童购买一颗糖果,此次购买并不产生商品,那就与上面的“背离”结论不符了。
这里提出的分析方法是,将儿童购买所用货币数额并入家庭,作为家庭的支出成本,由此成本产生了劳动力,有劳动力就有工资,工资收入必将>家庭所有支出,证据是家庭有储蓄发生。于是儿童的购买就被视为投资。同理:慈善机构的施舍要并入母单位,事业单位的收支要并入财政。于是,全社会将只剩下财政、企业、家庭三个单位。(仍可以继续归并,但为了方便理解,就归并到三个单位)。这三个单位分别生产税单、商品、劳动力,共同消费商品、劳动力及税单。这样,全社会任何购买行为,任何商品就全部囊括了。所有的购买都可以被视为投资。
这三个单位,财政收支是平衡的,即产出与消费相等(I = C),并无“背离”,对其他单位的“背离”无影响。而企业和家庭则肯定是有“背离”。这三个单位的数据合到一起仍然是“背离”。

3.        为什么说消费就是投资?
从2.里得出购买就是投资,这里又说消费就是投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要从I = Y  =  C + S来分析。设I的投资产出是M,那么对M的消费就是C。注意,当社会被看成一个整体时,对本轮产出的消费,就是下一轮的投资。或者说,投资I就是消费了上一轮的产出。所以每一次购买,既是在消费,又是在投资。举例:家庭买米,就是在消费大米产出,家庭因此而生产出未来
的劳动力。其他类此。

4.        如何观察“背离”现象?
2.中所说的’背离”,数额上等于I(R+r)。背离的程度可用买卖比来表示。即针对M可能出现的购买力相对值,一开始为C。不过,在一轮一轮扩大再生产活动中,C / M并非稳定不变。因为每轮都出现C<M的现象,但实际上,M还是被买完了,这是债务的作用。M被买完,再生产就得以扩大。不过,买卖比将降低,直至银行不愿意或无法再放贷时,经济就崩溃了。崩溃后,买卖比就开始稳定,然后又逐步上升,直至经济复苏。
                债务是币损的潜在状态,要消除债务或使债务控制在合理程度,需要在货币投放时,准备一定数额的货币进行币损性投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19:54:15
因为这是第0轮,可以不考虑币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第0轮为什么就“可以”没有“币利”,仅用“可以”解释的不充分吧。因为,第0轮也是正常的投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退一步讲,既然第0轮“可以”没有“币利”,那么,在97楼我给的设定中,凭什么根据“经过一轮循环都无币利”而判定“所以不可”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0:00:40
“b得到100元,于是认为瓷器将有利可图,于是向a购买瓷土。买了100元,于是生产出110元瓷器待售。”

请设定一下价格,证明是如何实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0:04:4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19:54
因为这是第0轮,可以不考虑币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0&from^^uid=969508

第0轮为什么就“可以”没有“币利”,仅用“可以”解释的不充分吧。因为,第0轮也是正常的投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退一步讲,既然第0轮“可以”没有“币利”,那么,在97楼我给的设定中,凭什么根据“经过一轮循环都无币利”而判定“所以不可”呢。
第0轮可以设定为有币利,但我不设,本是希望使各单位的初始数值最便于理解,比如,100元正好就是买了100元货物。而你在第0轮设定没有币利,我以为你在以后的循环中都不设币利,所以不同意你的设定。现在看来,你在后来的循环中将会设定币利。那么无妨。咱们继续往下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0:18:0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0:00
“b得到100元,于是认为瓷器将有利可图,于是向a购买瓷土。买了100元,于是生产出110元瓷器待售。”

请设定一下价格,证明是如何实现的?
价格设定:
瓷土,1元/包,共100包,可供生产110个瓷器,瓷器价格1元/个。值11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0:27:46
阿梁 发表于 2011-3-5 20:1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0:00
“b得到100元,于是认为瓷器将有利可图,于是向a购买瓷土。买了100元,于是生产出110元瓷器待售。”

