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建立在数学循环模型的基础上,因以往发帖被称为难以理解,故再三思虑,写成以下举例式解说,希望本次能表达清楚。
市场好比一个大货架,卖者向货架上放产品,买者从货架上拿下产品。银行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企业向银行借款,生产商品放上货架,卖出后获利并按利息约定与银行分成。现在分析开始:
任意一个企业a,其一年共支出100元,用于购买原材料50元,雇佣劳动力30元,纳税20元(卖出产品后纳税)。a产出商品价值105元,商品放到货架上去卖。注意,在每一轮生产消费循环时,必须设定产出大于支出,否则,a会入不敷出而倒闭。
再看a支出的100元,购买原材料时可以直接从货架上拿下50元货物,还有50元转给劳动者、ZF。劳动者将30元带回家,部分储蓄,部分给妻子或其他家庭成员去购买;ZF将20元税收分给事业单位及分到雇员家庭。但不管怎样,雇佣劳动力和纳税等款项50元,肯定经过一定的储蓄后才到货架上拿下一些货物。假设这些储蓄为10元(设为a支出的10%),于是只有40元商品从货架上被拿下。将全社会各个企业的支出类此分析后,全社会任何一个经济单位、任何交易都可囊括。(注:银行的员工可视为企业的员工,因为银行与企业是合作伙伴。给银行职工的工资也属于30元内)。
如此一看,a在一年中共支出100元货币的结果是向货架上放上了105元货物而只能从货架上拿下90元货物。 ①
所有的企业支出的结果均会如①。
即企业a、企业b、企业c……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各自支出的多少有不同,但它们任一个单位的支出都可以表示为100的n倍,支出后向货架上放上105元的n倍货物和从货架上拿下90元n倍的货物。
当货物从货架上被取下,货币就回到了企业手中。企业再支出就是下一轮循环,行为与前一轮重复,结果肯定符合①。
那么,将a、b、c……合并为A,即所有企业一年的支出合并为总支出,然后有总产出,总储蓄。就是从每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各企业总支出、总产出合并,再将到12月31日为止各企业最后卖出产品所得的货币数额合并。合并后,全社会的企业就可以用A来表示。即对于社会整体来说,企业总体支出100元,将会向货架上放105元的货物,但只能从货架上拿下90元货物。A在一年之末或来年之初,只能获得90元货币,然后开始第二轮循环。(把一年看成一轮循环,需要数学逻辑思考。因货币可能多次周转,所以,一年中可能是多轮循环。不过数学上,多轮循环可以看做为一轮循环,逻辑上自己思考吧。如不习惯,请将一年改为“一轮”字样就好理解了)。
但是,经济上升期的支出必须是扩大进行的,即第二年,A或每一个a的支出将为上一年的105%。这样才是扩大再生产。但是A分明只有90元,为满足105元的扩大支出,则必须借贷15元。这个借贷15元,是a或b或别的单位发生的借贷总额,有了这15元债务,A就实现了扩大再生产。否则,经济就停滞或衰退了。
第二年与第一年一样,只不过规模扩大了。A总支出105(100*105%)元,产出110.25(105*105%)元放上货架,从货架上取下94.5(105*90%)元,最后A获得货币94.5元,新储蓄10.5(105*10%)元。进入第三年。
但是,第二年的15元债务要还,还了之后,A实际可支配货币只有94.5 – 15 = 79.5元。于是第三年,为扩大再生产到110.25元的规模,A必须发生债务110.25 – 79.5 = 30.75元。这说明,第二年发生的15元债务是数学上还不清的,它会在一轮一轮的循环中滚存。也就是说,第三年将新发生债务110.25元 – 94.5 = 15.75元,但此新债与上一年的旧债15元相累积则成为了30.75元。以后,债务每轮都会累积增大,然后才能确保经济上行。于是经济社会出现了债务追赶并超过GDP的现象,其根源并不是信用不好。
债务不断增大,终于有一天,银行无法支撑了。拒绝放贷。经济眼看要衰退。于是,为保证经济仍能前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出台了。ZF主动借债,或是让银行降低利息鼓励放贷,这样可使债务进一步扩大。于是,快要崩溃的经济再次在债务的支持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货币增发,结果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注:ZF的借贷看似与a的借贷不同。其实,ZF是追求收支平衡的。即借了债,要用来年的税收补偿。那么来年税收就要增加。税收增加就会逼着企业多向货架上放商品,或是提高售价。总之,ZF的债务与企业的债务性质实际上是一样的。降息使企业多向银行借贷也仍与过去一样,只是可以按约定少给银行一些分成。)
通货膨胀受到了社会的反对,不得已,减少赤字债务,货币回笼。于是,社会忽然无法再获得经济上行所需的货币了,货架上的商品难以被充分拿下,这个现象就是经济衰退。衰退时,很多旧债被一笔勾销,很多商品被迫降价。于是,货架上逐渐不再有那么多价值的商品了。A在货币上会发生亏损。也就是说,A支出100元,本要向货架上放105元货物,但由于降价,大概只值80元了。但100元支出仍然产生90元的购买力。此轮循环A出现了反①现象。
总债务不再是高的吓人。于是,A手中剩下的钱似乎也能从货架上拿下大多数商品,少量借点债就能更多地拿下货物。这时,大家信心就恢复了,又重新开始新的周期。
以前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从未纠正①的问题,所以不能成功。
如何正确解决经济周期问题呢?
需要有一个反①的行为来与全体A的行为相匹配。这个行为只能由ZF来进行。方法是,央行投放货币时,85元货币从银行贷放,15货币交给ZF,解决失业问题。但是,这15元货币解决就业时,产出的只能是全社会共享的产品(非卖品),而且此15元必须以财政赤字形式出现。这样,15元投放后,将会从货架上拿下约15元货物,而不会直接或间接向货架上增加货物,也没有债务。投放的另外85元的支出则是A的行为。注意,15元在拿下货物后就转给了A,然后与85元合在一起,变成A的100元支出。这样,A支出100元,将向货架上放105元货物,但是,由于15元在到达A手中之前已从货架上拿下了约15元货物,之后A的支出又从货架上拿下90元货物。这样,总共在此轮中拿下105元左右货物。买与卖就平衡了。以后每年如此,规模相应扩大。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本文所说的逻辑错误是隐藏的,即各经济单位在正常地进行经济活动,但危机却悄悄临近。所以,雷曼兄弟银行破产时,社会指责雷曼高层过度放贷。但雷曼高层却认为所有做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未违规操作。灾难降临时已无法挽回。这是①的反复累积所导致。
社会中原有反①的行为是贸易顺差。因为出口是反①的,支出后把货物放到境外的货架上;但进口与出口相对,抵消后,顺差就成了唯一的反①现象。所以贸易顺差对一国的经济有说不清的好处,各国都希望多出口,最好不要有逆差,原因即在此。
商品多时,认为多发货币或货币多循环几次就能消除剩余是幻想。因为只要从货架上拿下商品,货币就回到生产商品的A手中,然后开始下一轮支出,重复上一轮情况。越重复,错误就越加重。
本文中已说明债务能帮助经济上行及引起经济衰退的原因。此即过去老是争论财政赤字究竟是好还是坏的关键所在。
本方法还能解释其他的经济学现象,不赘述。
若按照文章方式表述本文,则请参阅: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敬请回帖发表意见?支持或反对都是受欢迎的。能注明原因理由更好。