请设定一下价格,证明是如何实现的?
价格设定:
瓷土,1元/包,共100包,可供生产110个瓷器,瓷器价格1元/个。值110元。
前面已经设定,1个瓷土只能生产出一个瓷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0:42:4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0:27
阿梁 发表于 2011-3-5 20:1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0:00
“b得到100元,于是认为瓷器将有利可图,于是向a购买瓷土。买了100元,于是生产出110元瓷器待售。”

请设定一下价格,证明是如何实现的?
价格设定:
瓷土,1元/包,共100包,可供生产110个瓷器,瓷器价格1元/个。值110元。
前面已经设定,1个瓷土只能生产出一个瓷器。
价格设定:
瓷土,1元/包,共100包,可供生产100个瓷器,瓷器价格1.1元/个。值11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1:06:16
阿梁 发表于 2011-3-5 20:42
价格设定:
瓷土,1元/包,共100包,可供生产100个瓷器,瓷器价格1.1元/个。值110元。
这样可以。以此为基础,请设定第1轮的数据?(有增长,但先不考虑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1:32:31
有时间看看这个帖子:

总收入中为什么不能用于投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宏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1:57:1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1:06
阿梁 发表于 2011-3-5 20:42
价格设定:
瓷土,1元/包,共100包,可供生产100个瓷器,瓷器价格1.1元/个。值110元。
这样可以。以此为基础,请设定第1轮的数据?(有增长,但先不考虑储。)
a、b、c,a有100元,可雇用c,生产瓷土,1元/包。产出为投资的110%。b为手工业者,生产瓷器,价格1.1元/个。b得向a买瓷土,买来的瓷土每包产出1个瓷器。c为劳动力,工资为100元。(注意,扩大再生产时,c的工资逐轮上调110%)
第1轮:a雇佣c,投资100元,生产110包瓷土
             c花100元购买b的100元瓷器。c的工资上调到110元
             b投资100元,购买瓷土100包,生产100个瓷器,价值110元
     结果,100元货币在a,且a有10包瓷土剩余。b有110元的瓷器。c只有劳动力。
第2轮:扩大再生产
             a必须借10元,用110元雇佣c,生产出110*110%=121包瓷土。加上上一轮剩余,共有131包瓷土。
             c买了b的瓷器,
             b买了110包瓷土,产出110个瓷器,值121元。
      结果:a有110元,但负债10元,瓷土剩余21包。
                 c只有劳动力,值110*110%=121元。
                 b有110个瓷器,值121元
第3轮:a必须再借11元(原10元债务若未还,则再借11元,若已换,则必须借21元)。用121元雇佣c,生产121*110%包瓷土,   值133.1元。
             c用121元买了瓷器,工资上调为133.1元
            b用121元买了121包瓷土,产出133.1个瓷器。值133.1元。
       结果:a有121元现金,负债21元,瓷土剩余33.1包。                  c上调工资为133.1元
                  b有瓷器值133.1元

以此类推,建议使用excel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2:47:32
第1轮:a雇佣c,投资100元,生产110包瓷土
             c花100元购买b的100元瓷器。c的工资上调到110元
             b投资100元,购买瓷土100包,生产100个瓷器,价值110元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1&from^^uid=969508

第0轮时,a雇佣c,投资100元,生产出100包瓷土。怎么到了下一轮,还“投资100元”,就能生产出“110包瓷土”了呢?(很显然,工资是c每生产一个瓷土得1元。a不投资110元雇佣c,c是不会生产出110个瓷土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3:05:5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2:47
第1轮:a雇佣c,投资100元,生产110包瓷土
             c花100元购买b的100元瓷器。c的工资上调到110元
             b投资100元,购买瓷土100包,生产100个瓷器,价值110元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1&from^^uid=969508

第0轮时,a雇佣c,投资100元,生产出100包瓷土。怎么到了下一轮,还“投资100元”,就能生产出“110包瓷土”了呢?(很显然,工资是c每生产一个瓷土得1元。a不投资110元雇佣c,c是不会生产出110个瓷土吧。)
在这里,我直接从第一轮开始的。没有设第0轮。如考虑第0轮,则会认为工资是生产1个瓷土得1元。但请看原文,第0轮,生产100元瓷土试销。就是说尝试,并不打算获利。所以,c可以生产110元的瓷土,但第0轮因不求币利而生产到100个瓷土时,a不要求c再多生产了。第0轮不体现文章所说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是在第1轮以后才体现。如按照c的工资是生产1个瓷土得1元,那么a永不获利,这又与a要获利不符。所以不要管第0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5 23:40:56
第0轮或第一轮都无所谓,主要是表示初始的意思。以后,就统一用第一轮表示初始的意思。
按照110楼你的设定,第1轮,a只有100元,是如何做到把“c的工资上调到110元”的?

另外,a已经生产出110个瓷土,怎么还会:“b投资100元,购买瓷土100包,生产100个瓷器,价值110元。”
这不是a要剩余10个瓷土了吗?(瓷土用个表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08:45:0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3:40
第0轮或第一轮都无所谓,主要是表示初始的意思。以后,就统一用第一轮表示初始的意思。
按照110楼你的设定,第1轮,a只有100元,是如何做到把“c的工资上调到110元”的?

另外,a已经生产出110个瓷土,怎么还会:“b投资100元,购买瓷土100包,生产100个瓷器,价值110元。”
这不是a要剩余10个瓷土了吗?(瓷土用个表示吧。)
a并不想调整c的工资,而是a要扩大再生产,要用110元雇佣c,那么,c的工资若理解为不变,则可理解为因劳动效率未提高,所以a要雇佣1.1个c。当然这样不好理解c有小数。如果你将c变成100人,下一轮a要招110人即可。为了表达简洁,所以将c假定为工资上调到110(110%增长)。
a剩余10个瓷土不要紧。这是数字无法凑到恰好的状态。所以我设第0轮,也有凑个数字好计算的原因。既然剩余10个瓷土,以后这10个瓷土每轮都剩余,以免其干扰运算。或者,为了好计算,第一次的10个瓷土剩余,可以扔掉。以后不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16:37:36
阿梁 发表于 2011-3-6 08:4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5 23:40
第0轮或第一轮都无所谓,主要是表示初始的意思。以后,就统一用第一轮表示初始的意思。
按照110楼你的设定,第1轮,a只有100元,是如何做到把“c的工资上调到110元”的?

另外,a已经生产出110个瓷土,怎么还会:“b投资100元,购买瓷土100包,生产100个瓷器,价值110元。”
这不是a要剩余10个瓷土了吗?(瓷土用个表示吧。)
a并不想调整c的工资,而是a要扩大再生产,要用110元雇佣c,那么,c的工资若理解为不变,则可理解为因劳动效率未提高,所以a要雇佣1.1个c。当然这样不好理解c有小数。如果你将c变成100人,下一轮a要招110人即可。为了表达简洁,所以将c假定为工资上调到110(110%增长)。
a剩余10个瓷土不要紧。这是数字无法凑到恰好的状态。所以我设第0轮,也有凑个数字好计算的原因。既然剩余10个瓷土,以后这10个瓷土每轮都剩余,以免其干扰运算。或者,为了好计算,第一次的10个瓷土剩余,可以扔掉。以后不可以。
工资总额增加10%,可以理解为是增加10%工人的意思。(这里假设产品价格和计件工资都不变。)问题是,a不多出10元,如何能增加10%的工人呢。
剩余这10个瓷土可不是“不要紧”,实际上是表明你的设定本身就有逻辑问题了。以此类推。其实是每轮都累计剩余10%的瓷土。
还有,a投资110元,生产110个瓷土,瓷土的价格是1元1个,110个都卖了也没有“币利”,要是“扔掉”10个,明显是“币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16:48:22
费了这么多经历,举了这么多例子,我就是想用数据证明,你推导的依据有问题。归其原因,是某些概念的错误。
梁兄的研究精神可嘉,论风也很好。所以,觉得讨论过程很有意义,我也很有收获。请梁兄再深入考虑考虑,到时我会给出总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18:34:4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6

工资总额增加10%,可以理解为是增加10%工人的意思。(这里假设产品价格和计件工资都不变。)问题是,a不多出10元,如何能增加10%的工人呢。
剩余这10个瓷土可不是“不要紧”,实际上是表明你的设定本身就有逻辑问题了。以此类推。其实是每轮都累计剩余10%的瓷土。
还有,a投资110元,生产110个瓷土,瓷土的价格是1元1个,110个都卖了也没有“币利”,要是“扔掉”10个,明显是“币损”了。
a为什么要雇用c且增加10%的工资,这是社会总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所决定的。每个生产单位都会这样进行。但货币上,a只有100元,所以必须借10元,才能完成110元的再投资。我的例子里写清楚了呀。
我的本意是计算出逻辑错误所在,而不是每个数字都正好按你的要求达到归零。我认为,多出10个瓷土对我所说的逻辑错误并无掩盖也无夸大。每轮累计剩余10%的瓷土是必然,在不考虑储蓄的情况下,根据I=Y=C+S(参见日志里的解释),C肯定< I(1+R),也就是剩余是必然的。解决剩余问题只能通过债务。
如果a花110元雇佣c,则一定要生产110*110%的瓷土,而不会生产110个瓷土。前面的设定里有规定,必须110%增长。如果数字写错了,或是我写错,或是你看错。
你有email吗?我可以用excel表算给你看。在这里贴表格,总是出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18:37:5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6 16:48
费了这么多经历,举了这么多例子,我就是想用数据证明,你推导的依据有问题。归其原因,是某些概念的错误。
梁兄的研究精神可嘉,论风也很好。所以,觉得讨论过程很有意义,我也很有收获。请梁兄再深入考虑考虑,到时我会给出总结。
用数字证明是完全可以的,我会列一个excel表再贴出来。今晚。
不过,王兄到现在还没有明白文章的核心。我的日志2又重新编辑了一下,应该思路更清晰些。请看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19:42:4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3-6 16:48
费了这么多经历,举了这么多例子,我就是想用数据证明,你推导的依据有问题。归其原因,是某些概念的错误。
梁兄的研究精神可嘉,论风也很好。所以,觉得讨论过程很有意义,我也很有收获。请梁兄再深入考虑考虑,到时我会给出总结。
重编数字:
a,b,c三个单位,a是资本家,雇佣c,c是劳动力(有很多人),b是手工业者,自己生产。
a有100元瓷土,b有100元瓷器,c有100元货币。三个单位的购买关系是a雇佣c生产瓷土,c购买b的瓷器,b购买a的瓷土,生产瓷器。
目标:每个单位都要在下一轮再生产时,扩大规模10%。不考虑储蓄。
(注:价格无用,不设。如谁愿意设价格,不怕麻烦,就请自行设定。如设定价格,将可能出现小数,那是正常的,代表半成品)
第一轮:100元流转,c买b,b买a生产110元瓷器,a雇佣c生产110元瓷土,100元回到c手中。
第二轮:c只有100元,但利用信用卡透支10元,买了110元的瓷器。然后b买a生产121元瓷器,a雇佣c生产121元瓷土。
第三轮:c再透支11元,121元买b,b买a生产出133.1元瓷器,a雇佣c生产133.1元瓷土。
以后类此。
第二轮是因为c透支10元,所以abc各获得10元币利,
第三轮是因为c总透支21元,所以abc总共获得63元币利。


这个分析与以前的数字不同,产出都完全销售了,但债务在累积,这是社会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22:57:18
已列好无储蓄时的abc各轮此情况

            a              b               c                                                          买卖比
轮次   瓷土        瓷器        货币(元)    c透支(负债)        真实购买力/总产出
0        100           100           100                       0                                 1
1        110           110           110                      10                                0.97
2        121           121           121                      21                                0.94
3        133.1        133.1        133.1                   33.1                             0.92
4        146.4        146.4        146.4                   46.4                             0.89
5        161.1        161.1        161.1                   61.1                             0.87
6        177.2        177.2        177.2                   77.2                             0.85
7        194.9        194.9        194.9                   94.9                             0.84
8        214.4        214.4        214.4                   114.4                           0.82
9        235.8        235.8        235.8                  135.8                            0.81
10      259.4        259.4        259.4                  159.4                            0.80
11      285.3        285.3        285.3                  185.3                            0.7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